产地分布
四川、陕西两省为主要栽培产区,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
生长习性
川乌喜湿暖气候,怕干旱,怕积水,但稍耐寒冷,不择土壤,适应性较强,载培要求土壤有丰富的腐殖和良好的排水条件,以微酸性土地为佳,粘土地不宜种植。
繁殖栽培
亳州地区以根茎繁殖最多。秋播与春播皆可,但以秋季10月份载植最好。载植前选择无病虫害,芽粒饱满的根茎作种,以稍微小些的较好,种载大个茎经济投资商,在平整好的大田内,以主亩施基肥500至800斤,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呋喃丹3公斤,精耕细作,以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穴载,并封行成垅,防旱保温,自然越冬。春季萌发前,将大垅抹平,温度适宜20℃左右,10天可齐苗。春载不得晚于2月下旬,亩用种70至100公斤。当苗高10公分时,要浅松土,勤除草,保持大田无旱象,3、4月份要施追肥,促苗成长,6、7月份根茎膨大,仍施以腐蚀人粪尿或饼肥。如有发生抽苔现象,要结合除草摘蕾去苔[方剂汇www.fane8.com],以集中营养促使根茎发育。
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和叶斑病,可参考贝母防治方法防治;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采用毒铒诱杀,药物灌根的方式防治。
采收及加工
大署前后,地上部分逐渐枯萎,选择晴天中午割去茎叶,挖出全株,瓣掉子根,生晒或烘烤,干后即为川乌个,母根干后为乌药或乌头。如加工成附子片,工序如下:
白附片加工法:采取根茎50公斤,去皮放缸或池内,用胆水20公斤,加清水100公斤,浸泡5至7天,捞出放锅内,加泡过的"老水",煮30至40分钟,以煮透为佳,捞出放清水内泡一夜,切成5厘米薄片,再放清水内浸泡3至4天,每天换水一次,最后入笼蒸至5至8小时,直至有光泽发亮为止,出笼凉晒半干后,用硫磺熏一下(50公斤用硫磺0.5公斤),再晒或烘干,即成白附子片。黑附片与白附片加工方法基本相同,不去皮,薄片边为黑褐色。生川乌有毒,加工时须注意,特别是泡过块根的老水,不要投放池塘或河湖,以防人畜中毒。一般亩产干品200--400公斤。
相关话题:川乌
川乌又名毒公、奚毒。载《神农本草经》。系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七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附子、川乌和草乌均属乌头属植物,附子和川乌分别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和干燥的母根,草乌为毛茛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的块根。三者均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附子的助阳作用较强,常常用于亡阳证和脾胃阳虚证的治疗;川乌较草乌温里散寒之力强,还可治疗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里寒证;草乌的药力及毒性较川乌峻猛,但温阳之力稍弱,长于除痹止痛,麻醉、止痛也多用。郭诚杰对附子、川乌和草乌的应用,在传承经方的基础上,临床大胆实践,多有发挥和创新。
赤芍4.5g,制没药4.5g,木瓜4.5g,秦艽4.5g,制乳香4.5g,川牛膝4.5g,独活4.5g,制川乌4.5g,威灵仙4.5g,防己12g,净麻黄3g,川芎4.5g,地龙6g,当归9g,陈皮4
南星1两,半夏1两,白芷1两,川乌1两,川椒1两,白及1两,马蔺子1两,乳香3钱,没药3钱(另研)。脚气肿痛,不可忍者。
生鹿角屑1斤(鹿茸更佳),高丽参4两(用油3、4斤先熬枯去渣听用,或用黄丹〔铅丹〕收亦可。此即参茸膏影子),生附子4两,川乌3两,天雄3两,白附子2两,益智仁2两,茅山术2两,桂枝2两,生半夏2两,补
三七10g,红花10g,乳香20g,没药20g,冰片5g,生川乌15g,生草乌15g。温经活血,化瘀止痛。主治急性踝关节扭伤
川乌(炮)、木香(不见火),各半两。龙骨(酥炙)、牛膝、杜仲、木瓜、当归(酒浸)、败龟甲(酥炙)、自然铜(醋淬)、黄蓍(蜜炙)、白术,各一两。治寒湿,臂痛腿疼筋骨诸疾。
苍术2两,白附子2两,桂枝2两,当归2两,西秦艽2两,草乌2两,追地风2两,千年健2两,威灵仙2两,川芎2两,钩藤2两,兔丝子2两,川牛膝2两,何首乌2两,川乌2两,知母2两,栀子2两,红花2两,白花
地龙(炒,去土)五灵脂(去石)乌药 白胶香(别研)椒红(炒去汗)威灵仙 木瓜(去瓤)赤小豆(炒)黑豆(炒,去皮)天仙藤 川乌(炮,去皮)五加皮 苍术(泔水浸,去黑皮,炒)木鳖子(去壳、油)各等分祛风燥
大黑附子(炮.去皮尖)、大川乌头(炮.去皮尖)、新罗白附子(炮),各二两。白蒺藜(炒.去尖刺)、白僵蚕(洗.去丝.微炒)、五灵脂(研),各一两。没药(别研)、白矾(枯.别研).麝香净肉(研)、细香墨(
味辛,性热。浮也,阳也。有毒。主散诸风之寒邪,破诸积之冷痛。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效。
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当归(二钱)陈皮(一钱)人参(一钱)白术(钱半)炙草(一钱)黄(二钱半炙)山栀(一钱)川乌(一钱)煨姜(一钱)大枣(三枚)按∶上原方主治凡六经内伤外感。内伤外感者,言由内伤以致
铃僵蚕全蝎白附桂枝生姜葱白藿香芜芎秦艽牛蒡子苍术前胡甘松艾叶以上盖消风散寒.蠲痹除湿之善剂也.患此数症者当根据本草六经主治.病可愈.亦只从阳经属经者则宜.若夫真藏中风.阴经中寒.骨痿如痹.阳衰阴胜.水
味辛。性热。有毒。即附子之母。【主治】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诸风。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腹痛。(元素)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归经】入脾命门二
功同附子,性暖助阳,补命门不足,破积冷痢。
川乌破积除寒热,心腹脐间冷气结,肩胛诸痹目中疼,消胸痰滞三虫杀,乌喙专主阴囊痒,能消肿医历节。行经逐寒,治风湿邪,与附子大同。主破诸积聚寒热,心腹脐间冷痛,肩胛痛不可俯仰,一切风痹、血痹、半身不遂皆验
治左瘫右痪,口眼㖞斜,寒湿脚气。一切风疾悉皆治之。川乌头(三只,去皮脐)天南星(三个,共五两者焙)五灵脂(炒,别研)上等分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丸至十五丸,用薄荷自然汁入酒吞服,
即附子母远志、莽草为之使。畏饴糖、黑豆、冷水。恶藜芦。忌豉汁。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伏丹砂、砒石。辛,热。有大毒。除寒湿,行经散风,助阳退阴,功同黑附子而稍缓。黑附子回阳逐寒,川乌头温脾去风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