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正文

《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适应证之我见

2021-11-091787

乌头赤石脂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论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其方药组成及煎煮法为:“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蜀椒一两(一法二分),干姜一两(一法二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该方被认为是张仲景治疗心痛病阴寒痼结、阳气衰微的经典方剂。因其所主证候急重,用药力勐且有毒,历代医家对本方虽多有着述,但现代鲜有报道,多将其改为汤剂用于冠心病、风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循环系统疾病及以寒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乌头赤石脂丸方证、药物剂量、剂型、服药方法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反复研习,认为本方更适宜治疗阴寒偏盛所致的寒性胃脘痛重症,尤其是消化性溃疡或穿孔等消化系统疾病。现将管见浅述如次。

1《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证治、方药运用存在诸多疑点

作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的最后一首方剂,其所主治证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本方病机历来被概括为“阴寒痼结”。根据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情况下被归属于“胸痹”“真心痛”,即冠心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范畴,症情急剧,有性命之虞。

本方以乌头、附子、川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峻逐阴寒而定痛;赤石脂,一则可固涩心阳,收敛阳气,二则填塞胃肠,镇纳中气,使大剂量辛温药液留恋胃中,气血疆界之乱得正,寒去而正不伤。五药共奏峻逐阴邪、温阳散寒、固护心阳之用[1]203。历代注家对此方多有阐述,如尤在泾[2]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有云:“心痛彻背,阴寒之气遍满阳位,故前后牵引作痛......乌附椒姜同力协济,以振阳气而逐阴邪,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气也。”

但是,笔者对于本条原文的证治和方药详加分析,发现以下几点疑问:(1)所谓“汤以荡之;丸者,缓之”,汤剂具有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且便于药味加减等特点。如本方所治之证候为胸痹重症,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治疗需一扫阴寒邪气,为何采用丸药而不用汤剂?(2)本方名为乌头赤石脂丸,为何乌头仅用一分?仅因其有毒入丸剂量少所致?以目前公认的一两≈15.625g计算,全方药物总重约为54.85g,作蜜丸,梧子约9g,即全方共制成6丸,每日3服。如本方证候急迫,为何每日3服,而不顿服以增加其治疗效果,且服药要求“先食服”,是否与急症治疗原则矛盾?(3)胸痹心痛篇所载方剂多为辛香通散、宣痹温阳之品,何故在治疗胸痹重症的本方中采用赤石脂收敛之品,岂不与病机相反?

2乌头赤石脂丸更适用于阴寒凝结型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鉴于以上诸多疑点,笔者对本方所在篇章所涉及的疾病范畴、药物组成及剂型、剂量、服用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报道等几个方面加以反复研读,认为乌头赤石脂丸并非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系疾病重症所设,而是为治疗阴寒偏盛的胃脘痛尤其是消化性溃疡重症的方剂。原因有五:

2.1关于“心痛病”的范畴讨论

从《金匮要略》论述的内容来看,其心痛范围既包括了心前区、胸骨后,也涉及胃脘上腹部或左侧背部,属广义的心痛[1]282。且纵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独有本方条文以“心痛”冠首,其他几乎皆“胸痹”云云,可见其所涉及的病位不同于胸痹。因此,对于本方主治范围的理解不应囿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还应考虑用于胃脘痛的辨治。

2.2从“心痛病”的症状讨论

本条文中所言“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没有症状的特性,并非为现代医学中“冠心病”专属,如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后壁溃疡、穿透性溃疡等都可以出现腰背部牵涉痛,从而使得症状不典型,容易引起误诊。由于本方药物组成多为大辛大热、回阳急救之品,故多易使医家将本方用于心血管急性事件的治疗,而忽略其用于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可能性。

2.3关于本方药物剂型及剂量讨论

本方以乌头赤石脂冠名,但乌头用量仅为一分,为何?后世学者多以乌头药性勐烈且有毒,入丸散剂应轻取为由。然参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中“大乌头煎”,其乌头用量“大者五枚”,《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乌头汤”,其用量为“五枚”,两方剂型都为汤剂,其用量远远大于本方。可见张仲景用乌头时,只要辨证准确,煎煮炮制时用蜜煎,是不会惧怕其辛热毒性。那么其原因为何?笔者推测原因有二:一则乌头、附子同用,破除痼结之力不宜太过;二则乌头止痛效果更胜,可针对其心、背剧烈疼痛的症状。

赤石脂其味甘、涩、酸,性温,无毒,归脾、胃、心、大肠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云其“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3]。现赤石脂归类为收涩药,主要作用为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石脂能减轻炎症,促进溃疡愈合,内服可以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炎性渗出物,减少异物刺激,使炎性得以缓解[方剂汇www.fane8.com],有保护胃黏膜及止血作用[4]。可见,如将本药物用于冠心病急重症的治疗,似乎难以解释。

笔者认为,本方可理解为乌头破阴散寒止痛,赤石脂敛疮生肌,用于寒性消化性溃疡以剧烈疼痛为主症的治疗,川椒、干姜、附子可看作加用大建中汤,以增强乌头的温中健运、祛寒止痛功效。

2.4关于本方煎服方法讨论

从原文的煎服法来看,本方煎服法强调“先食服一丸”“日三服”,可以看出本方应用与进食有一定联系,可以推测本方所主的症状应与进食也有一定关系;结合赤石脂、乌头的药理作用,笔者认为乌头赤石脂丸餐前服用,有利于赤石脂与消化道溃疡充分接触,相当于起到了局部外治的作用,这与西药胃黏膜保护剂的服用极为类似。此外,本方选取的剂型为蜜丸,其一旨在缓和乌头、附子毒性,其二用于顾护脾胃,其三便于赤石脂与局部胃溃疡充分接触,以达到收湿敛疮之功[5]。此即《金匮要略心典》[6]所云:“蜜丸者,恐速下而并伤及脾也。”

2.5关于本方的现代应用

从中医名家对本方的运用方面看,乌头赤石脂丸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也有所报道。李家珍[7]运用本方治疗心痛(胃脘痛),其祛寒止痛效果满意。王有威[8]运用本方治疗一脾胃虚寒、胃脘绞痛患者,收效显着。国医大师何任在治疗胃寒急痛时用本方温中散寒、峻逐阴邪,运用独特,对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学习和研究[9]。可见,本方用于胃脘痛(消化性溃疡等),有其合理的实践基础。

3典型病案

患者,男,54岁。2015年11月15日初诊。约1个月前夜间突发胸前区剧烈疼痛,经急诊留观,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冠脉CTA等检查排除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疾病,急诊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度肠上皮化生,C13唿气试验检测结果阳性。经质子泵抑制剂、三联杀幽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多于夜间或遇冷后出现胸前区疼痛剧烈,时牵涉后背疼痛,伴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时感腹部拘挛疼痛,遇寒加重,食后便溏,苔薄白,脉沉紧。中医诊断:胸痹,证属阴寒痼结,阳气不畅。治以逐寒除痹,通阳散结。拟乌头赤石脂丸加减。处方:制川乌5g,制附片6g(前两者先煎1h),赤石脂30g,干姜8g,川椒9g,凤凰衣10g,桂枝12g,炒白术10g,炙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二诊(11月21日):胸前区疼痛明显好转,背痛基本消除,食后时有脘痞、便溏,脉沉细。于前方去制川乌、川椒、桂枝,加用陈皮10g、茯苓15g、制厚朴6g、党参10g,继服14剂。药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按:本案患者证属心痛病阴寒痼结证。患者胸阳痹阻,不通则痛,故见胸痛彻背,背痛彻胸;阴阳气不相顺接,故见四肢厥冷;阳气虚衰,无以固摄津液,故见冷汗淋漓;脾阳不足,无以温煦脏腑,故见时有腹部拘挛疼痛、食后便溏。治以逐寒除痹、通阳散结,方选乌头赤石脂丸。方中乌头辛热走窜,附子、干姜温阳逐寒,三药同用,温通并用;赤石脂收敛阳气,填塞胃肠;川椒、桂枝、炒白术温中散寒,健运脾胃;凤凰衣养阴敛疮;炙甘草调和乌头、附子药性之烈。川乌、附片先煎久煎以减轻毒性。二诊胸背痛症状消除,食后脘痞、便溏,故加陈皮、茯苓、厚朴、党参增强理气健脾、和胃除胀之功效,后患者症状消失,收效良速。

4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仲景所言之心痛病,为广义心痛病,即除胸痹(冠心病等)外,还涉及现代中医学之胃脘痛。而乌头赤石脂丸,虽可用于治疗心系急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但结合其药物组成、制作方法、剂量剂型以及服用方法的特殊性,更应考虑其为治疗消化性溃疡所致胃脘痛、疼痛剧烈证属实寒证者的重点方剂,特殊的服药方法目的为起到保护胃黏膜、缓急止痛的作用。希望笔者的陋见可以为本方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

参考文献

[1]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译释[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9.

[3]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6.

[4]孙文君,周灵君,丁安伟.矿物药赤石脂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38(11):39.

[5]刘茂林,苗明三,李玉香,等.《金匮》用乌头必用蜂蜜之谜:蜂蜜解乌头毒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1991,11(2):41.

[6]彭清华.对张仲景所制丸剂的研讨[J].中成药研究,1987(10):33.

[7]李家珍.乌头赤石脂丸的应用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1):59.

[8]王有威.浅谈收涩药的临床使用[J].山西中医,1995,11(2):51.

[9]孙洁,王坤根,林友宝,等.基于病案的国医大师何任胃痛证治经验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7):520.

(司静静,邵鑫.《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适应证之我见.江苏中医药,2017,49(9):68)

相关话题: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