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中医内科、肾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总结出肾病系列用药(肾1号~肾6号)、肾毒清灌肠液、通络足浴方等多个经验方,肾区外敷疗法、一体化治疗慢性肾衰等治疗方案,经临床验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今将审证求因诊治肾衰和杂病经验略述如下:
慢性肾衰
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归为中医“关格”“水肿”“虚劳”“癃闭”“溺毒”等病范畴,是目前公认难以治愈的疑难病。其病机过程中既有正气的虚损,又有实邪的蕴结,病久则或因正虚气化不利,因虚致实,邪气羁留而化生湿浊、湿热、浊毒等邪气,或因邪气久伏伤正而致气、血、阴、阳诸般虚损,临证所见多邪正错杂,虚实夹杂。
顾护胃气 诸虚损与诸实邪均可损伤中气。中气一虚,则胃虚不能受纳水谷,脾虚不能磨化,饮食物不能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乏源,周身失养,发为诸病。药物亦因脾胃之虚弱无法顺利的受纳、运化,故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本病因邪正错杂,治疗多扶正祛邪并用,祛邪用药则多有攻伐,扶正用药则每有碍胃,久则损脾伤胃。脾胃一病,后天失养,则正气益虚,邪气益胜,则病进。因此在治疗上当注意应用健脾理气之品,如炒白术、茯苓、山药等药物,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未病防病,已病防传,此亦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从瘀论治 因气为血帅,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母,气虚可及血,血虚可及气。正气虚衰可致血瘀、痰浊、湿热诸标实证。笔者认为瘀血为邪实之首,气虚无力行血、阴虚脉道失濡,均可致血脉瘀阻。气虚无力行水,阳虚温化不及均可致水湿停滞,久则成痰为饮,湿郁化热,湿热相合,酿生湿热。在此病机转化过程中,实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进一步加重正虚情况,同时,各标实证亦可相互影响。总之,无论正气虚损,还是实邪蕴结,最终均可导致瘀血的发生。因此在治疗中注意活血化瘀通络[方剂汇www.fane8.com],根据病情选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或三棱、莪术等通络药物。
一体化治疗 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按血肌酐不同水平,分别给予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加灌肠、中药口服加灌肠加结肠透析疗法,临床研究显示,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尿素氮、血肌酐均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均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动物研究显示,笔者总结的经验方口服汤药可降低慢性肾衰竭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改善修复受损肾脏组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
老年女性杂病
笔者曾治疗一老年女性患者,频繁盗汗反复发作3年余,偶有自汗,并见乏力,曾服中药汤剂口服1个月后症状缓解,近2月来无明显诱因复发加重,自服知柏地黄丸、玉屏风散未见好转。诊见:盗汗频繁,每夜汗出2~3次,轻则微微汗出或但头汗出,甚则周身大汗淋漓,苦闷不堪,夜寐不安,时有心烦,畏寒肢冷,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笔者依据《医林改错》中的瘀血致汗出的理论,以当归六黄汤加桃红四物汤加减,一诊即效,服用汤药10余剂后以麦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
又治一老年女性患者,以尿痛、尿频7年就诊。7年前子宫肌瘤切除术导尿后出现尿痛、尿频,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用多种抗生素后未见好转,多次化验尿常规及尿细菌培养均无阳性结果,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间质性膀胱炎”。诊见:尿道疼痛,痛如针刺,憋尿及入夜尤甚,尿频,夜尿5~7次,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大便正常,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缓。属气虚血瘀之淋证,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服药1月后诸症消失,舌、脉正常,行动、饮食及二便如常,继服10剂巩固疗效,后停药3个月未见复发。(杨秀炜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相关话题:肾衰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特点,本虚以肾阳亏虚,脾气虚弱为发病之本。标实有水毒湿浊、脉络瘀阻等。所以临床以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神疲纳差、恶心呕吐、夜尿频多、面色萎黄、舌淡胖大或有齿痕为主要表现。
国医大师郭子光从事中医临床近60年,擅治各科多种病症,尤其对心脑血管、肾脏疾病有较深入研究。郭子光集60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心甦方、肾甦方等自拟方,作为治疗心血管、肾脏疾病的基础方、经验方,取得肯定疗效。笔者现将郭子光治疗慢性肾衰的肾甦方剖析如下,以飨同道。肾甦方介绍适应病证本方益肺健脾,补肾固精,除湿通络。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衰(早中期)、肾病综合征等所致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证属肺脾肾三
肾衰病可归属中医学之“水肿”、“关格”、“腰痛”、“癃闭”、“溺毒”、“虚劳”等范畴。本病病机错综复杂,病程迁延冗长,病情复杂难辨。笔者认为,今昔不同,此病既往多责之于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而现今则以阴虚者为多。现简要探讨如下。
临床常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但疗效多不满意。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该病肾虚为本,但湿热、水毒、浊瘀为标,尤其在尿毒症阶段,更不能只治本,不治标。因为此时血中非蛋白氮的指标明显升高,故降低非蛋白氮为治疗的关键。他在温肾、补肾的同时,必配合化湿热、利水解毒、泄浊瘀之品,降低非蛋白氮,以利于危机的逆转。
曹恩泽在长期诊治肾病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虽然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有病因、病程和发病阶段的不同,但其基本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证,待发展至慢性肾衰阶段,其基本病机则转化为脾肾亏虚为本,浊毒瘀血蕴结弥漫三焦为标,尤其是浊毒弥漫三焦为其病机之关键。
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气化功能受损,肾阴肾阳俱衰,以致肾脏升降失司,藏泄失衡,实邪内蕴。因此,本病病变之本是肾元亏虚,而因虚所致之水湿浊毒之邪、血瘀等病理产物,又成为诱导肾衰竭发展的病理因素,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本虚标实之危重证候。
鹿茸、龙眼肉各30克,人参、川附片、黄精(酒炙)冬虫夏草、当归、佛手、驴肾各60克,陈皮90克,狗脊(沙烫去毛)、枸杞子、补骨脂(盐水制)、金樱肉、韭菜子、淫羊藿(羊油制)、怀牛膝、灵芝各120克,麻
生黄芪30g、生大黄(后下)10g~15g、丹参10g、干地龙8g、苍术8g、土茯苓15g、六月雪15g、竹茹10g、川芎8g、莪术8g、全蝎2g、槐花米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健脾燥湿,
党参10克,白术30克,茯苓10克,佛手10克,枳壳30克,石菖蒲15克,炒麦芽15克,仙鹤草30克。健脾助运,行气消痞。主治脾虚失运。脘腹胀满,食少纳差,呕逆,便秘,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治疗消
生地黄2钱,麦冬3钱,枣仁2钱,人参1钱,茯神1钱,知母1钱5分,五味子3分。劳烦过度,忧虑伤神,血少液枯,肾衰水涸,而致虚劳烦热,内热口渴,神昏躁妄,脉虚数无力。
生地黄15克,玄参9克,寸冬9克,石膏45克,知母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30克,黄芩9克,白芷9克,怀牛膝9克,大黄9克。滋肾阴清胃火。主肾衰精乏,胃热蕴蒸。
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5克,地龙15克,莪术15克,茯苓15克,川芎15克,熟大黄6~9克,黄柏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杜仲15克。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排毒降浊。主治慢性肾衰
生黄芪30g,党参15g,制苍术15g,紫苏梗12g,虎杖20g,积雪草30g,鬼箭羽20g,穿山龙30g,白花蛇舌草30g,石韦20g,土茯苓30g,六月雪30g,陈葫芦20g,玉米须30g,制大黄
西党参20克,炙黄芪20克,上肉桂5克(后下),炙甘草5克,枸杞子15克,炒当归12克,制大黄10克,薏苡仁15克温阳填精,益气养血,渗利泄浊。主治脾肾衰败,肾精不足,气血两虚,肾功能衰竭所致肾性贫血
肖某,女,38岁。初诊:1977年8月2日。反复水肿3年,加重3个月,昏迷1周。3年前反复出现全身水肿,在我院诊断为“慢性肾炎”,具体治疗及疗效不详,3个月前病情加重,出现白天尿少,夜尿次
师某,女,54岁。2020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血肌酐升高6年,全身反复皮肤瘙痒3月余。患者3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游走不定的皮肤瘙痒,搔抓后无皮疹,每遇劳累均可诱发,曾在社区医院
李某某,男,42岁。2012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2010年因腰酸乏力检查发现肾功能减退,查血肌酐303mmol/L,尿蛋白++,查双肾B超示:独肾。近日复查血尿素氮12.12mmol/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