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正文

审证求因治肾衰与杂病

2021-07-20199

笔者从事中医内科、肾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总结出肾病系列用药(肾1号~肾6号)、肾毒清灌肠液、通络足浴方等多个经验方,肾区外敷疗法、一体化治疗慢性肾衰等治疗方案,经临床验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今将审证求因诊治肾衰和杂病经验略述如下:

慢性肾衰

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归为中医“关格”“水肿”“虚劳”“癃闭”“溺毒”等病范畴,是目前公认难以治愈的疑难病。其病机过程中既有正气的虚损,又有实邪的蕴结,病久则或因正虚气化不利,因虚致实,邪气羁留而化生湿浊、湿热、浊毒等邪气,或因邪气久伏伤正而致气、血、阴、阳诸般虚损,临证所见多邪正错杂,虚实夹杂。

顾护胃气 诸虚损与诸实邪均可损伤中气。中气一虚,则胃虚不能受纳水谷,脾虚不能磨化,饮食物不能化生精微,气血生化乏源,周身失养,发为诸病。药物亦因脾胃之虚弱无法顺利的受纳、运化,故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本病因邪正错杂,治疗多扶正祛邪并用,祛邪用药则多有攻伐,扶正用药则每有碍胃,久则损脾伤胃。脾胃一病,后天失养,则正气益虚,邪气益胜,则病进。因此在治疗上当注意应用健脾理气之品,如炒白术茯苓山药等药物,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未病防病,已病防传,此亦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从瘀论治 因气为血帅,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母,气虚可及血,血虚可及气。正气虚衰可致血瘀、痰浊、湿热诸标实证。笔者认为瘀血为邪实之首,气虚无力行血、阴虚脉道失濡,均可致血脉瘀阻。气虚无力行水,阳虚温化不及均可致水湿停滞,久则成痰为饮,湿郁化热,湿热相合,酿生湿热。在此病机转化过程中,实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进一步加重正虚情况,同时,各标实证亦可相互影响。总之,无论正气虚损,还是实邪蕴结,最终均可导致瘀血的发生。因此在治疗中注活血化瘀通络[方剂汇www.fane8.com],根据病情选用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或三棱莪术等通络药物。

一体化治疗 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按血肌酐不同水平,分别给予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加灌肠、中药口服加灌肠加结肠透析疗法,临床研究显示,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尿素氮、血肌酐均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均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动物研究显示,笔者总结的经验方口服汤药可降低慢性肾衰竭大鼠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改善修复受损肾脏组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程。

老年女性杂病

笔者曾治疗一老年女性患者,频繁盗汗反复发作3年余,偶有自汗,并见乏力,曾服中药汤剂口服1个月后症状缓解,近2月来无明显诱因复发加重,自服知柏地黄丸、玉屏风散未见好转。诊见:盗汗频繁,每夜汗出2~3次,轻则微微汗出或但头汗出,甚则周身大汗淋漓,苦闷不堪,夜寐不安,时有心烦,畏寒肢冷,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笔者依据《医林改错》中的瘀血致汗出的理论,以当归六黄汤加桃红四物汤加减,一诊即效,服用汤药10余剂后以麦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

又治一老年女性患者,以尿痛尿频7年就诊。7年前子宫肌瘤切除术导尿后出现尿痛、尿频,诊断为“泌尿系感染”,用多种抗生素后未见好转,多次化验尿常规及尿细菌培养均无阳性结果,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间质性膀胱炎”。诊见:尿道疼痛,痛如针刺,憋尿及入夜尤甚,尿频,夜尿5~7次,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大便正常,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缓。属气虚血瘀之淋证,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服药1月后诸症消失,舌、脉正常,行动、饮食及二便如常,继服10剂巩固疗效,后停药3个月未见复发。(杨秀炜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相关话题:肾衰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