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
发热,恶风,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流涕,咳嗽,或喘咳气急,或咽痛乳蛾肿痛,舌苔薄,脉浮。
分析
本证可见于肾病的各个阶段,尤多见于肾病的急性发作之始。此乃气虚卫表不固,加之长期使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使免疫功能低下,卫外功能更差,易于感受风邪而致。临床应区别风寒或风热之不同。外感风寒以发热恶风寒、无汗、头身痛、流清涕、咳痰稀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为特点;外感风热则以发热、有汗、口渴、咽红、流浊或黄涕、舌红、脉浮数为特征。如见喘咳气急[方剂汇www.fane8.com],肺部细湿啰音者,则属风邪闭肺之证。
治法
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
方药
外感风寒,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
麻黄、桂枝、杏仁发汗祛风,宣肺利水;连翘、牛蒡子、蝉蜕、僵蚕、桔梗、荆芥清热解毒,疏风宣肺。
外感风热,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蝉蜕、僵蚕、柴胡、桔梗疏风透表,宣肺泻热。
加减:
无论风寒、风热,如同时伴有水肿者,均可加五苓散以宣肺利水;若有乳蛾肿痛者,可加板蓝根、山豆根、冬凌草清热利咽。若出现风邪闭肺者,属风寒闭肺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以散寒宣肺;属风热闭肺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清热宣肺。
相关话题:外感风邪
麻黄(去节)三钱(9克)、杏仁(去皮、尖)三钱(9克)、甘草(炙)两钱(6克)、石膏(碎,绵襄)一两(18克)宣肺泄热,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蕴,发热咳嗽,喘息急迫,口渴,脉浮滑而数,苔薄白或
麻黄(去节)四两(12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炙)二两(6g),石膏(碎,绵裹)半斤(250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
藿香1两,厚朴(姜汁制)1两,陈皮(去白)1两,苍术(浸炒)1两,半夏1两,甘草(炒)1两,川芎1两。和脾胃,止吐泻,温中,下痰饮,止腹痛满,止汗,解山岚瘴气。四时伤寒,五种膈气,吞酸,噫痞噎塞,干呕
益元散、防风通圣散各210克疏风解表,通便泻热。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身疼、恶寒发热、咽痛咳嗽、咯痰气急;暑湿,胸闷纳呆、尿少、口苦口干;大饥大饱、劳役所伤,大便秘结、脘腹胀闷、头目昏眩、目赤睛痛、身热心
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黄、荆芥、防风、陈皮、甘草、香附、泽兰、山楂、红花、葱白、生姜。产后外感风邪发热。
白茅根100克,土茯苓100克,夏枯草25克,桑白皮15克,大腹皮12克,小蓟12克,蝉蜕100克。宣肺解表,清热湿毒,祛风行水。主外感风邪,肺气失宣,水道不利。
黑芝麻30克,白糖10克,黄酒60毫升。补益肝肾,祛风止痒,润肠通便主治因外感风邪或血虚生风所致的荨麻疹。
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牡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祛风,清热,利湿。主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