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45岁。2019年4月16日初诊。主诉:胃脘嘈杂半年余。患者半年余前因饮食不节出现上腹部不适,伴嘈杂,饮食后、情绪不佳时加重,偶伴烧心、胁肋部胀闷,易心烦,无腹痛腹泻、胃痛、恶心、呕吐、反酸等不适。胃镜示:糜烂性胃炎(II级)。病理示:(胃窦2块)胃黏膜组织呈慢性萎缩性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局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舌暗边红略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痞。辨证属肝胃不和。
治以疏肝和胃,健脾益胃。方选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2g,黄芩12g,枳实12g,白芍12g,白术12g,川芎12g,醋香附12g,姜半夏12g,炮姜6g,黄连9g,党参6g,墨旱莲12g,女贞子12g,佛手12g,合欢花12g,远志12g,焦三仙(各)12g,炙甘草6g。14剂[方剂汇www.fane8.com],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嘱患者调整作息,规律饮食,进食清淡,调畅情志。
二诊(5月8日):患者服药后胁肋部胀满、心烦、失眠较前好转,仍有剑突下嘈杂。改为半夏调中颗粒加三七粉,服用2个月后诸症缓解。
按:治疗本案患者,首先辨病:萎缩性胃炎(胃痞),为疾病中期寒热错杂阶段,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胃阴;其次辨证:有胁肋部胀满、心烦、脉弦等,辨为肝胃不和之证,加用柴胡疏肝散;第三审因:既往有饮食不节的诱因,嘱其改善生活作息、饮食规律,去除病因;最后辨症:兼有纳差、失眠、心烦之症,予以焦三仙健脾消食,合欢花、远志安神定志。二诊时,肝胃不和之证好转,故以中成药长期守方治疗,用半夏调中颗粒(自制药)寒热平调,三七粉化瘀通络,以丸剂粉剂长期服用更利于PLGC的消散。(张曼玲,时昭红,石拓,等.四维辨治模式在胃癌前病变诊治中的运用探析.江苏中医药,2021,53(4):51)
首诊时患者胃痛明显,为胃络瘀阻之故;且又大便不通,腑气不降,则胃气也不降,故以化瘀止痛、降腑气为先。方中生蒲黄、五灵脂、三七粉化瘀止痛;生白术、枳实、虎杖润肠通便、理气通腑;瓜蒌肃降肺气,又可润肠通便。二诊时,胃痛已止,大便已通,药效已显,唯反酸及食管走向部位有不适感,乃胃酸上浸所致,故于方中加姜半夏、苏子以和胃降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成胀......湿盛则濡泻。”《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这些论述高度概括了泄泻的病机特点:病位在脾,病因在湿。本例患者泄泻日久,病位由脾及肾,由气虚及阳虚,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胃气受损,摄纳无权,故诸症发作。
患者有两个症状群,一是糖尿病胃肠病变导致的纳呆、便秘,一是糖尿病肾病排毒排水功能障碍引起的水肿、蛋白尿、肌酐升高。脾胃方面,太阴湿土,主升清;阳明燥金,主降浊。患者消渴日久,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滞食积、嗳气胃胀;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在上引起口中黏腻、不思饮食,在下引起大便秘结。
本案因脾胃素弱,复因饮食不节,致使邪热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阻滞气机,而现心下痞,按之濡,腹胀、纳呆、嗳气,泛酸等症。治宜和中降逆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味。
半夏泻心汤所体现的辛开苦降法是临床治疗湿热证的基本方法。吴鞠通《温病条辨》记载:“阳明暑瘟,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痰浊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隗老认为此患者大便不通但成形不干,无饥饿感,纳少,是属胃病,乃湿热伤气所致,痰湿聚于脘腹不化,日久生热,更可耗伤脾胃之气,脾胃愈虚,半夏泻心汤苦辛并用而能降泻,攻补兼施祛湿除热又能调和脾胃。
《景岳全书·腹泻》谓:“(腹泻)脾强者,滞去即愈,此强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固不必外受风寒而谓之寒也。”隗老认为此患者泄泻达半年之久,脘腹胀满系寒热之邪错杂其中,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而觉脘腹胀满;年老久泻,脾胃亏虚,运化无力,而致食欲欠佳、腹泻、肠鸣、完谷不化。
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二两(6g)、枳实(大者,炙)三枚(9g)。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
生姜(切)四两(12g),甘草(炙)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一两(3g),黄芩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和胃消痞,散结除水。治水热互结,胃中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
柴胡半斤(24g),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各9g),大枣(擘)十二枚(4枚),半夏半升(9g)。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于,目眩,
黄芪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酒炒)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饴糖一升(30g)。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虚劳病,阴阳气
柴胡半斤(24g),桂枝(去皮)三两(9g),干姜二两(6g),瓜蒌根(天花粉)四两(12g),黄芩三两(9g),牡蛎(熬)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和解散寒,生津敛阴。主伤寒少阳证,往来
桂枝(去皮)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补助心阳,生阳化气。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现常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心肌缺血、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冠
半夏1两,黄连2钱,黄芩3钱,枳实2钱,杏仁3钱。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
王某,男,45岁,某银行行长。感冒解后,又服清热药两剂,翌日,呃逆连声不断,难以入睡,寐后呃声方止,寤则复然。有时竟因呃而醒,如此连续9日。其间服过丁着柿蒂汤、旋覆代赭汤,针刺足三里、内关、会厌皆不效
(仲景)治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身寒而呕,饮食不下,非柴胡证(经曰∶伤寒五六日,呕血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
(仲景)治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身寒而呕,饮食不下,非柴胡证。(经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难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欲发热汗出而解。若
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不痛,心下痞者。半夏(洗,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甘草(炙,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半夏半斤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温三服。(此小柴胡去柴胡,
半夏(半升洗净辛平)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大枣(十二枚擘温甘)甘草(三两炙甘平)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辛入肺而散气。
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俱在,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
闫某,28岁。产后两月,右乳疼痛,可摸及核桃大小之肿块,不红不热,质地较硬,有压痛,活动度小。询知日暮寒热,胸闷太息,胃纳尚可,口干口苦,大便干秘。二日一行。舌红少苔,脉象沉弦略数。观其脉症,知病起肝
柴胡疏肝散,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1.解热有效
在食物处理方面,任何奶制品和经加工的鱼肉类食物,如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均不宜进食。要注意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中心温度够热才可进食,因微波本身没有杀菌能力。冷藏的肉类应当充分煮熟后才吃。如发现罐头食物的容
胃炎不能吃胡椒猪肚鸡。正常人群少量食用胡椒有杀菌的作用,大量食用胡椒会刺激胃粘膜,而本身有胃炎的人群食用胡椒猪肚鸡之后,胡椒中的生物碱、芳香物质、辣味素等,都会刺激本身就有炎症的胃部,导致胃痛等症状,
作用不大。白术服用后能起到改善脾气虚弱、脾虚积滞、脾虚饮停等不适,因此对于慢性胃炎等脾胃虚弱证者,长期服用后,是能起到一定改善功效的。但白术毕竟只是一种补气药,而慢性胃炎是胃部的一种炎症,通常需要配合
1、温胃舒胶囊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2、阴虚胃
脾胃虚弱主要症状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刮拭穴位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刮拭步骤先刮背部脾俞,胃俞,再刮腹部中脘,上肢内关,最后刮下肢足三里,公孙。刮痧方法补法。寒邪
如婴儿患上肠胃炎,除非经医生指示,否则可照常使用市面上的婴儿配方奶粉,亦毋须稀释,而家长亦可继续喂哺母乳。但有小部分患者会因肠胃炎引致暂时性乳糖吸收不良,他们应按医生指示转用低乳糖的奶粉,如豆奶或其他
按揉内关位置本穴位于腕部横纹上两横指处。按摩方法拇指指端螺纹面轻轻按揉手臂的内关约1分钟。功效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掐压曲池位置本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凹陷处与拇指侧端的交接点上,
裴某,女,74岁。2016年4月18日初诊。自诉反复胃胀、嘈杂多年,时有嗳气,大便干燥,夜寐较差。在外院行西医护胃止酸治疗,症状缓解不显。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道血管瘤。舌淡红、
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
何某,男,64岁,2012年3月4日初诊。患者诉1月前不明诱因出现腹胀欲解便,虚坐努责,每日二十余次,痛苦异常。入住某医院治疗,查出为“冠心病,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萎缩性胃炎”等,经综合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