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牛某,男,43岁,2014年10月28日初诊。主诉头晕沉近1年,脑鸣,中午12时左右甚,睡眠不实,多梦,凌晨2~3时醒后不能再睡,眠不解乏,胸中有气不足感,双手臂外侧及双足内侧胀痛,腰部不适,目干涩昏花,周身乏力,喜卧,情绪低落,多思虑,左胁痛,少腹肠鸣,大便溏,1日3~4次,量不多,小便清长,面色略白少华,舌胖大,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稍数。
辨证:中气不足,肝郁脾虚。
治法:益气养血,疏肝健脾。
方药: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煎)10克,炒芥穗12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12克,茯苓20克,泽泻12克,炒三仙(各)12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炒薏苡仁30克,夜交藤15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生姜1片、大枣2枚为引。14剂水煎服,日1剂。
茶饮方:太子参12克,绿萼梅10克,小麦20克,合欢皮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佛手4克,甘草1.5 克。7剂,开水冲服,1日2次。
二诊:患者述服药后,头晕脑鸣中午11~12时尤甚,头重如裹,以头顶前额为主,四肢不适,腰部发木,黄昏始则头胀,目睛有泪,但仍干涩,入睡难,困倦稍微能寐,早醒,晨起腹痛肠鸣,晚餐后腹隐痛,周身乏力,左小指麻木,右肩疼痛,牙龈肿痛,午后足心热[方剂汇www.fane8.com],纳可,大便2日1次,初成形,后溏软,神情焦虑,目光乏神,舌体胖大,质暗红,舌苔薄白水滑,脉虚弦滑。
辨证: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方药:益气聪明汤合四苓散意加减。西洋参(先煎)10克,五爪龙30克,蔓荆子12克,升麻12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僵蚕12克,炒蒺藜12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黄连8克,厚朴12克,茯苓20克,草豆蔻(后下)8克,醋元胡10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片为引。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晨起头晕、脑鸣减轻,头顶前额头重如裹亦减,诸证皆有好转,目光已有神,舌体略胖大,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虚弦滑。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4剂,后随访诸症痊愈。
【按】: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及汗出,甚则昏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之说;《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更有“无痰不作眩” 之论,提出宜“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之理。
本例眩晕为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所致。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痰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因其兼证较多,治疗颇为棘手。路志正先生先施以益气养血,疏肝健脾之品治疗乏效;二诊时据其脉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辨治思路,辨为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益气升阳,健脾燥湿,温化痰饮,升清降浊为法治疗,俾中气充足,气血旺盛,脾气健运,痰饮得化,清升浊降,则眩晕诸症自消。
胸痹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路志正认为现代胸痹发病与中焦脾胃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在临证时擅长从脾胃着手,以调理脾胃之法辨治胸痹,然脾胃功能正常的前提是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肝失调达疏畅,则中州失运,津液输布受阻,水湿痰浊壅滞,胸阳失舒而成胸痹,所谓“土得木而达”“土壅木郁”,故调脾疏肝是胸痹治本之道。
《景岳全书》指出“无虚不作眩”。该患者年过古稀,眩晕多年,正气不足,阳虚于下。肾阳虚于下,无力摄纳,相火浮越,虚阳上亢,故见头晕目眩,头部烘热汗出,口干;胃气失于和降故见频频嗳气为快,易于晕车呕吐;肾主二便,肾阳不足,故二便异常。
临床常见眩晕患者。中医认为眩晕病因病机有几种: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无痰则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相对容易治疗,但是如果伴有严重耳鸣,病机相对复杂,治疗不容易,以某一单方治疗难取效,必须经过加减方能收效。兹举以典型病例如下。
郭剑华临床灵活使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良效。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党参、炒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的作用;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加以丹参、川芎养血活血,益气与活血并调,加以茯神、夜交藤养心安神,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协同党参、黄芪升举清阳,加以葛根升阳止泻、舒筋解痉、缓解颈痛,共为使药。
《温热论》曰:“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湿为阴邪,重浊黏腻。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湿热相搏,胶结难解,热蒸湿动,蒙蔽于上,壅塞清窍,可见耳鸣如潮,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开窍。该患者湿热蕴结,上蒙耳窍,发为耳鸣,湿热黏腻,反复发作,方用黄连温胆汤加荷叶、蔓荆子升阳通窍;滑石、通草引湿热从小便而出,则耳鸣得愈。
老年眩晕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虚,在肾虚的基础上产生痰浊、瘀血、阳亢、化风等症,但以肾虚痰浊者所占比例最多。治疗应以补肾化痰为主。根据老年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提出补肾、化痰、开窍之法,自拟补肾化痰汤。补肾化痰汤具有补肾培元、化痰活血之功。
高血压病多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而致。肝阳上亢或因长期忧郁愤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则发为眩晕。嗜食肥甘、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胸闷、难寐诸证;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出现纳呆,食后脘胀,嗳气频作等。
心之官则思,过度思虑,心血暗耗,心失所养,虚火内扰,神动不安。性情抑郁之人,肝郁犯脾,痰浊内生。本案患者思虑不解,情志抑郁,以致痰浊生,心阴亏,神不安。情志之病,“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古人之言,询非虚语。否则,药虽逍遥,人不逍遥,仍然罔效。
当归48克,黄芪24克,白芍24克,白术16克,冰糖40克,纯粮食白酒1200毫升补气养血。适用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食欲缺乏;面色黯淡,精神不振,血虚赢弱,眩晕头痛。
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
熟地黄、当归身、白芍、枣仁、山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子、牡丹皮、泽泻滋阴养血,清热疏肝。治阴虚肝郁,症见胸胁胀痛,耳聋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头目眩晕,骨蒸盗汗,视物模糊,遗精梦泄
天麻9克、钩藤(后下)12克、生石决明(先煎)18克、山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首乌藤9克、朱茯神9克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当归3.6克 川芎3克 白芍(酒炒)6克 生地黄(酒炒)2.4克 熟地黄(姜汁炒)2.4克 白术(去芦)3克 白茯苓(去皮)3克 南星(姜汁炒)3克 半夏(姜汁炒)3克 陈皮(盐水洗)2.4克 桃仁(
当归三五钱(9~15克)、牛膝二钱(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6~9克)、泽泻一钱半(4.5克)、升麻五分至七分(1.5~2.1克)、枳壳(虚甚者不必用)一钱(3克)温肾益精,润肠通便。治肾阳
酸枣仁18克 甘草3克 知母6克 茯苓6克 芎藭6克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晒干口燥,脉弦或细数。
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肾为坎卦,一阳居二阴之间,故须阴得其平,然后阳藏于密,童年知识已开,阴精早泄,此致病之大端。及壮,血气方刚,尚不觉其所苦,人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日衰,精神不充,蝉联疾作。诊
严用和云眩晕之证经虽云皆属于肝风上攻所致然体虚之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当以脉证别之风则脉浮有汗项强不仁寒则脉紧无汗筋挛掣痛暑则脉虚烦闷湿则脉细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结而为饮随气上
大宗伯董浔老夫人,常眩晕,手指及肢节作胀。脉右寸软弱,关滑,左脉弦长,直上鱼际,两尺皆弱,此亢而不下之脉。《难经》所谓木行乘金之候也。总由未生育而肝经之血未破尔。《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兼有痰
徐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羚羊角连翘香豆豉广皮白半夏曲黑山栀某痰火风在上。舌干头眩。天麻钩藤菊花橘红半夏曲茯苓山栀花粉某酒客中虚。痰晕。二陈加
头风眩晕者,由血气虚,为风邪所乘也,诸阳经脉上走于头面,因运动劳役,阳气发泄,腠理开疏,而受风邪,头风之上头面多汗,恶风,甚则头疼心烦闷,或因新浴发,中外风,亦为此病,久不瘥,眩晕,由风邪流入于脑,脑
治风,头旋运闷,起则欲倒。蔓荆子甘菊花半夏(汤泡)羚羊角屑枳壳(麸炒)茯神(去木)川芎黄芩防草(炙,以上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忌热面饴糖羊肉。
一味大黄散鹿茸酒二方见上“三字经”注。加味左归饮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熟地(七八钱)山茱萸怀山药茯苓枸杞(各三钱)细辛炙草(各一钱)川芎(二钱)肉苁蓉(酒洗,切片三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白羊头一个,如常治法,日常食之,自愈。
患者,男,57岁,农民。2017年6月15日就诊。主诉:发作性头晕2年,加重伴左腿抽动1月。发作性眩晕,每次持续半分钟左右,任何时间、地点、姿势均可发作,发作时伴左腿抽动,双侧瞳孔大小不等
患者,男,35岁。病史医案:1个月来因劳累出现头晕脑胀,检测血压升高,最高160/108mmHg,确诊为高血压病。予服尼福达半片,每日两次,疗效不佳。仍有头晕项强,心烦口干,眠差易醒,纳可
范某,男,57岁。2009年8月11日初诊。主诉:头晕十余天。10天前突然出现阵发性头晕,其特点是头晕而无目眩,纳眠尚可,二便调。曾服西比灵,静脉滴注丹参针等药治疗无效。就诊时症见头晕和胃
于某,女,50岁。2009年10月26日入院。入院主证: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动则加剧。闭目静卧时头晕减轻,伴听力减退,双眼水平眼震,形体偏胖。舌苔白厚微黄,舌体大,脉沉滑。血压:126/
孟某,女,55岁,郑州人。有多年耳源性眩晕病史,1年来反复发作,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耳鸣如蝉,听力下降,头沉,头晕目眩,无汗,倦怠乏力,恶心呕吐,手足不温,怕冷,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项某,女,61岁。初诊:1979年12月4日。眩晕6天。6天前患者突发视物旋转,为阵发性发作,平卧减轻,坐立加重,伴呕吐和耳鸣、听力稍减退,心悸、大汗等,无发热、头痛,遂入住我院诊治,西医
陆某,女,58岁,退休公务员。2017年9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眩晕3年余,再发半月。患者近3年来头痛眩晕反复发作,发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如坐车船,时欲呕吐,卧床转侧时更甚,喜闭目。
邓某某,女,50岁。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初诊时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气。诉常有眩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