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男,3岁。2018年4月15日初诊。面部红斑丘疹、丘疱疹,伴瘙痒,反复发作4个月,加重泛发全身半月。于外院诊断为湿疹,以中西药多次治疗未效。患儿形体偏瘦弱,平素常流口涎,连绵不断,曾就医服药未改善。刻下:颜面部散在粟米大小丘疹、斑丘疹,色红,有抓痕,瘙痒剧烈,可见部分皮损搔抓后淡黄色液体渗出,部分结痂,伴神疲,纳欠佳,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脉弱。
治法:扶阳温脾。
予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6g,麸炒白术10g,干姜3g,炙甘草3g,桂枝6g,白芍6g,大枣3枚,荆芥6g,紫荆皮6g。5剂。水煎[方剂汇www.fane8.com],1日半1剂,每日3次,每次100mL,饭后温服。
4月22日二诊:药后皮疹减轻,且流口涎一症亦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再进3剂(煎服法同前)而愈。
按:患者全身红斑丘疹、瘙痒为主要症状,兼见流口涎、纳差等脾虚症状,结合舌脉,符合脾虚夹寒湿证。太阴脾虚,不能摄津,则口流稀涎不断。《伤寒论》第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求其病机,病程日久损伤太阴脾,轻则脾气亏虚,重则脾阳受损,脾阳不足则寒湿生,不能摄津,故见喜唾流涎诸症。本案虽以湿疹求治,但辨证处方必从脾阳虚病机中求之,方能治本,故选用理中汤健脾温中,仅稍加荆芥、紫荆皮疏风止痒。(余倩颖,宋玮.运用《伤寒论》扶阳法治疗皮肤病临证举要.江苏中医药,2021,53(3):63)
腹泻发病的原因和表现很多,急性腹泻以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因素为主,对于慢性腹泻中医主要从脾肾入手,治疗从温阳健脾和燥湿角度考虑,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举例如下。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中提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本例湿疹除手足皲裂外,且有午后晚间灼热感加重,肤色发红,口咽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证属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蒸灼肌肤,失其润养,而呈燥裂。予知柏地黄汤滋肾阴清热,伍入地骨皮、玄参、玉竹、白芨增其清热滋阴、润肤愈裂之效,并用白鲜皮、地肤子止痒,故获佳效。
患者脾阳不足、脾虚下陷,故而腹泻经年不愈,且见肛门坠胀;湿阻气滞,故见腹部胀满、矢气频多、时而大便不畅,法以温阳健脾、燥湿清热,升降、寒热、补消并用,兼以调气。方中干姜、附片、桂枝温阳,黄芩、黄连清热,党参、白术健脾,苍术、藿香、车前子除湿,葛根、枳壳升降气机,木香理气止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成胀......湿盛则濡泻。”《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这些论述高度概括了泄泻的病机特点:病位在脾,病因在湿。本例患者泄泻日久,病位由脾及肾,由气虚及阳虚,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胃气受损,摄纳无权,故诸症发作。
患者于2013年4月18日外出郊游后面部出现肌肤焮热瘙痒,次日出现疱疹,经西药抗过敏等治疗效不佳。就诊时症见:面部皮肤潮红肿胀,有水疱,皮肤瘙痒,小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白芍、川当归、熟地黄、川芎、桃仁各三钱(各9克),红花二钱(6克)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血虚兼血瘀证,症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腰腿
绿豆、百合各20克,芡实、淮山药各10克,薏苡仁10克,冰糖20克。清热解毒、健脾除湿。适用于脾虚湿盛型湿疹、皮损不红、渗出较多、瘙痒不剧、口淡、舌苔腻等症。
青蒿30克,黄连、黄柏、大蒜、地肤子、蛇床子各20克,牡丹皮、生栀子、山豆根、百部、补骨脂、公丁香、白矾、冰片各10克,食醋200毫升,75%酒精800毫升。清热解毒,杀菌止痒,消肿化湿。主治湿疹,癣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
苦参一升。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主狐惑病,蚀于下部,咽干。阴肿、阴痒、疥癞。现常用本方加味治疗阴囊湿疹、肛门湿疹、尖疣、湿疣、白塞综合征、外阴瘙痒(滴虫性阴道炎)、口腔黏膜扁平苔藓、脚气等。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乌梢蛇9g,淡黄芩9g,焦荆芥9g,川柏〔川黄柏〕片9g,根生地黄31g,粉牡丹皮12g,苦参片12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粉萆薢12g。急性湿疹。
(仲景)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王海藏曰,上吐下泻不止,当渴而反不渴,脉微细而弱者,理中汤主之。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为寒利。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
人参 甘草(炙) 附子(制) 干姜(炒) 白术四曰:形寒饮冷伤肺。肺伤则短气咳嗽,脉来微迟者,宜此方主之。形寒者,形气虚寒也。饮冷者,复饮冷物也。热则气壮,寒则气怯,今肺为寒冷所伤,故令气短;水寒射肺
人参白术甘草(各三两)干姜(二两)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腹虚便血。上用理中汤加黄芪、阿胶、艾、当归煎,食前服。
理中汤丸(《玉函》 《金匮》名人参汤)(治胸痹心胸痞气,霍乱吐泻不渴,一切脾胃虚寒,呕吐清水,饮食不入,完谷不化。干姜(炮,半钱至一钱) 人参(一钱至三钱) 白术(炒焦,一钱至二钱) 甘草(炙,半钱至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甘草(炙,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寒客中焦)理中汤(仲景)主理中乡,(仲景曰:理中者,理中焦。)甘草人参术黑姜。(白术(土炒)二两,人参、干姜(炮)、甘草(炙)各一两,治太阴厥逆,自利不渴,脉沉无力。人参补气益脾为君,白术健脾燥湿为
即理中汤加附子(一两)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儿科专家说,热疹起自毛囊,是因为汗液不能很好排出所致,所以是界限清晰的小粒状红色皮疹。严重者小粒皮疹内出现乳白色脓性液。湿疹起自皮下,没有明显分界,边界不清,很快出现脱屑。严重者出现渗液、红肿。对热疹
不能治疗湿疹。玉米须性平,味甘,含大量硝酸钾、维生素K3、维生素E醌和苦味苷类、皂苷、挥发油、树脂、维生素C及泛酸、肌醇等成分,服用具有利尿、消肿、降压的作用,外用洗澡对于治疗湿疹没有效果。建议湿疹患
日常除了母亲在母乳喂养期间要忌吃鱼、虾、蟹、鸡蛋以及辛辣的食物,同时还要避免饮酒。更要避免让有刺激性的物质接触孩子的皮肤,尤其是不能接触孩子的湿疹,也不要在患处涂擦油脂丰富的护肤品。同时,要禁止用肥皂
1.停止继续吃螃蟹,观察宝宝症状是否加重,并且在湿疹期间不能再次吃螃蟹了,以免湿疹反复发作。2.注意宝宝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任用刺激性止痒药物,让宝宝在通风透气的我是中得到充足的休息,
1、将两个鸡蛋磕在碗中,调成蛋液。2、在蛋液中加入适量的凉白开调匀,再加少量的盐。3、调匀之后,蒙上一层保鲜膜,放入蒸笼。4、大火烧开,转小火蒸制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5、关火,将保鲜膜去掉即可食用。
1.热疹热疹是孩子当身体周围的温度过高时,皮肤上出现淡红色皮疹的一种症状,这种皮疹在孩子的肌肤凉爽后不久就会消失。热疹一般出现在孩子的颜面、颈部、肩部、肘窝、腹股沟、腋窝等部位。婴幼儿所以会患热疹,是
症状表现多为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或为慢性期急性发作,或合并感染。阴囊皮肤出现小疙瘩,瘙痒奇甚,搔破后糜烂流水,或有脓性分泌物,阴囊皮肤红赤灼痛。功效此方可以清利湿热。对于治疗阴囊湿疹有很好的疗效。配方龙
1、湿疹开始为米粒样大小的红色丘疹或斑疹,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一般常由面部开始,以后逐渐增多,并伴有小水疱。2、水疱破溃后,有黄白色浆液渗出,局部皮肤出现潮红,长在头皮上的湿疹,多糜烂流水,结成黄色厚痂
冯某,男,45岁。患脘腹隐痛已两月余,吐清水,喜热饮,痛时喜按,身倦乏力,饮食无味,四肢不温,舌质淡,舌边有齿印,苔淡白,六脉沉迟。辨证:脾胃虚寒。
张某,男,59岁。2022年2月14日初诊。主诉:全身瘙痒2个月。患者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躯干部及四肢反复出现红斑丘疹、瘙痒,间断服用左西替利嗪片,自觉瘙痒和皮疹无明显改善。无慢性疾病病史。
杜某某,女,40岁。2017年2月14日初诊。主诉:胃胀1年余。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胀,未行治疗,后时有胃胀,食后明显,胃腹畏凉,得温则舒,无胃痛,自觉乏力,时有头晕,纳少而食不消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