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佐;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使。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张恩树在临床中,凡遇中气不足引起的诸证,用本方加减治之,多获显效。兹举案例2则,以窥一斑。
医案一
杨某某,女,43岁,2019年7月30日初诊。自诉罹患高血压病已两年余,常服缬沙坦胶囊、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有时也服中药,如天麻、钩藤、石决明之类,血压未见明显下降。刻下:BP:152/106mmHg,自觉头晕、头痛,恶心,脘腹胀闷,肢体困倦懒动,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中气不足,清空失养型)头痛病。
方药: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白术10g,川芎10g,茯苓10g,菊花10g,白蒺藜10g,炙甘草5g。5剂。
8月4日二诊:BP:140/90mmHg,头痛减轻,脘腹胀闷有所好转,肢体困倦亦好转,原方继服5剂。
8月9日三诊:BP:130/88mmHg,药后诸症渐愈,嘱其续用补中益气颗粒巩固治疗。
按 本案患者乃中气不足,清阳不展,脑失所养而致头晕、头痛;脾气不足,胃气亦弱,腐熟功能失职,故见脘腹闷胀;脾主肌肉四肢,脾虚肢体失养,则困倦懒动,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乃气虚之象,故治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补中益气[方剂汇www.fane8.com],升清降浊;加川芎通达气血,上行头目以止痛;菊花、白蒺藜抑肝平阳,茯苓健脾和胃,因处方切中病机,故效如桴鼓。
医案二
陈某某,女,25岁,2020年4月29日初诊。第1胎,产后10多天来低热,缠绵不解,体温常在37.8℃左右。经西医用青霉素等抗菌素治疗,未见效。刻下:T:37.6℃,辅检血常规示WBC:10.72×109。自汗,夜寐欠佳,身倦头晕,四肢无力,纳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产后体虚型)发热。
辨证:脾虚,中气不足。
方药:生/炙黄芪15g(各),党参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白术10g,地骨皮10g,丹皮10g,白薇10g,炙甘草6g。5剂。
5月5日二诊:T:36.2℃,药后热退,诸症均见好转,原方继服,以资巩固。
按 产后低热不退,自汗,头晕,失眠,身倦纳少,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沉弱,乃气虚发热之象。
气虚不能固表,则自汗;而汗为心之液,汗多则耗阴,以致失眠,气虚则脾失所养,故倦怠乏力,食纳减少,用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热。方中党参,黄芪益气,白术、陈皮健脾,柴胡、升麻升阳解热;再加地骨皮、白薇、丹皮以清虚热,故收效甚佳。(陶佳 杨晓明 潘晓星)
相关话题:补中益气汤
本例患儿为平素体质虚弱,反复感受外邪使脾肺受损,土不生金,肺脾气虚,统摄无权,膀胱失司所致。其临床表现属肺脾气虚之证,故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治之,以补肺健脾、升阳固涩。方中升麻、柴胡、葛根升举清阳;炙黄芪、太子参、山药补益肺脾之气;陈皮、茯苓健脾和胃;乌药、益智仁、金樱子温补肾阳、固暖下元、收敛精气;炒鸡内金、炒山楂消食助运以利发挥温肾固涩止遗之效。如此药证相符,故效果明显。
患者起病于女子“五七”之后,阳明脉已衰,加之长期饮用寒凉之绿豆汤,留下中阳挫损之弊,今已为“六七”之年,三阳脉衰,寒自内生,故常年穿多盖厚。恶风怕冷、倦怠汗出乃中阳不足、卫阳失固之象;纳差腹胀因中土虚弱不运之故;大便秘结实为阳气无力推动;舌淡嫩边有齿痕、脉沉无力亦是阳虚之征。
本病病史较长,长达16年之久,主要病因为泌尿系感染和会阴侧切造成的局部损伤,形成瘢痕刺激泌尿系,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急慢性泌尿系感染症状,感冒导致的呼吸道感染也是诱发此病的必要原因。中医认为本病之主要病机为肺气不宣,中气下陷,肾气不足,肾失摄钠。
患者孕3月,小便不通,小腹作胀,属下焦膀胱湿热,气化不利;咳嗽阵作,咯痰时有,难以咯出,为气机不升,夹有痰湿之征。恶心欲吐,便秘,辨属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总体辨证为:脾气虚弱,胃失和降,下焦湿热。该案,系转胞病证。
此患者临床表现为一派虚象,但同时有口腔溃疡。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见这一类患者,不管是否有口臭、咽痛、面红等明显热证,只要是舌质不红,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潜阳封髓丹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潜阳封髓丹来源于郑钦安的两个方子,即潜阳丹和封髓丹。
本例患者素体虚弱,漏证日久,脾虚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难以下降;肾虚则气化失司,故见癃闭。若以热治之而用八正散之类病不愈而更伤中气,图通利于一时,久则变证生矣。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升清降浊,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渗湿,肉桂通阳以助膀胱气化,全方配伍相得益彰,药中病机,故收效颇佳。
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6克,陈皮(不去白)、升麻、柴胡各6~9克,白术9克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
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中虚挟饮,胸膨嗳气。
人参、黄芪、当归身、白术、升麻、柴胡、橘红、甘草、麻黄根、浮小麦、白芍、桂皮、酸枣仁。阳虚自汗。
人参6克 黄芪6克 广皮3克 炙甘草3克 归身6克 炒白芍9克 防风1.5克 升麻0.9克补气升阳。治气虚下陷,门户不藏,下利不止。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广皮3克,升麻3克,桔梗3克,苍术5克,晚蚕砂10克。益气补中,健脾助化。主肾脾气弱,筋脉弛缓,眼胞下垂。
补中益气汤合小建中汤加防风。脾土不及,肝木乘之,以致中风。
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白芍、川芎、白茯。泻痢后及产育气虚脱肛,脉濡而弦者。
上党参1两,炙黄芪5钱,当归2钱,甜白术3钱,陈皮1钱5分,炙甘草5分,柴胡(炒)5分,升麻(炒)8分,生姜2钱,大枣5枚。病后气弱之证。
(补气升阳)补中益气(汤,东垣)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黄芪(蜜炙)钱半,人参、甘草(炙)各一钱,白术(土炒)、陈皮(留白)、归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表虚者,升麻用蜜水炒用。东垣曰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黄芪蜜炙钱半,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钱,陈皮、归身各五分,升麻
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宜本汤加麻黄根、浮小麦,升、柴俱宜蜜水炒过,欲其引参、至表,故又不可缺),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一切清阳下陷
加芍药、黄连各一钱,治内伤心下痞,瞀闷者。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姜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见内伤门。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芦,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
栗某,女,25岁,南高人。眩晕、泄泻半年余,时轻时重,终不愈。眩晕时如步云上,感觉天旋地转,眼前冒花,若可自控,便主动卧倒,失控则跌仆倒地,呼唤不应,移时方醒。每眩晕前,必里急泄泻。痛泻止,眩晕亦止,
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无力。或头痛。或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黄(炙一钱半)甘草(炙)人参当归(酒拌)白术(炒各一钱)升麻柴胡陈皮(各三分
附:益气聪明汤【组成】黄芪15g—30g,甘草5g(炙),人参3g(或党参15g),当归10g(酒焙干或晒干),橘皮5g(不去白),升麻10g,柴胡10g,白术10g。【用法】水煎,食远稍热。市场有浓
查某,女,42岁。2016年12月25日初诊。主诉:小便无法自控半月余。患者2016年12月10日因“宫颈腺癌1b1期”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刻下:患者神疲
赵某,女,58岁。2015年9月7日初诊。患者糖尿病病史7年余,伴多食、善饥间作。近1月来,规律服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片0.5g/次,三餐后及睡前服用;盐酸吡格列酮片15mg/次,睡前服)
罗某某,女,34岁,1993年10月28日初诊。阴道持续流血3月。患者于3月前开始阴道流血,无间断,量少,色红。曾到本院妇产科科治疗,用药(药物不详)一月,诸症如故。既往月经正常,周期28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