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某,男,66岁。2020年1月2日初诊。患者大便溏薄10余年。肠镜提示结肠息肉,已夹除。刻诊:大便溏薄,时而呈细条状,日行7~8次,时而排便不畅、虚坐努责,伴有形寒肢冷、乏力、腹部胀满、肛门坠胀、矢气较多。舌黯红胖大边有齿痕、苔淡黄厚腻,脉沉滑。
辨证乃脾之阳气亏虚、湿热困阻。
治以温阳健脾、燥湿清热,予附子理中汤、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加减。
处方:炙附片10g,干姜10g,桂枝10g,党参15g,苍术10g,炒白术10g,黄连6g,黄芩10g,藿香10g,葛根15g,枳壳10g,木香10g,车前子10g。7剂,水煎,日2服。
1月9日二诊:大便细条状,每日3~4次,排便不爽,肛门坠胀,矢气仍然较多,舌脉同前。前方去附片,将白术改为生、炒白术各15g[方剂汇www.fane8.com],加槟榔10g,7剂。此后仍以一诊方加减调治1月余,病获痊愈。
按语:患者脾阳不足、脾虚下陷,故而腹泻经年不愈,且见肛门坠胀;湿阻气滞,故见腹部胀满、矢气频多、时而大便不畅,法以温阳健脾、燥湿清热,升降、寒热、补消并用,兼以调气。方中干姜、附片、桂枝温阳,黄芩、黄连清热,党参、白术健脾,苍术、藿香、车前子除湿,葛根、枳壳升降气机,木香理气止泻。二诊症状虽已明显改善,但大便不成形且不畅,寒证不甚明显,故去附片,加入槟榔调气,加生、炒白术各15g,健脾宽肠,生白术通便效果较好,炒白术健脾功效卓着,一通一补,一润一燥,对于腹泻而又排便不畅的患者,常以生白术、炒白术并用,收效较为满意。(万圆圆.慢性腹泻辨治心得.江苏中医药,2021,53(3):44)
拔罐疗法是指用加热、抽气等方法使杯、筒、罐等器具内气压低于普通大气压,使其吸附于体表疼痛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拨罐可以改变皮肤温度,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故又将拔罐疗法称为瘀血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成胀......湿盛则濡泻。”《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这些论述高度概括了泄泻的病机特点:病位在脾,病因在湿。本例患者泄泻日久,病位由脾及肾,由气虚及阳虚,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胃气受损,摄纳无权,故诸症发作。
患者正值年轻气盛,气血充盈,腹泻半年,自述早年嗜食冰棍冷饮,损伤脾胃,故食欲不振,遇冷加重,皆是脾虚伤阳的表现。脾虚清阳不升,水湿内盛,水谷夹杂而下,故发泄泻;湿停中焦,郁而化热,脾胃失和,胃气上逆,故恶心干呕;湿热停滞,不通则痛,则发胃痛;湿热停滞中焦,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口干;浊气不降则口苦;大便黏滞不爽为湿热阻滞,肠道气机不通的表现;舌淡、苔白、微黄腻、脉沉细弱为脾阳虚兼湿热征象。
腹泻8个月。8月前因饮食不当,引起腹泻至今,曾在某医院以慢性结肠炎长期治疗,但疗效不显,遂求中医治疗。刻诊:面黄无华,消瘦,大便平时2~3次/日稀,若食肉、奶及油腻食品则便频、4~6次/日,伴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头晕,失眠,烦躁,记忆力减退,厌恶肉、奶及油腻食品,易外感,口腔溃疡(长期复发性口腔溃疡),查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小腹压之柔软,苔薄黄,脉沉、细、弦,左关著。
患者辨证为脾肾阳虚,湿邪困脾,故治疗重用温阳之品,以附子理中汤联合四神丸温肾阳,暖脾土,收敛止泻。方中附子温阳,配合肉桂、干姜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共同起温阳散寒的作用;党参、白术补益中土;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温脾阳;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五味子、肉豆蔻涩肠固脱;大枣补益脾胃;甘草调和诸药。
患者以腹泻为主诉就诊,病位在大肠。营卫不和、腠理不固,故而动易汗出;汗出伤津、不能温煦,故而怕冷;口干口渴、小便频急灼热、夜尿频繁、阴囊潮湿、舌苔黄腻,说明存在湿热下注的情况;湿热停于上焦,则为咳嗽、咳黄痰。患者长期腹泻、汗出,丢失津液,故而脉沉细弱。该患者证型为湿热蕴结大肠、水饮冲逆、津亏血虚。治当清利湿热、和胃降逆、养血行血,方选奔豚汤。
葛根半斤(15g) ,炙甘草二两(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解表清里。协热下利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治脾肾虚寒,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现常用于慢性腹泻、肠结
红豆蔻(去壳)、肉豆蔻(面裹煨,用粗纸包,压去油)、白豆蔻(去壳)、高良姜、甜肉桂各90克,公丁香45克,戥淮15克,白糖霜360克,鸡子清12枚,纯粮食60度白酒1500毫升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适用
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健脾益气,温中祛寒。主脾胃寒湿。妊娠腹泻 。
桔梗 5克;紫菀 3克;花茶 3克宣利肺气。适用肺失宣降,肠胃气滞所致慢性腹泻、肝病腹胀。
白芍10g,钩藤10g(后下),蒺藜15g,木香6g,黄连3g,干姜3g,黄芩6g,陈皮6g,防风6g,白术10g,败酱草15g,石榴皮10g,生甘草6g柔肝熄风,清热化湿。主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加味理中汤加附子治手足厥冷,脉沉细。
(见中寒)治寒风中脏,阴冷极盛,脱证随见,此风水相遭而为寒风者急服此药,犹可得生。夫病属脱证,设误用疏通开窍之药,如人既入井而又加之以石也,必须参、附大剂饮之,方为合法。
定位:位于手背部,第三、四掌指关节向后1寸处。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腹泻。备考:《新医疗法手册》:“腹泻点……针3~5分,针感麻、酸至手尖。主治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夏秋季节多发。临床常伴呕吐、发热。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
条参白术茯苓(各二钱)藿香干葛白芍(各一钱)甘草(六分)车前子炮姜为引。
治瘴毒内寒,自利烦渴,手足发冷,发热烦躁,呕逆闷乱。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人参(去芦)干姜(炮)白术(炒)甘草(炙。各二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食前热服。
治伤寒五七日,太阴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肚腹疼痛,鸭溏泄泻。大附子(二钱)干姜(泡)白术人参(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半,俱?咀)水二钟,煎八分。一方去术加桂二钱。吐去术,加生姜二钱。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钱。
葛根芩连汤是一个表里双解之剂,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以葛根为主药,具有解肌透表的作用,黄芩、黄连苦寒,清除里热,甘草和中安正,解热毒。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清里之功。仲景在《伤寒论》中用来
1进食量过多或次数过多,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2添加辅食过急或食物品种过多,以及食用过多油腻带渣的食物,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3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致使宝贝消化功能降低;
中医认为白萝卜性质偏寒凉,食用后可以增加身体中的寒气,还具有很强的滑利性,而且,在白萝卜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食用白萝卜又有润肠通便的作用,腹泻患者本身肠胃蠕动较快,吃白萝卜容易加重腹泻病情,影响
症状肠鸣腹痛,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随不消化之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穴进行治疗。艾炷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
症状腹痛即泻,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伴随发热,苔黄腻,脉濡数。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及背俞穴,任脉经穴经穴治疗。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
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各种泄泻皆可用之。四穴合用,标本兼治,泄泻自止;寒湿困脾者加脾俞,阴陵泉健脾
肚脐是出生婴儿脐带脱落以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瘢痕,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养生要穴,当人体因气血阴
1、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营养丰富,易吸收,母乳中还含有免疫球蛋白,能阻止细菌侵入肠粘膜,具有抗感染能力。另外,母乳喂养也较卫生,不易受到细菌污染。2、混合专业的防腹泻奶粉。如果平时不吃母乳的宝宝,一
可能是过敏。党参黄芪的性质一个偏平性,一个偏温性,服用后并不会对人体的脾胃造成较大的刺激,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腹泻症状的。如果吃了党参黄芪之后出现了腹泻症状的话,那么可能是因为对这两种中药材过敏所
患者,男,28岁。初诊时间:2012年9月22日。诉消瘦1年余,反复胃腹胀满、腹泻8月余。患者于2012年7月开始体质量下降、形体消瘦,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未行治疗
郑×昌,男,41岁,农民。于孟冬曾感寒两次,皆以汗解,自以为愈。适值驱车外出,途中遇雪,复受寒凉,腹泻数次。归后又频频呕吐,腹痛,按之脐腹甚硬,小腹甚凉,气息甚微,面唇苍白,不思饮食,手足
李某某,男,30岁。2017年7月4日初诊。主诉:腹泻间作4月余。患者4个月前饮食不洁引起急性胃肠炎,服用药物治疗后好转,但腹泻间作,无黏液脓血便。6月22日查肠镜示:慢性结肠炎。刻下:大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