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
张某,女性,52岁,2008年7月3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部痞闷,胸骨后烧灼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饮食不规律,生气后出现胃脘痞闷,可以忍受,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且伴有胸骨后烧灼痛。现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食后加重,反酸,嗳气频,口苦,纳呆,大便质可,2~3日1行,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胃痞(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湿浊中阻型)。
治法:养肝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生石膏30克,浙贝母15克,瓦楞粉20克,黄连15克,瓜蒌15克,清半夏12克,枳实15克,川朴15克,紫苏15克,炒莱菔子15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减轻,纳增,有时反酸,嗳气,口苦,大便可,一日一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方药:瓜蒌15克,薤白12克,丹参15克,生石膏30克,浙贝15克,黄连15克,海螵蛸20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陈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莱菔子20克,焦槟榔15克,茵陈15克,柴胡12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反酸、嗳气均明显减轻,口苦亦减轻,纳增,寐安,大便稀,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方药瓜蒌15克,薤白12克,丹参15克,生石膏30克,黄连15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陈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莱菔子20克,焦槟榔15克,茵陈15克,柴胡12克,生薏米15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以此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服药治疗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嘱:按时服药,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甜食,畅情志。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睡前6小时勿进食。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咽下困难等,属中医学“反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痛”等范畴。《灵枢·四时气》记载:“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由此而知[方剂汇www.fane8.com],本病病位在食管、胃,并与肝、胆、脾密切相关。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
病例二
王某,女性,62岁,2008年9月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胀满10余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满,自服药物(不详)后缓解。后胃脘胀满反复出现,且症状时轻时重,未予重视及系统诊疗。1周前,因生气后复出现胃脘胀满,症状较重,且伴有胸骨下段疼痛,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就诊。现胃脘胀满,伴胸骨下段疼痛,食后甚。后背不适,恶心,纳可,寐多梦,大便干稀不调,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痞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
治法:清热化湿,养肝和胃。
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紫豆蔻15克,茵陈15克,黄连12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广木香9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三七粉2克(冲服),元胡12克,五灵脂15克,蒲黄9克(包煎),白芷15克,蒲公英12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患者胃脘胀满,胸骨下段疼痛减轻,恶心消失,后背及右胁胀,纳可,寐差多梦,大便可,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方药:柴胡12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香附15克,枳实15克,厚朴12克,紫苏15克,全蝎6克,黄药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板蓝根15克,黄连15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纳可,寐安,大便可,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紫豆蔻15克,全蝎9克,黄药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板蓝根15克,黄连15克,柴胡12克,香附15克,白英9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阻止其继续发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转。本病例采取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治疗理念,后期主要以解毒药并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全蝎、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白英等,以毒攻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孙润雪 刘小发 娄莹莹 张纨 河北省中医院)
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既是胃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对于中重度异型增生,久病难愈者,多以全蝎、蜈蚣、土元、九香虫等虫类入药。现代研究虫类药的抗癌作用机理,可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扶正培元固本;②活血祛瘀化痰;③入络攻坚化积;④以毒攻毒散结;⑤预防复发转移。
《证治汇外·郁证》指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亦曾提出“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观点。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疼痛,在苏州当地医院检查治疗,2019年8月29日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肠镜:慢性肠炎,于当地间断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为求中医药治疗而来诊。现主症:胃脘疼痛,走路时牵扯难受。纳少、寐差、大便日行2次,舌红苔黄腻,脉沉弦细滑。
国医大师李佃贵首创的浊毒理论,认为瘀血为浊毒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病理基础。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发现:瘀血与肿瘤的关系密切,70%~80%的癌症患者血液循环都存在微血栓(瘀血),其数量与疾病进展成正相关;有学者研究显示,肿瘤患者血液中存在明显的血黏度增加现象。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如持续不断,发作超过48小时或对某些疗法无效时称顽固性呃逆,须用药治疗,始能渐平。李佃贵临床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证相当于中医之“吐酸”,可伴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是贲门癌术后及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究其病机主要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旋覆代赭汤为脾胃气虚,痰浊中阻,胃气上逆,本虚标实而设,《伤寒论》言:“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黄连三两(9克),半夏(洗)半升(9克),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一两(各9克),人参二两(6克),大枣(擘)十二枚(4枚)。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主治上热下寒,症见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
法半夏10g,浙贝母10g,干姜3g,山奈8g,黄连2g,吴茱萸2g,陈皮6g,大腹皮10g,炙甘草3g。燮理寒热,和中降逆。主治反流性食管炎(寒热互结、痰气交阻证)。
桔梗三钱(9克)、甘草二钱(6克)。宜肺利咽,清热解毒。治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风热郁肺,致成肺痈,咳嗽,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息腥臭,久则吐脓者,舌红苔薄黄,脉数。现常用于
栀子(擘)十四个(9克),香豉(淡豆豉)(绵裹)四合(4克)。清热除烦,宣发郁热。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现
黄连9克,半夏9克,瓜蒌20克,苍术12克,川芎9克,香附10克,神曲15克,鸡内金10克,佛手10克,蒲公英15克,高良姜5克,炙甘草6克,栀子12克疏肝解郁,清热燥湿,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慢性
潞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紫苏梗10g,旋覆花(包)6g,煅代赭石15g,陈皮6g,竹茹10g,枳壳10g,法半夏10g,煅乌贼骨(海螵蛸)30g,大贝母(浙贝母)15g,白及15g,石
吴茱萸1~3克,川黄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云茯苓各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健脾疏肝、降逆止呕。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姜半夏10克,麦冬15克,生薏苡仁20克,炒黄芩15克,仙鹤草15克,木蝴蝶6克,乌贼骨(海螵蛸)15克,浙贝母9克,白及10克,炙甘草6克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主治胃食管反流
姜某,女,44岁。2016年12月20日初诊。咽中似有梅核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情志不畅则加重,咳嗽有痰,干食无妨,胃脘胀满,食后为甚,时有嗳气反酸,大便尚调,平素性情急躁,舌苔白腻,脉
山某,77岁,男。初诊1984年2月24日。主诉心下部及剑突上方轻度压痛,吞咽固体食物时,在该处受阻而不能下;但饮水可以通过,只是感到有轻微疼痛。另外,背部也有时痛。在某大医院内科诊查后,
贾某,男,65岁,胃胀伴进食困难10月余,加重7天。患者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进食困难,遂于2019年1月29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癌”并行手术、放化疗治疗,部分食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