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治疗妇科冲妊虚寒、瘀血阻滞证。马元起认为不管何种原因,比如肠黏连造成的腹痛、生气着急造成的腹痛、受寒引起的痛经,只要见到小腹冷痛、妇女月经色暗有块、脉弦细,即可以选用温经汤。
韦某,女,41岁,2012年10月25日初诊。诉腹胀,腹痛10年。患者于10年前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失于调养,加之受凉,未及时排气排便,之后经常出现腹部胀痛,小腹冷痛,尤其着凉、食生冷后加重,平时怕凉喜按。刻诊下腹部胀满、疼痛、喜按,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腹痛(下焦虚寒,瘀血阻滞)。
方药:吴茱萸6g,党参10g,杭白芍10g,川芎10g,丹皮10g[方剂汇www.fane8.com],肉桂6g,麦冬10g,干姜6g,清半夏10g,炙甘草6g,当归10g,阿胶(烊化)10g,枳壳15g。7剂。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2次。
2012年11月22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后腹胀痛明显减轻。因患者病程日久,故予上方制成丸剂,久久服之。
按:此患者为阑尾切除术后发生腹部胀痛,西医考虑手术后引起的肠黏连所致,中医考虑是手术损伤了经脉,诱发脉络不通,血行不畅,引起腹胀、腹痛,或因气滞而加重或因寒凝而痛增,选用温经汤加枳壳正中病机,所以取效甚捷。
本方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本证虽为手术后腹部胀痛,马元起认为借温经汤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力,解肠黏连血瘀不通,寒凝气滞之苦,正所谓异病同治之理是也。(刘玉清 天津市蓟州区中医医院马元起名中医工作室)
温经汤见于《金贵要略》妇人杂病篇,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下利”的“利”字,《金匮要略直解》、《医宗金鉴》等皆谓当是“血”字),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系“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所致者。亦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初诊:脐区痛23年,脐区寒冷感,发作性痛,伴咕罗声,泛恶胃痛,痛呈发作性。以往一年发作一次,现一年数次,发作后热敷,食胡椒一周余缓解,现发作月余用上法无效。
腹痛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问诊时应对腹痛证与痢疾、霍乱、积聚、肠瘫和气、蛔虫,以及妇科疾病相鉴别。应通过回诊了解病人疼痛的部位及伴随症状来与胃痛相鉴别,如胃痛部位在胃脘处心窝部,疼痛常伴有烧心、泛酸等症。
腹痛针灸治疗寒邪内积取任脉、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并可重灸,神阙穴可隔盐灸;湿热积滞取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腹痛是泛指腹部发生疼痛的疾病。腹痛的症状可伴发于多种脏腑疾病。其中痢疾、胃脘痛、积聚及妇科经带病等所致腹痛另详各篇。西医的由急慢性肝、胆、胰腺炎症和胃肠急慢性炎症,腹膜炎、消化道疾病、盆腔疾病、寄生虫病等引起的腹部疼痛可参照本篇治疗。
第一次服药半小时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间隔时间延长,第二天疼痛已不明显,唯觉腹部憋胀不适,遂以王氏升阳除湿汤调理善后。
大承气汤方,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
白术4两,茯苓2两,甘草2两。逐支饮,通利小便。主饮积胸痞,痰停膈上,头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烦忪悸,喘咳呕逆,体重胁痛,腹痛肠鸣,倚息短气,身形如肿。及时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振
黄芪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酒炒)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饴糖一升(30g)。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虚劳病,阴阳气
苍术、桔梗各二十两(600克),枳壳、陈皮各六两(180克),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90克),厚朴、干姜各四两(120克),麻黄(去根、节)六两(180克)散寒
晚蚕沙15克 生苡仁 大豆黄卷各12克 陈木瓜9克 川黄连(姜汁炒)9克 制半夏 黄芩(酒炒)通草各3克 焦山栀子4.5克 陈吴茱萸(泡淡)0,9克清热利湿,升清降浊。主湿热内蕴之霍乱,吐泻腹痛,肢冷
焦白术4钱,吴茱萸4钱,附子3钱(炙),茯苓4钱,延胡索3钱,槟榔2钱,白芍2钱,炮姜3钱。年老偶感寒邪,头痛恶寒,而不发热,腹痛者。
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甘草(炒)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官桂7.5克和血调气,清热化湿。治湿热痢疾,腹痛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尿短色赤,舌苔黄腻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12g)。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治阴血不足,血行不畅,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足温者。现常用于治疗肌肉痉挛、老年腰腿痛、胃扭转、腹痛、消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2g)、干姜一两半(9g)、甘草(炙)二两(6g)。回阳救逆。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常用于治
(小儿腹痛,多是乳食所伤,盖有积则气不宣通而痛也)消食散(治食积腹痛)白术(陈壁土炒,二钱半)麦芽(炒)缩砂(炒研)山楂肉(炒,各一钱)橘红(无则代入陈皮)香附米(便炒)神曲(姜炒)青皮(各七分)甘草
有实、有虚、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痰、清痰、惊痰。脉滑者痰,弦者食痹、疮、痧、疝。发汗大抵风寒与湿痰在表之里作痛,宜汗之。温寒入中脘痛,理中。少腹小腹,四逆,厥阴,当归四逆汤、吴茱。熨寒在内急
(方二十六首)蜀椒汤治产后心痛,此大寒冷所为方。蜀椒(二合)芍药(一两)当归半夏甘草桂心人参茯苓(各二两)蜜(一升)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椒令沸,然后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纳姜汁及蜜煎取三升,一服
血痢腹痛者,火也。方用∶归尾(一两)白芍(一两)黄连(三钱)枳壳(二钱)木香(二钱)萝卜子(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此由堕胎之时,血下过少,后余血不尽,将摄未复,而劳伤气力,触冒风冷,风冷搏于血气,故令腹痛;劳损血气不复,则虚乏。而余血不尽,结搏于内,多变成血瘕,亦令月水不通也。
当归三两甘草(炙)二两人参大黄各一两芍药八分干姜六分茱萸五分桂心三分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阴跷、疗小腹偏痛呕逆嗜卧.(明)中极、疗小腹痛.积聚坚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绝子.面.(下)肾俞、复留、中封、承筋、阴包、承山、大敦、主小腹痛.(千)石门、商丘、主小腹.下引阴中.石门、水分、主小腹拘急
夫心腹痛者。由寒客于脏腑之间。与气血相搏。随气上下。攻击心腹而痛。脏气虚邪。气胜治邪气攻心腹痛。桃仁粥方。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尖)生地黄(一两)桂心(一两末)粳米(三合细研)生姜(一分并地上先用水煮米作
1、清宫不净如果清宫手术中未能将宫腔内的绒毛及蜕膜组织全部清除干净,子宫为了将剩余的胚胎排出体外,就会发生阵发性收缩,导致肚子疼痛。如何判断清宫不净会有阵发性腹痛,发作时疼痛难忍,并伴有阴道出血,颜色
此类孩子往往有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导致饮食停滞中焦,腹胀、腹痛,按压时症状加重。表现为食欲欠佳、口气重、大便酸臭、便秘或腹泻、睡眠不安、手足心热。 推拿手法建议:补脾经,推四横纹(位于掌面食、中
正常情况下,腹痛3—5天会消失。通常,药物流产的孕妈妈们需要经过大约4天的服药时间,一般前3天服药没什么感觉,第4天服药后腹痛剧烈,然后会伴随阴道出血,排出孕囊。这种腹痛现象通常在排出孕囊后的1—2个
取气海、神阙、水分、照海、肾俞、大肠俞、腹结、天枢、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选用适合的灸器进行施灸。
(1)寒凝肝脉:少腹疼痛,痛引睾丸,坠胀剧痛,或阴囊收缩,遇寒加重,得热稍舒,常见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2)下焦虚寒:少腹疼痛,痛势绵绵,常以左侧少腹疼痛为甚,面色咣白,倦怠乏力
(1)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经血量少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2)寒湿凝滞: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或见形寒肢冷,小便清
此类孩子往往有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的情况,表现为腹痛较剧烈,遇暖痛减,遇寒腹痛加重,甚至出冷汗、手脚凉,或伴随吐泻。 推拿手法建议:揉一窝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揉外劳宫(左手背侧第2、3掌骨
涉及肠道病、(急)腹痛、肠梗阻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28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穴、中脘穴、天枢穴、内关穴、神阙穴、合谷穴、气海穴、三阴交穴、上巨虚穴、关元穴、大肠俞穴、
包某某,女,73岁,因腹痛下利在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中药西药皆用,不效。患者自认为得了不治之症,要求出院回家,其家人遂带患者求诊于中医。2007年8月16日初诊,刻下腹痛45天,伴下
戴某某,女,22岁,未婚。三年来行经腹痛,第一、二天痛剧,开始血量少,待3日血量渐多而痛稍减,色淡有块,周期尚准。平素喜暖畏寒,体倦乏力,不耐劳累,经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药,以求暂安。此次行经
李某,男,50岁。患者因腹痛入某院后,经检查未能确诊,须进一步继续观察。但腹痛日益加剧,服镇痛剂痛不减。病者家属要求服中药,以暂救燃眉之急,亦无碍于继续观察。予应邀往诊。症见腹痛不喜按,两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