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火有三辨,有平素内热,外感风寒,腠理闭塞而为郁热者。有恚怒不发,谋虑不遂,肝风屈曲而为郁者。有脾虚食冷,抑遏阳气于脾胃之中,四肢发热,扪之烙手而为火郁症者,前两者好理解与辨别,外感者清之散之则郁,肝郁化火者则清舒并用,唯脾胃之郁火,病机难明,治疗迥异,自李东垣创脾胃“郁火”一说,对于郁火的解释,各执一词。观仝小林教授治疗疑难杂病,常见虚而不补,见寒而不温,见火而不清。究其原因,此虚非彼虚,此寒非彼寒,此火非彼火,盖都是“郁火”作祟,使阳气不得生发,机体功能失常而表现出一种异常状态,此即李东垣的脾胃“郁火”。弄清“郁火”要从其产生的基本机制开始。
郁火和实火从八纲上讲都是实火,实火是指火性炎上为主要特征的病证;郁火是指有气郁的过程而化火的病证,所以其产生的机制在根本上是不同的。火郁之火,阳气也,机体代谢产生之热能也。阳气,随脾胃气机升降,向外发散。主要靠皮肤、头部、呼吸、大小便,将体内之热,散发和排泄出去,但最主要的器官是皮肤和头部。当散发或排泄阳气的脾胃之气机壅塞,或阳气不足无力散发阳气时,就会出现火郁证。
换句话说,散热,靠的是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那么,什么原因使阳气发散不出去呢?具体而言,一个是虚,气虚鼓动无力,能量散不出去[方剂汇www.fane8.com],郁于体表或上焦、顶焦;一个是不通,何为不通,是各种病理因素,导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受阻,阳气不能外达。两种因素或单一存在,或同时存在,使火散之通道被堵。所以从病因来看有两点:1.脾胃虚弱,阳气无力散发(阳气绝对不足),郁于体表或上焦;2.脾胃壅滞,阳气被遏(阳气相对不足),郁于体表或上焦。故可将火郁证分为两大类:阳气虚火郁证和阳气遏火郁证。
所以,火郁发之的郁证,与实火、虚火证之因机证治不同,前者治以清热降火,后者以滋阴降火,脾胃之郁火则应发散郁火。
仝小林强调,火郁常由脾胃气虚或阳气被遏所致,故其火郁辨证要点为:1.烫(自觉)而不热(他觉);2.炎而不(舌色)红; 3.反复长期;4.百治不效,按实火治不效,按虚火治也不效,百治不效,是火郁的重要辨治要点。
弄清楚了“郁”的基本病机,应之临床,则要关注“郁”的外在表现,郁在外,则四肢、背、胸、腹等发热;郁在上,或为咽炎、唇炎、舌炎、口腔炎,或为喉炎,鼻炎、耳炎、结膜炎,或为甲状腺炎、淋巴结炎等是都可以治疗。
仝小林经过反复的临床观察,认为火郁的治疗,关键在于一个“散”字,治疗上也要从升散郁火入手。
【代表方】:
1.阳气遏火郁证:升阳散火汤
2.阳气虚火郁证:补中益气汤
3.介于两者之间:升阳益胃汤
升阳散火汤偏于不通,补中益气汤偏于虚。视脾胃壅滞相关病理因素,如湿困、食积、气滞、痰阻、血瘀之轻重,圆机活法,随证加减。
【辨证治疗口诀如下】:
火郁非实又非虚,体热散发出问题。舌不真红肤不热,皮似火燎痒疮起。炎上咽喉甲七窍,反复出现久不愈。气遏外周开鬼门,枢纽因除自奋蹄。升阳散火为通治,气虚火郁补中气。识得治火个中昧,别赏一番新天地。
《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冰。”该患者患糖尿病17年有余,壮火食气,耗散脏腑元气,已进入到糖尿病发展郁热虚损四阶段中的“虚”、“损”阶段[4]。气虚血瘀,寒凝经脉,则见四肢疼、麻木、凉的“经络寒”症状,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活血,温阳通脉。
子宫好比土地,热了、寒了、旱了、涝了、瘀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都不行。种子,首先要改善环境。仝小林教授治不孕,遵照此训,多收宏效。热了,清经汤;寒了,大温经汤;旱了,玉女煎;涝了,苍附导痰汤;瘀了,少腹逐瘀汤;营养不良,十全大补汤;营养过剩,大黄黄连泻心汤。
脾胃经常同病,寒热每多错杂,治当明辨。温脾附子干姜,补脾人参黄芪,健脾云苓白术,运脾厚朴陈皮,泻脾大黄黄连,醒脾藿香佩兰。诗曰:脾虚痰湿用六君,脾滞肥甘泻黄散。寒热错杂诸泻心,脾约肠燥麻仁丸。胃热清胃(散)寒建中,胃肠感冒正气散。土壅木郁大柴胡,肝木乘脾逍遥丸。
老年抑郁症作为老年期三大精神疾病(痴呆、抑郁症、神经症)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有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世界第二大疾病。刘宏军等调查了2000年北京地区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率为13.5%,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块茎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历史悠久。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归肺、脾、胃经。其在《本经》中位列下品,《本经》云:“下药主治病以应地......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可见其“直主攻击”之势。半夏为祛痰要药,《本草新编》言半夏“片则力峻,曲则力柔,统治痰涎甚验”。
【辨治心法】痹痿均是髓系病,痹证为浅痿证深。三气杂至经络闭,皮肌脉筋骨痹成。初病在经透微汗,久病入络兼扶正。五体不已累五脏,仍以透邪最为赢。邪闭督脊成瘫痿,葛根乌茸壮督行。臂展则颈健,腰活则膝康。仝小林教授治经络之病,喜用两个方子加减:颈臂葛根汤,腰膝三痹汤,多获良效。注:①皮肌脉筋骨痹成:即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②初病在经透微汗:初病在经,“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金匮
大黄(酒蒸)90克 礞石(煅)15克 沉香6克 黄芩(酒炒)60克 黄连(酒炒)60克 栀子(炒)60克 连翘30克 天南星(制)60克 半夏(制)60克 白术(炒)60克 枳实(炒)60克 贝母(去
川黄连(酒炒)、黄芩(酒炒)、山栀子(连壳捣炒)、黄柏(盐水炒褐色)、山菊花各等分。清上焦郁火,明目,消肿止痛。主头痛,齿痛,口舌生疮。
人参、白术(去芦)、白茯苓(去皮)、半夏(姜炒)、陈皮、枳实(酒炒)、当归(酒洗)、川芎、白芍(酒炒)、桔梗(去芦)、天南星、远志(甘草水泡,去心)、瓜蒌仁、白附子、僵蚕、天麻、黄连(酒炒)、黄芩(酒
陈皮(去白)1钱,抚芎(川芎)1钱,茯苓1钱,半夏1钱半,升麻5分,防风5分,甘草5分,柴胡5分。润大便,利小便。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二便不利。
贝母30克 杏仁?克 青黛3克治肺有郁火,痰喘咳嗽,睡不安宁,梅核气,咳逆无痰,喉间如含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燥痰粘结喉头者。
二陈汤加厚朴、香附。开郁行气,清痰降火。脾胃虚弱,不能健运。膈有郁火,胃有稠痰,积滞蕴蓄,冲逆于心而嗳气嘈杂。
细辛 0.2克;黄连 1克;绿茶 3克清宣郁火。适用口疮;口糜;流涎;牙龈肿痛。
柴胡 5克;黄豆 1克;山栀子 2克;白芍 2克;青皮 2克;花茶 3克清肝解郁。适用肝经郁火、内伤胁痛。
有一患者,瘀血失砭,胀痛烦渴。纵饮凉童便,渴胀顿止,以萝卜细捣涂之,瘀血渐散。已而患处作痒,仍涂之痒止。后口干作渴,小腹引阴茎作痛,小便如淋,时出白津,此肝经郁火也,遂以小柴胡汤加大黄、黄连、山栀饮之
泛指阳气被郁而出现脏腑内热的症状。通常指“木郁化火”。
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虑乱,身热而躁,解郁合欢汤主之。解郁合欢汤(自制)合欢花(二钱)郁金(二钱)沉香(五分)当归(二钱)白芍(一钱)丹参(二钱)柏仁(二钱)山栀(一钱五分)柴胡(一钱)薄荷(一钱)
丹发从背起,谓之郁火丹也。
所欲不遂,郁极火生,心烦虑乱,身热而躁,解郁合欢汤主之。解郁合欢汤(自制)合欢花(二钱) 郁金(二钱) 沉香(五分)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 丹参(二钱) 柏仁(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柴胡(一
孙某,女,60岁。胃脘痛甚,恶寒腹胀,目睛淡红。诊视脉弦苔白。检视前方,用参、术、桂、附、吴萸、良姜之属,恶寒更甚,胃痛更剧。验之脉舌,理应得效,何以恶寒更甚,
王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16年4月18日。诉消瘦3年,胃胀1年。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遂至医院检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示:(胃窦)轻度慢性胃炎,灶性腺体肠化,未系
陈某,女,21岁。患咳嗽已旬日,服西药咳嗽剂未效。症见头痛,发热恶寒阵作,咳时牵引胸胁作痛,痰涎多,口苦无味,苔薄白,脉浮弦。病系少阳郁火咳嗽,须和解少阳,转邪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