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全国名中医王新陆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其诊治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
络脉瘀阻王新陆在脑血辨证中首次提出脑病的发生应当首先责之于血浊,血浊是指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失去其清纯的状态或者血液循行紊乱,从而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不平衡的病理状态。由于血液浑浊,循行混乱,不思其道,浊血上逆,扰乱清府,则发为眩晕。
痰湿中阻过食肥甘,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聚湿生痰,痰湿内阻,上扰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眩晕。王新陆认为,饮食不节则化痰生热,污浊血液,血液浑浊,蒙蔽清窍,发为眩晕。
肝阳上亢《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中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风为百病之长,风性易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容易伤及脑神,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风内动,上扰头目,则为眩晕。
经脉失养年老体衰,肾精不足,另房劳过度,耗损阴精,导致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发为眩晕。水不涵木,肾精亏虚,肝阳上亢,导致阴虚阳亢亦可发为眩晕。《灵枢》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论治经验
化浊醒脑,行血通脉王新陆在治疗上总结出了清化血浊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经验方,药物组成为荷叶10g,焦山楂15g,决明子20g,赤芍10g,制水蛭5g,酒大黄5g,路路通20g,虎杖20g,制何首乌15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方中荷叶升阳化浊利湿,焦山楂健脾消食、活血散瘀,决明子清肝通便使浊邪得去,三者化浊行瘀共为君药;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制水蛭破血逐瘀,酒大黄泻下攻积,祛浊降脂,诸药合用化浊行血,使血浊得化,脑络得通,眩晕自止。
健脾祛湿,化痰息风临证时,由于脾胃虚弱,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扰乱清空,发为眩晕。王新陆常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底方,采用大方丸剂以健脾祛湿,化痰通络,取大方兼备法,严格配伍,治疗慢性复杂病症,效果显著。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王新陆在临证时常选用平肝潜阳之剂,尤其适用于眩晕伴发血压不稳,情绪紧张的患者,同时加用具有降压作用的援药,如钩藤、黄芩、葛根、桑枝、牛膝、桑寄生、炒杜仲等。“援药”一词是王新陆在临床诊病的过程中[方剂汇www.fane8.com],归纳总结后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对主病、主因、主症有明确治疗效果,与君、臣、佐、使并列,共同配伍明显提高方剂疗效的一类药物。一般用量较大,但用援不欺君,量大力专,直达病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填精益髓,滋补肝肾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息息相通,肝肾阴不足,阴不制阳,则肝阳亢于上,导致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耳鸣眩晕等上盛下虚的症状,治疗应该滋水涵木,王新陆治疗之类水不涵木导致的眩晕多采用大定风珠方意,临证加减,药到病除,以鳖甲、龟板滋阴潜阳,地黄、麦冬、白芍柔肝养阴,共奏滋补肝肾,柔肝息风之功。
医案举例
于某,男,35岁,因头晕5年,加重1月就诊。CT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病,未系统治疗。伴头昏头沉,颈部僵硬,活动后稍缓解,肢倦乏力,无手麻手凉,无怕风怕冷,无恶心呕吐,纳眠可,二便调。血压:140/100mmHg。平素长期伏案低头工作,颈部常有不适感。舌暗有瘀斑,白苔,双脉细沉尤以尺脉沉弱。
诊断:(气虚血瘀型)眩晕。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葛根30g,黄芪15g,丹参30g,红景天15g,川芎10g,钩藤30g,桑寄生30g,炒杜仲15g,牛膝15g,车前草30g,水煎服,日一剂。
7剂后效显,眩晕症状明显改善,仍有颈部不适感。
二诊:上方加用桑枝15g,桑叶15g,继服5剂,并嘱患者做颈部保健操,注意劳逸结合。
按颈性眩晕一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呈低龄化趋势,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不一,王新陆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提出临证四法: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四诊合参,明查标本;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无证可辨,化浊为先。分清标本的虚实所在,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或以化痰,或以平肝,或以补肾益精,或以补益气血,或以化浊醒脑,通窍活血,需辨明疾病的本质,发病的机理,对证治之,出现临床上患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或无明显症状但实验室指标异常时,应当首先清化血浊,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为在临证中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石晶晶 李若绮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风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血浊理论的提出,把宏观医学与微观医学有机结合,将各种现代检测手段应用于中医临床,延伸了中医望闻问切的“触角”,使古代文献中抽象的“浊”有了具体而实在的意义,使现代科学与中医具有了一个切实的结合点,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标尺,补充了中医传统辨证方法对现代疾病进行辨证时的不足与缺陷。
颈性眩晕在临床并不少见,石师认为现代人体力劳作减少,工作压力大,脾胃功能多欠佳,因而痰湿之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本例患者除颈性眩晕外,还伴有口苦、目眩等“少阳证”,故而石师将泽泻汤与小柴胡汤并举,以泽泻为君药,配合白术祛湿利水,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枢,并配以葛根、桂枝增液舒筋,黄连、黄芩清上焦蕴热,川芎、桔梗上行清利头目,陈皮、竹茹、六曲等健脾化痰。
邵老认为颈性眩晕多因长期伏案,筋骨劳伤,嵴柱失衡,故发本病,其病位在颈部,涉及督脉、足太阳经、手太阳经。邵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中西结合、病证互参的学术特色,临证时尤重视触诊。在颈枕部、肩胛提肌、上斜方肌、项韧带处有明显压痛或筋结,以及枢椎棘突偏歪等征。
陈枫“颅底七穴”组方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症状,此外还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失稳状态和椎间关节的紊乱,减少复发。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颅底七穴”组方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药治疗,且具有价廉、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特点。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历代医籍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不少医家均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痰固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虞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以肝肾脾胃气虚为主,标实是以风火痰瘀为主。
中医学称三叉神经痛为面痛、面风、偏头风等。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王新陆基于”阳明主面”的认识,对三叉神经痛从阳明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如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