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某某,男,58岁。2016年3月2日初诊。主诉:结肠癌术后近3年。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病史,平素大便日行1~2次,质软,量多,不尽感,便前无腹痛,汗出较多,尿色偏深,夜尿1~2次/晚,脘腹胀满感,纳食欠佳,夜寐正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形体偏胖,自觉身体困重。
辨体质属痰湿体质。
方以平胃散合二陈汤为基础加减。
处方:炒苍术10g,川朴10g,陈皮6g,法半夏10g,制南星10g,大腹皮15g,郁金10g,鸡内金10g,生苡仁30g,焦山楂10g,焦神曲15g,枳壳10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0g,黄芩10g。常法煎服。
服药28剂后,患者诉大便仍每日1~2次,质软,量多,无大便不尽感,尿色淡黄,汗出较前减少,脘腹胀满感消失,纳食较前好转,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仍为痰湿体质,方以藿朴夏苓汤合二陈汤加减。处方:藿香10g,枳实10g,陈皮6g,法半夏10g,瓜蒌皮15g,焦山楂10g,焦神曲15g,猪苓15g,茯苓15g,炒白术10g,生苡仁30g,鸡内金10g[方剂汇www.fane8.com],党参15g。服药14剂后,患者诉大便每日1~2次,质软,量正常,舌苔薄白,脉细,自觉身轻。
按:患者形体偏胖,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病史,痰湿体质,脾喜燥恶湿,痰湿困阻脾脏,脾运失常,故辨证治疗当健运脾胃,辨体质治疗当燥湿化痰。脾主运化,主升清,运化升清功能失常,而见大便量多不尽感;痰湿体质,痰湿困阻中焦,中焦运化失常,而见纳食欠佳,苔厚腻,体倦身重;痰湿郁而化热,见舌红,汗出较多,舌苔黄,尿色深。一诊以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燥湿化痰,健脾益气,方中以炒苍术为君药,以其苦温性燥,善除湿运脾;厚朴为臣药,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半夏寓二陈之意,加制南星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腹皮配伍厚朴、枳壳,行气化湿,畅中除满;白术、猪苓、茯苓为四苓汤之意,与生苡仁共奏健脾渗湿止泻之功;黄芩性味苦寒,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郁金疏解郁热;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和胃。诸药合用,祛痰化湿健脾和胃,一诊后患者胃脘胀满感消失,舌苔由黄转白,由厚转薄。二诊患者郁热之症已解,去郁金、黄芩等清解郁热之药,改以藿香芳香化湿,而不用苍术、厚朴苦温燥湿,防止苦温燥烈之药久用而损阴,仍以二陈燥湿化痰,枳实、瓜蒌皮理气化痰,并予党参性平力缓扶助正气,补益脾气。经调理痰湿体质并兼以益气健脾,改变肠癌患者证的病理偏颇的同时,从根本上纠正体质之偏。(潘茹茹,彭海燕.从中医体质学说探讨大肠癌的调体用药.江苏中医药,2016,48(10):74)
间质性肺炎为难治性唿吸系统疾病,西医治疗以使用激素为主,但对有些病理类型效果并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大。本案患者两次服用激素而症状仍重,咳嗽气喘,来诊时痰白、下肢沉、纳差、便溏、苔腻、脉滑,脾虚痰湿之象较着。痰湿痹阻肺脉,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本例患者形体肥胖,喜食生冷,脾胃受损,寒湿内生,加之“形寒寒饮则伤肺”,阴霾布于上,故咳嗽多痰、时有喷嚏、舌胖黯、苔白腻、脉滑。治疗以苍麻丸合平胃散燥湿化痰,借厚朴温通之性通阳,加干姜温化寒饮、培土生金,蒲公英防止温化太过。服药3d喷嚏、痰量即明显减少,后病情稍有反复,出现咽干、脉弦之少阳见症,故二诊加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方证对应,喷嚏咳嗽几愈。
多涎症,古人多认为与阳虚寒湿,水运失调有关,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三中》曰:“水饮非升降不能传导,非阳气不能销铄水饮,上溢于齿牙,故喜唾也。”
此例患者既往有心脏疾病,随着年龄增大,脾胃功能渐弱,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则心慌,气血不能上达则头晕,食后加重亦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脾气亏虚则乏力,运化不及则纳差腹胀,脾虚湿滞则大便黏腻不爽;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眠差多梦;心烦、口干口苦、脉数是郁热的表现;舌暗红则是血瘀的表现。
患者证多因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橘红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二者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又缺乏饮食健康方面的指导,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易致湿热相合,壅滞中焦,脾胃升降运化失常。临证时,将两方合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属湿热证型者有卓效。
杏仁(苦杏仁)10克,紫苏子10克,半夏5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健脾祛湿,化痰止咳。主治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喉中痰鸣,纳食呆滞,神乏困倦,呕逆,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濡滑等。治疗小儿呼
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枳壳、桔梗、紫苏、杏仁、金沸草、桑皮(桑白皮)。顺气化痰。伤风咳嗽,痰伏于肺胃之间,胶粘固结。
熟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熟苍术 厚朴消积宽中,化痰止咳。主食积咳嗽;五更为甚,胸脘满闷,脉沉滑者。
麻黄(去节)3克 杏仁14粒(泡)石膏(煅过)3克 陈皮3克 半夏(姜制)3克 茯苓(去皮)2.4克 甘草2.4克 人参2.4克 木香2.1克 沉香2.1克 细茶3克治哮吼,喘急痰盛。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湿痰证。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陈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0g)、甘草(炙黄)一两(30g)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困脾胃,脘腹胀
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各3克 苍术(制)川芎各2.4克 香附3克 神曲(炒)15克 白芍(炒)2.1克 枳壳(麸炒)2.4克 黄连(炒)栀子(炒)各3克 甘草0.9克清热化痰,理气和胃。治膈有痰热,
南苍术(炒)厚朴(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陈皮 莱菔子(焙)山楂 麦芽(炒)神曲(炒)化积消滞。治小儿饮食过度,积滞内停,脘腹膨胀,大便不通。
(见中风)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各一钱)。姜附汤(见诸方补遗。附子理中汤(见真中。
平胃散(《局方》)(治胃中宿食不化,藜藿人宜之。)苍术(泔浸去皮,麻油拌炒黄,四两) 厚朴(去皮,姜汁炒)陈皮(泡,去浮白) 甘草(炙,各三两)(上四味,为散,每服四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香
治一切疟。上平胃散一帖,大蒜一个,擂烂,用一大碗井花水,调蒜澄清,以半调平胃散,饮尽,又以余蒜水再饮,用厚被盖卧,汗出即愈。友人郑瀛叟由赴监试感此,遇道人授此方。
治气盛痰多。中焦痞满。姜制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甘草(蜜炙一钱)加竹茹(一团)枳实(一钱)名温胆汤。治同。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水也。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
(除湿散满)平胃散(《局方》)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苍术(泔浸)二钱,厚朴(姜汁炒)、陈皮(去白)、甘草(炙)各一钱,姜、枣煎。)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苍术燥湿强脾,厚朴散满平胃,陈
治饮酒后作呕欲吐,或成砂症,用此有神功。丁香砂仁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干葛生姜三片,煎服。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15克)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各9克)甘草锉,炒,三十两(4克)〔煎服法〕共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
李某,男,25岁。患者体肥腴,嗜茶成癖,每晨起必喝茶一大杯,数十年如一日。尝有咳嗽,自恃体健,不以为意。一日来院就诊,诉一周来精神困乏,饮食不思,既未伤食,亦未受凉,萎靡不振,不知何以致此
贾某,女,8岁。2015年1月15日就诊。双侧乳房胀痛2月,加重伴阴道血性分泌物1周。患儿2个月前始诉双侧乳房胀痛,触痛明显,可及结节样硬结,家长未予重视,1周前患儿诉乳房胀痛加重频频哭闹
王某,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腹泻反复发作近两年。患者自进入高中以来,开始出现腹泻,被诊断为胃肠炎,经常服用西药抗生素及止泻药。就诊前一个月曾在某中医院服用中药及西药20余天,服药期间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