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是我国古代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并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所创,方载于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五苓散是一个温阳化水、利湿的方剂,临床主要治疗由于水湿停滞,在体内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之一。相沿传承研究和使用了2000余年而不衰。
五苓散的组成
原方由中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等五味药组成,捣研为散,用米汤和服,用量约现在的6g左右,并嘱其多饮暖开水,使微有汗出,每日3次。原治《伤寒杂病论》中所称的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者。
五苓散的作用
后世归纳总结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下列三类病证,一是太阳膀胱蓄水证,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者;二是水湿内停证,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者;三是痰饮,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晕,或短气而咳者。
五苓散所治病的病机
五苓散治病病机为: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内停,兼有外邪未解。其辨证或证治要点是: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五苓散的加减应用
2000多年来[方剂汇www.fane8.com],其临床治验和论说无以数计,如有验案称:因夏月湿重,用冷水、凉药过多,致气化不利、水湿相结而致小便不利者;也有因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所致食欲不佳、下肢浮肿、腹胀较重者;尚有用此方治疗悬饮见胸满喘促不得卧者。即涉及内、儿、皮肤等科的多种病症均有医治痊愈者。
当代临床报道,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肾炎、尿潴留、肾功能不全、膀胱癌,以及流行性腹泻、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慢性肺心病心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眩晕、颅内压增高、特发性水肿。还有用治妇科羊水过多症、妊娠高血压症与婴儿腹泻、小儿鞘膜积液、小儿神经性尿频及关节腔积液、淋病合并睾丸炎、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等多种病症,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比如,还有资料显示,用五苓散加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或加丹参、益母草,治疗急性肾炎78例、肾炎水肿42例,其有效率达到90%。
同时,对五苓散证开展了实验研究,特别是对利尿作用、对肾功能的影响,对尿路结石的防治、对乙醇代谢的影响,以及抑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利尿作用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服用本方后24小时尿量及钠的排泄量,比西药噻嗪类、呋塞米、乙酰唑胺等的利尿作用更强。在剂型研究中,虽研制了水丸、片剂、浸膏剂、颗粒剂等剂型,使用了汤剂,但发现仍以散剂作用较好。有学者尚应用细胞学、分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从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了微观探讨,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应用已将其归入祛湿剂,其用将日益有所拓展。(刘绍贵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关话题:五苓散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慢性病虚弱证候的总称。多见于西医学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功能衰退性疾病。
《伤寒论》中治疗尿频、尿急的代表方剂有五苓散和猪苓汤,这个病例为什么不用猪苓汤呢?从“少阴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条文来看,猪苓汤主要治疗“水热互结下焦兼有肾阴不足”的小便不利,而该患者的主要症状除了小便不利等下焦病变之外还有明显的胃胀、呃逆、烧心、泛酸、纳差等中焦痰湿阻滞气机的症状。
姚某,男,50岁。素患慢性支气管炎。近一月咳喘加重,咯痰量多,质不黏稠,咳声重浊,喉中痰鸣,口多涎液,眼睑浮肿,苔白润,脉弦紧。辨证:饮邪恋肺。疏方五苓散10剂,药后病瘥。按:赵羽皇谓“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饮邪去,肺气得以宣降,则咳喘自平,此治病求本也。(朱文元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
本病皆因风毒痰热蓄积脏腑,长冲于目,致令眼珠突出、疼痛,视物模糊。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以致肝火上炎。《内经》云:“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目系,故目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
乳房为妇人奇恒之腑,经络密布,联络脏腑,赖以脾胃水谷精微化生,肝血濡养,肾精资生,能藏能泄。哺乳期,乳房隆起,乳腺分泌旺盛,乳汁滋生充足,乳汁储藏排泄协调通畅,满足婴儿吮乳需求。因此哺乳期母亲服入治疗婴儿黄疸药物,转输乳中,使婴儿通过吮乳吸收。
患者湿疹反复发作、加重与情绪相关、晨起口苦等皆为少阳枢机不利、肝火循经上扰所致;“肝郁克犯脾土”,故出现纳差、大便溏结不调等肝郁脾虚表现;患者平素易怕冷、口渴、小便少反映周身阳气不行、水湿不化,津液输布障碍;舌体偏胖、舌质淡、苔滑等为一派阳气不足、水湿上泛征象;左脉弦细主肝郁气血虚少,右脉浮滑主水湿泛溢。
四物用赤芍、生地黄,合五苓散,去桂。泻膀胱之火。小便自溺孔中出,涩数作痛,或杂溺而出者。
茵陈(去梗.半两) 大黄(二钱半) 大栀子(五个)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留饮不散,以治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浆,身必发黄,宜茵蔯汤调五苓散利大小便。
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
漂白术2钱,白云苓2钱,结猪苓2钱,宣泽泻2钱,青化桂1钱,藿香梗1钱,宣木瓜1钱,西砂仁1钱。暑月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
五苓散加阿胶。扶气养血,温脬利尿。主转胞。
五苓散加附子、苍术。水停内寒。
五苓散,加琥珀半钱,灯心草1分,木通7分,通草1分,车前子(炒)1分,瞿麦半钱,篇蓄7分。渴而小便闭,或黄或涩。
五苓散加阿胶1钱,川芎1钱,炙草1钱,当归3钱,艾叶3钱,白芍4分,熟地黄4分。尿血,其人素好色,属虚者。
(行水轻剂)五苓散(仲景)治太阳府,(太阳经热传入膀胱府者用之。)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气化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猪苓、茯苓、白术(炒)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半两,每服三钱。二苓甘淡利水,泽泻甘
治黄疸病。茵陈(十分) 五苓散(五分)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歌曰:疸病传来两解方(表里两解),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男元犀按: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
治伤寒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唇口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谵语,如见鬼神,及瘴疟烦闷不省者。木猪苓(去黑皮) 白术(洗,去芦) 泽泻(洗,剉) 赤茯苓(去皮) 辰砂(研。各十二两) 肉桂(去皮,八两
太阳表证未解,而里有水气,小青龙、五苓散皆解表泻水之剂。而小青龙之表药,则用麻黄,五苓散之表药,则用桂枝,其里水则同,而表证之风寒则异也。小青龙但用麻黄发汗以泻水,其于大便微利者方用芫花,小便不利者方
治小儿伏热,小便赤痛如淋。泽泻(二两半)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术(去芦,各二两五钱)肉桂(去粗皮,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灯心汤调,不拘时服。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10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12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半两,去皮(10克)〔煎服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
【组成】猪苓45g(去皮),泽泻30g,白术45g,茯苓45g,桂枝15g(去皮)。【用法】为末,开水和服,每次3g,每日服3次,多饮暖水。临床常改作汤剂:上五味各10g,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温
治烦渴饮水过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湿在内,小便不利。官桂(一两) 茯苓 猪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 泽泻(二两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如瘀热在里
宁某,男,69岁。2013年11月4日初诊。无明显诱因引起胃脘痞满2月余,牵及两肋,饮水后加重,喜温按。偶反酸、胃灼热。晨起口苦,伴恶心。纳谷一般,寐差梦多,心烦,口干夜甚。大便不成形,日
张某某,女,37岁。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四年,再发作加剧4天。经五官科检查,诊断为内耳眩晕病。舌质淡苔白,脉濡。处方:泽泻20克,猪苓12克,茯苓12克,
王某,女,1岁3个月,1987年3月24日诊。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谈,体温36.4℃。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