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29岁。2015年11月10日就诊。腹泻3天,伴腹胀、腹痛、嗳气、呕吐1天。大便泄泻如水样,伴未消化食物,3~4次/日。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周身酸困、乏力,自觉发热(未测体温),口干,口苦。无头痛、头晕,无汗出,无胸闷喘息。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寒湿困脾。
予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广藿香15g,紫苏叶12g,茯苓10g,炙甘草6g,白芷10g,大腹皮10g,陈皮6g,半夏10g,厚朴10g,桔梗10g,生白术15g[方剂汇www.fane8.com],佩兰10g,煅瓦楞15g,木香6g,砂仁6g。7剂。日1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服药1周后患者诸症皆缓,未再诉呕吐、泄泻,腹胀腹痛较前好转。原方继续服用1周后诸症消。
按:患者发热、脉浮、头身困重,有明显外感症状,结合腹胀纳呆、呕吐、泄泻肠鸣、脉滑等症状辨为寒湿困脾外有表证,拟藿香正气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方中藿香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辅以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兼化湿邪;陈皮、半夏辛温,厚朴、大腹皮苦温,四药相配辛开苦降、宣畅气机、理气燥湿;桔梗具宣肺、化痰、利湿之功;白术、半夏健脾益气燥湿,降逆止呕;茯苓淡渗利湿。代师在原方基础上加木香、砂仁增强行气化湿之力,也取香砂六君子之意化湿同时健运脾气,使患者能食;瓦楞子味甘咸,性平,善制酸止痛,代师临床擅用其治胃痛吐酸水、嗳气,甚则呕吐不止者。(尚艺伟,赵红艳,沈志红.代二庆治疗腹泻六法探析——附验案6则.江苏中医药,2016,48(8):6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何复东治疗该病时,在传统辨证论治疗效不佳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实践与体会,另辟蹊径,从风论治,每获奇效。
患者脾阳不足、脾虚下陷,故而腹泻经年不愈,且见肛门坠胀;湿阻气滞,故见腹部胀满、矢气频多、时而大便不畅,法以温阳健脾、燥湿清热,升降、寒热、补消并用,兼以调气。方中干姜、附片、桂枝温阳,黄芩、黄连清热,党参、白术健脾,苍术、藿香、车前子除湿,葛根、枳壳升降气机,木香理气止泻。
患者辨证为脾肾阳虚,湿邪困脾,故治疗重用温阳之品,以附子理中汤联合四神丸温肾阳,暖脾土,收敛止泻。方中附子温阳,配合肉桂、干姜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共同起温阳散寒的作用;党参、白术补益中土;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温脾阳;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五味子、肉豆蔻涩肠固脱;大枣补益脾胃;甘草调和诸药。
患者之前曾多次因本病求诊,一直以寒热错杂、久泄久痢辨治,用乌梅丸,但大便黏腻、里急后重感不见缓解。结合患者小腹重坠且舌质暗红,代师考虑患者不适症状与湿热郁结、酿生热毒有关,予白头翁汤联合葛根芩连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泄泻是因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泻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多发生于夏秋两季。一般以婴儿为多见。本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所致,若暴泻无度或治疗不当,易致耗伤气阴,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而出现险症。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药敷贴三阴交穴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较为显著。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便,并伴有腹痛、腹胀或肠鸣音、排便不爽或黏滞臭秽等症状,多由急性腹泻发展而来。我们认为慢性腹泻病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属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为本,湿热内盛为标,从寒热错杂论治慢性腹泻常取得良好疗效。
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治脾肾虚寒,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现常用于慢性腹泻、肠结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
煨葛根6克,煨防风6克,煨肉果(肉豆蔻)6克,煨木香6克。升清辟浊,暖胃和肠。治退行性病变之慢性泄泻(慢性腹泻)。症见腹痛、腹泻,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细(慢性阿米巴痢疾亦治)。
茅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川厚朴、枳实、山楂肉、羌活、前胡、防风、藿香、甘草、建曲、川芎各十两(30克),陈茶二十斤(960克),桔梗、麦芽、紫苏叶各十五两(45克)发散风寒,化湿和胃。治风寒感
炒苍术50g,党参30g,茯苓20g,神曲20g,木香15g,乌药15g,补骨脂15g,炒白术15g,肉豆蔻15g,制附片10g,干姜10g,炙甘草10g。健脾化湿,温运脾阳。主治以腹泻为主症的肠易激
川黄连 枳壳 木通 甘草治中热腹泻,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复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脉沉数。
藿香正气散加丁香半钱,缩砂半钱,良姜半钱,南木香半钱。饮食中忧怒伤脾,腹内膨满,泄泻频并,或作晨泄。
紫苏叶、藿香各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白芷、川黄连、黄芩各10克,甘草5克。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主治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症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睡,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
(治一切不正之气)藿香正气(散,《局方》)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外感、内伤)岚瘴并能驱。(藿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各三两,陈皮、白术(土炒)、厚朴(姜汁炒)、半夏曲、桔梗
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而且性状有改变,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多见。急性腹泻可以引起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的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慢性腹泻会引起肠道吸收障碍,造成患儿营养不良
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正气遂冷,胸膈噎塞,胁肋膨胀,心下坚痞,吐利呕逆,怠惰嗜卧,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半夏(汤洗,姜汁制)藿香叶陈皮(去白。各一两)甘草(炙,七钱)上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
(《局方》)藿香桔梗苏叶陈皮大腹皮甘草茯苓半夏神曲白芷厚朴砂仁白术姜枣煎(一方无神曲、砂仁)。治外感风寒,内停食水,致寒热头痛,霍乱吐泻,呕逆痞满,及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呕痛水泻,疟痢寒湿等症,客行随带
定位:位于手背部,第三、四掌指关节向后1寸处。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腹泻。备考:《新医疗法手册》:“腹泻点……针3~5分,针感麻、酸至手尖。主治腹泻。”
〔组成〕藿香三两(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大腹皮(15克)茯苓各一两(12克)白术(10克)半夏曲(12克)陈皮去白(10克)厚朴皮粗去姜汁炙(12克)苦桔梗各二两(6克)甘草二两半(3克
治小儿伤寒发呕。藿香厚朴(姜制)半夏陈皮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取出麸皮炒,各七分半)甘草(五分)上作一服,用水一盅,生姜三片,煎至五分,不拘时服。
治外受四时不正之气,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霍乱吐泻,或作疟疾。藿香正气芷陈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感伤(外感内伤)岚障并能驱。(藿香、白芷、大腹皮、紫苏、茯苓各三两,陈皮、白术、厚朴、半夏
取长强、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中脘、太冲、期门、复熘、肾俞、大肠俞、小肠俞、三阴交、腹结、天枢、气冲、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
少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与最初的新冠病毒毒株及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容易造成人体的感染和人群的传播,同时感染奥密克戎的症状也比德尔塔毒株
视情况而定。新冠疫苗属于一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进入到体内之后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对于某些体质的人群来说,在接种完新冠疫苗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以及全身的头痛发热、恶心腹泻等
症状肠鸣腹痛,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随不消化之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施灸方法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穴进行治疗。艾炷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
这是因为治疗不当或者饮食没注意。关于腹泻宝宝的护理方法1.宝宝腹泻期间肠胃功能会特别弱,平时可能能消化的食物这时候都消化不了,大多数会随着便便拉出来。麻麻在处理食材的时候尽量细腻,随时观察便便。2.腹
可能是过敏。党参黄芪的性质一个偏平性,一个偏温性,服用后并不会对人体的脾胃造成较大的刺激,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腹泻症状的。如果吃了党参黄芪之后出现了腹泻症状的话,那么可能是因为对这两种中药材过敏所
1、按揉胃、腹腔神经丛、十二指肠反射区将食指弯曲,拇指轻靠于食指末节,揉按两足腹腔神经丛反射区,胃、十二指肠反射区各3分钟。用拇指指腹来进行推压,推压小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反射区各5分钟。
揉外劳宫20分钟位置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操作方法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呈90度角,使穴位显出,以拇指螺纹面左右揉之,揉10~15分钟清胃经
张某,女,34岁。腹泻3年,间或便结。诉初因寒冷饥饿致肠鸣,饱食晕腥食物后,渐觉腹中雷鸣,脘腹饱胀,随即腹泻,1日10余次,每次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泻后痛止,服止泻药可暂安。此后时而肠鸣、
患者,男,28岁。初诊时间:2012年9月22日。诉消瘦1年余,反复胃腹胀满、腹泻8月余。患者于2012年7月开始体质量下降、形体消瘦,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未行治疗
李某某,男,30岁。2017年7月4日初诊。主诉:腹泻间作4月余。患者4个月前饮食不洁引起急性胃肠炎,服用药物治疗后好转,但腹泻间作,无黏液脓血便。6月22日查肠镜示:慢性结肠炎。刻下:大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