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属中医学“痴呆”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性疾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类似痴呆症状的记载,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最早正式称之为“痴呆”,此后有关的论述逐渐增多。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杂病谟》中有“癫狂痴呆”专篇,首次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本病由郁结、不遂、思虑、惊恐等多种病因积渐而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并指出本病的病位在心及肝胆二经,关于预后则认为,本病“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的特点[1]。陈士铎《辨证录》立有“呆病门”,对呆病症状描述甚为详细,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在于肝郁乘脾,脾胃衰而痰湿生,积聚于胸中,盘踞于心窍,使神明不清而形成痴呆。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因病起于内,又与外感六淫的临床征象相似,故称“内生五邪”[2],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个方面。“内生五邪”的相关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多分而论之。“内生五邪”这一名词为《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主编,五版教材)病机中的内容,五版教材将四版教材列入病因一章的内风证、内寒证、内湿证、内燥证、内火(热)证移入病机一章,冠名为“内生五邪”,由此为大家所熟知[3]。本文将着重从内生五邪方面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血管性痴呆的病人多为老年人,易阳亢阴虚,阴不济阳,阳化内风,肝风内动,气、血、痰、瘀随风阳而上,蒙闭心窍,发为血管性痴呆,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精气血亏虚及髓海失养是发病的根本,肝阳亢盛是发生本病的重要环节,肝风内动,气、血、痰、瘀随风阳而上是重要的病理过程。正是基于此,风从内生,主要责之于肝的功能失调,肝主疏泄与藏血功能失司,与情志思忆密切相关。精血同源,肝血足则髓海充,神魂有所安藏,思维敏捷;疏泄司则气机调畅,情志愉悦。《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所居也。”若年老而肝肾阴精亏少,阴不济阳,阳无所依,虚阳浮越于上,加之调摄失宜,风阳内动,夹痰瘀痹阻于经络脑髓而发为中风,或风痰瘀血蒙蔽心包,痹阻于脑络而发为痴呆[4]。以滋阴息风、活血化痰为法,治以镇肝熄风汤加减。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和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水液,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脾胃强健则水湿运化及时,水湿得化。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后天水谷精微及水液的运化输布与脾关系密切。若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失常,水湿停聚于内,湿聚成痰,痰浊内生,痰随上逆之气,上扰脑窍,清窍受蒙,而发为痴呆。痰浊阻窍,蒙蔽神明是致“痴呆”的病机所在。《景岳全书》言:“痴呆证,凡平素有痰,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多以痰为病理基础,而痰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结果。故出现记忆近事、远事遗忘,神情淡漠或寡言少语,神智呆滞或反应迟钝或嗜睡,痰多黏涎,咳痰或呕吐痰涎,头晕,体态臃肿,舌苔腻或滑,舌体胖大多齿痕,脉滑或濡等症状[5]。以豁痰开窍、健脾化痰为法,治以涤痰汤加减。
脑为髓海,为清阳之腑,凡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头面,老年患者脾胃运化功能不足,易湿聚成痰,久则化为内火,上扰清窍,阻抑清阳,蒙蔽清窍而发为痴呆,出现痰浊、痰热壅盛或风痰瘀阻的表现,临床表现多以双目呆滞,头昏沉,嗜睡懒动多见,痰多,流涎,口中黏腻不爽,或口臭,心烦,或头痛,头晕,舌强肢麻,大便干结。以豁痰开窍、宁心安神为法,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
人到中年,髓减气衰,血滞瘀生,痰浊内留,在上则为血脉不通,在下则为蒙蔽心窍,使脑与心气不相接,心火上扰以致心无所主,神无所依,而成痴呆。老年人髓海失充,加之情志相激,水不涵木,肝郁化火[方剂汇www.fane8.com],肝火上炎,扰乱清窍神明而发为痴呆,临床表现为智能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明显减退,急躁易怒,头痛眩晕,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以清肝泻火、宁心安神为法,治以黄连解毒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人至老年,肾精亏虚,髓海失充,神明无主,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心肾失交,神明不敛,遂生呆症,临床多表现为呆滞,两目无神,答非所问,行走困难,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甚者二便失禁,舌红苔少脉细[6]。以滋阴降火、补肾益智为法,治以知柏地黄丸加减。
“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人年四十而阳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老年人,阳气多不足,脾肾阳虚,则内寒由生,精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精血遇寒则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瘀血与寒互结,寒凝血瘀,精气血不得上乘则至髓减脑消,神机失用,发为痴呆。临床多表现为目光呆滞,表情呆板,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失认失算,口齿含煳,答非所问,腰膝酸软,肌肉萎软无力,食少纳差,气短懒言,流涎,或腹痛喜按,鸡鸣泄泻,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舌体胖大,脉沉细弱。以温补脾肾、养心益智为法,治以还少丹加减。
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不布津而致燥,“燥盛则干”,燥与瘀互相影响,则更易致瘀,瘀阻脑窍,阻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使清窍不得滋养,而成痴呆。临床多表现为反应迟钝,言语不利,健忘,害怕恐惧,或思维反常,行为古怪,伴有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双目呆滞晦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以滋阴润燥、通窍活血为法,治以二至丸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以上从内生五邪五个方面论述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而临床上并非为单一的病因病机,多互相夹杂,故临证时应结合临床实际,随证处方施药。
血管性痴呆是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造成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7]。65岁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约为5%,其中血管性痴呆占20%左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8]。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主要为血管性因素,与高血压病、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普遍性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有关的脑梗死、脑出血、脑静脉病变等有关。临床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善忘、思考和学习能力变得迟钝、思维混乱等认知功能障碍与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可突发、阶梯式发展、波动性或慢性病程,有卒中史。目前西医对控制血管性痴呆的病程进展尚无确切的方法和药物。
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痴呆”范畴,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病性多以虚为主,以实为标,虚实夹杂,中医药治疗此病由来已久,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原则,标本兼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有大量的报道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且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中医药在治疗血管性痴呆方面具有很好的前景。
[1]谢娟,瞿融.中医老年痴呆病证与病机的古代文献记载[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3.
[2]岳晓莉,秦林,滕佳林,等.内生五邪研 究概况与展望[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5):86.
[3]刘霞.内生“五邪”质疑[J].吉林中医药,1989(4):44.
[4]徐进友.从风痰瘀论治老年性痴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166.
[5]廖勉勉,孔明望.从五脏与痰浅析老年痴呆 的病因病机[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4):59.
[6]潘德祥,金海涛,张雯.从火论治痴呆[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60.
[7]孙贤桢,郭志男.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 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18.
[8]翁映虹,黄坚红.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4):1881.
(庞喜乐,周流畅,刘立瑾,等.从“内生五邪”探讨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江苏中医药,2018,50(9):13)
中医素有“老人多虚”“老人多痰”之说,“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医贯》),痰一旦形成,可随气升降流布,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无处不到,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王平教授认为,老年病证的关键病机是肾虚痰阻,运用补肾化痰法治疗老年疑难杂症,疗效颇佳。
杜建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善用补虚祛实之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之神明依赖髓之荣养。肾衰生髓不足,继之髓海空虚,脑失充润,神明呆滞而痴呆始生。杜建认为痴呆之为病属本虚标实,本虚即脾肾亏虚,脑髓失养,标实为痰浊阻窍和瘀血内阻。
老年痴呆指老年人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智能损害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广泛性萎缩,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记忆、智能减退等。治宜以补肾填精、涵养脑髓为治则,方中鹿角胶、紫河车大补元气、补精益髓;何首乌、枸杞子生精助阳、补虚;熟地滋肾益精、养血生髓;巴戟天、肉苁蓉补肾气,助元阳;益智仁、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强志益智、聪耳明目。
《吴鞠通医案·中风》云:“中风神呆不语,前能语时,自云头晕,左肢麻,口大歪。”患者老年男性,有中风病病史,中风后血瘀气滞,瘀阻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相连接,而致痴呆;且瘀久化火,形成瘀毒,使火炎髓竭,元神渐昏,加重痴呆。
肾为封藏之本,内寓元阴元阳,肾虚虽有阴虚阳虚之别,但阴阳互根,久病常易相互累及,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转而变为阴阳两虚,为肾病虚损的常见征候,在治疗上须滋阴与扶阳兼顾,既可促进生化之机,又可避免互伤之弊。
本案凃师始终以益气活血、通窍醒神为主要治法,重用生黄芪,与淫羊藿配伍补益肾气,石菖蒲与蔓荆子同用疏风、化痰、开窍。《神农本草经》认为蔓荆子“利九窍”,石菖蒲开心孔、补五脏、明耳目,《重庆堂随笔》认为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
炙鳖甲、赤硝各十二分(90克),蜣螂(熬)六分(45克),芍药、牡丹(去心)、土蟞虫(熬)各五分(37克),蜂房(炙)四分(30克),乌扇(烧)、柴胡、黄芩、鼠妇(熬)、干姜、大黄、桂枝、厚朴、石韦(
龟板、龙骨、远志、菖蒲各等分补肾宁心,益智安神。主治心肾不足之惊悸失眠,心神不安,舌质光红少苔,脉沉细。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老年性痴呆、儿童多动综合征等病症。
龙眼10克,大枣5枚,黑豆30克,大米50克,白砂糖3克。补益气血、益心安汁。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症、老年痴呆、遗忘综合征、贫血、习惯性便秘等症。
当归3.6克 黄连(姜汁炒)生地黄 麦冬(去心)酸枣仁(炒)远志(去心)各3克 白茯苓(去皮、心)3.6克 人参 黄芪(蜜炒)胆星 淡竹叶各3克 甘草1.8克益气养心,化痰安神,治心气不足,夜寐多梦,
人参、柴胡、当归、菖蒲、生酸枣仁、半夏各一两,甘草、郁金、神曲、天南星各五钱,白芍药四两,附子一钱,茯苓三两。功能养血宁心,解郁化痰。主治精神痴呆,抑郁不舒。
珍珠母(研如粉)三分(22.5克),当归、熟地黄各一两半(45克),人参(去芦)、酸枣仁(研)、柏子仁(研)各一两(30克),犀角(镑为细末)、茯神、沉香、龙齿各半两(15克)镇心安神,平肝潜阳,滋阴
西洋参10g,黄芪30 g,白术15 g,仙灵脾(淫羊藿)30 g,女贞子15 g,菟丝子25 g,沙苑子20 g,泽泻30 g,石菖蒲12 g,全虫(全蝎)10 g,水蛭12 g,半夏10g。补肾健
生地黄 麦冬 芍药 石菖蒲 石斛 川牡丹皮(极香者)茯神各6克 陈皮3克 木通 知母各4.5克清心滋水,安神开窍。治狂病已久,水不制火,心肾微虚,肝郁气滞。症见神志失常,时而发狂,言语不避亲疏,行为失
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脑器质性病变造成的智力减退,包括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和个性改变等。老年性痴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痴呆是因遗传、自身免疫等因素所致。继发性者脑动脉硬化、多发性梗塞、
此病患者常抑郁不舒,有由愤怒而成者,有由羞恚而成者。方用∶人参柴胡当归半夏酸枣仁菖蒲各一两茯苓三两白芍四两甘草天南星神曲郁金各五钱附子一钱水十碗,煎取一碗,强饮之。少顷困倦欲睡,任其自醒即愈。
痴呆,多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病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哭笑无常,分辨不清昼夜,
尽管谵妄和痴呆往往在医学书籍中同时讨论,但事实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谵妄往往发生突然,可逆,其特点是伴意识不清和定向力障碍。痴呆则进展缓慢,有记忆力障碍和严重的全面智能下降,与痴呆不同的是谵妄常常可逆。
这类“痴呆”大都是伴随意识障碍而出现的暂时性脑机能障碍,并非真正的智能缺损,它常突然发生,也可突然消失,一般维持时间较短。表现智能缺损的程度不如痴呆严重,且智能障碍不一致,如患者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
痴呆表现为智力衰退和行为及人格的改变。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家族遗传疾病,还与中毒、病毒感染有关。继发性痴呆多与动脉硬化、酒精中毒、内分泌代谢障碍、颅内肿瘤等疾病有关。我国此病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为2
痴呆,俗称“白痴”,临床以智能低下为主要特征。是智力障碍的一种疾病。轻则智力不足、反应迟钝、呆滞;重则智力缺陷、生活不能自理。本病多由先天大脑发育不全,或后天脑病后遗症所致。〔病因病机〕引起本病的病因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又称为老年性精神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一般认为,由于机体日趋衰老,老年人新陈代谢机能逐渐降低,引起体内蛋白质与类脂质代谢障碍,脑细胞营养缺乏,致使发生
由于痴呆病因的多样性,诊断和鉴别诊断痴呆的辅助检查繁琐(1)血液学检查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电解质、血钙、血糖、肝肾功能和甲状腺素水平,在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维生素B12、梅毒血清
取内关、哑门、四神聪、关元、神阙、中脘、太冲、期门、悬钟、太溪、大杼、心俞、膈俞、肾俞、血海、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
(1)肝肾亏虚:智力低下,筋骨痿软,发育迟缓,以动作发育迟延为主,抬头、坐、立、行、萌生乳牙均延迟,面色无华,目无神采,囟门宽大,或容貌痴愚,张口伸舌,口角流涎,舌质淡红,苔薄,脉细。(2)心血亏虚: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