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而以脾脏为主。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和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总之,任何因素导致的泄泻,都离不开脾的运化失常。所以健脾在治疗泄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脾为后天之本,主要生理功能有:
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输送至脾,脾对之进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才能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的运化失职,自然会导致人体消化功能减退,水谷无法完全消化和吸收从而出现腹泻。
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反之,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当脾不能运化水液的时候,势必引起湿邪偏盛从而导致腹泻。
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另一方面,脾气主升,也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内脏不致下垂。当脾虚不能升清,会导致泄泻。正如《黄帝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健脾法在治疗泄泻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急性泄泻还是慢性泄泻,治疗大法均要注重健脾。
《伤寒论》原方为治疗太阴病而设,病由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失去其运化、升降、统摄之职所致。所以治疗宜温中祛寒,健脾益气。使中土健运,升降复常,统摄有权,则诸证可愈。
方中干姜辛热,入脾胃经,温中祛寒,恢复脾阳为君,正如李东垣所云:“取干姜为君,土中泄水也”。人参甘温,入脾肺经,以大补元气,健脾益胃为臣药。白术甘温,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方剂汇www.fane8.com],调和诸药为使。四药合用,取干姜温散中焦寒气,取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焦之虚,一温、一补、一燥、一和,配伍精当,共凑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以使中焦阳气振奋,脾胃寒湿得散,清阳升而浊阴降,中焦运化功能恢复。
理中丸治疗泄泻的适应范围
根据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和理论,结合理中丸的功效,理中丸对常见的泄泻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更侧重于治疗慢性泄泻、久泄。
脾虚泄泻:以理中丸为基本方,酌加山药、砂仁、茯苓、陈皮等健脾的药物。
阳虚泄泻:泄泻日久,出现脾阳虚或者脾肾阳虚者,可以理中丸加制附子,亦即附子理中丸。或者加肉豆蔻、补骨脂等温阳药物。
脾虚湿盛泄泻:对于湿邪偏盛泄泻,可以在理中丸基础上加车前子、薏苡仁、炒苍术等健脾利湿的药物。
脾虚食积泄泻:可以在理中丸基础上加神曲、炙内金、炒麦芽等消食化积的药物。
肝郁脾虚泄泻:可以以理中丸加逍遥丸加减治疗,逍遥丸疏肝解郁,理中丸健脾益气。
医案举例
临床对于泄泻病,尤其是慢性泄泻病,以理中丸改汤剂为基本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加减药物,大部分患者都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举一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张某,男性,48岁。多年来腹胀、偶有腹痛,大便黏溏、次数多,近两个月加重。体型胖,头发油腻稀疏。每到上午,觉得头晕乏力心慌气短,下午好转,血压偏低。舌质淡白齿痕明显,苔白润,脉细滑。考虑脾虚湿重,脾气虚清阳当升不升,故上午头晕乏力心慌气短,舌苔白润、脉细滑提示湿邪重。首诊处方以四君子汤加减: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2g,薏苡仁30g,炒苍术9g,炒厚朴15g,山药15g,藿香9g,防风9g。7剂。日1剂水煎服2次。嘱患者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少饮酒,注意休息。
二诊:大便次数有所减少,仍然便溏,腹胀未改善。舌质淡舌苔白润未好转。考虑脾阳虚、运化乏力、湿滞胃肠是根本,二诊处方改为以附子理中丸加减,处方如下:制附片9g,干姜9g,党参20g,焦白术15g,炙甘草9g,茯苓15g,车前子9g,炒苍术12g,炒厚朴12g,陈皮9g,薏苡仁30g。以上药7剂,日1剂水煎服2次。本方以附子理中丸为基本方,温中健脾;加茯苓、薏苡仁、车前子,健脾利湿,炒苍术、炒厚朴、陈皮,燥湿行气。
三诊:服完上药后,患者上午头晕好转、腹胀明显减轻、无腹痛,大便成形。效不更方,二诊处方再服用7剂后,诸证基本消失,舌质红,舌苔薄。基本痊愈。嘱患者饮食要规律、生活和工作要注意合理安排,不宜过分疲劳。
本例患者首诊虽然以四君子汤加减方向不错,脾气虚只是脾阳虚的一部分,故四君子汤药力单薄,难以建功。二诊考虑患者脾阳虚为根本,所以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再加重化湿行气之品,所以收效明显。
用药注意事项:理中丸性偏温燥,所以对于泄泻时腹部热胀痛者忌服。也就是湿热泄泻不宜服用,比如急性肠道感染、急性菌痢等患者不适合使用。治疗服药期间需要忌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本方全方补益为主,所以感冒发热者慎用。孕妇慎用。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病史者,出现泄泻症状要注意原发病的检查和治疗。(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相关话题:理中丸
本例患者首诊虽然以四君子汤加减为方向,脾气虚只是脾阳虚的一部分,故四君子汤药力单薄,难以建功。二诊考虑患者脾阳虚为根本,所以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再加重化湿行气之品,所以收效明显。
《伤寒论》中《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故以理中丸为主方进行加减。方以干姜为君,温脾阳,祛寒邪。党参为臣,健脾益气,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胃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以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为佐。
理中丸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伤寒论》)医案一杨某,女,43岁。患类风湿2年余,曾用激素治疗无效。以嵴椎关节疼痛为主,伴有周身关节游走串痛,遇阴雨天和劳累后加重。而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而滑。证属阳虚气弱,风湿内侵。治当温阳益气,祛风除湿散寒。处方:红参15g,白术20g,黄芪50g,干姜15g,炙甘草10g,桂枝15g,防风15g,桑寄生25g。水煎服
党参3两,焦术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白豆蔻1两,公丁香1两。脾胃虚寒,胸膈满闷,腹胁胀痛。
人参2两,白术(炒)2两,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木香半两,砂仁(炒)半两。具有温健脾阳之功效。主治脾胃冷弱,阴阳亏损,腹痛吐泻,反胃噎膈,及寒痹。
理中丸去人参,增红曲。脚气。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9g)。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食少,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
理中丸加甘草1倍。少阴十余日,下利不止,手足微冷;伤寒身无热,脉沉苦烦,默默不欲见光,腹痛下痢,或无脉可诊。
附子(炮,去皮脐)3两,人参(去芦)3两,干姜(炮)3两,甘草(炙)3两,白术3两。温脾散寒,止泻止痛。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人参1两,白术3两,川附子2两,干姜3两,炙草1两,肉桂1两。受寒腹痛。
甘草(炙,锉)、人参、桂(去粗皮)、干姜(炮)、高良姜各等分。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宿食不消。
伤寒病六经分治之外,又有不分经之病,附载于伤寒分经之后者,又宜择其紧要者,详为诠解,而后学治伤寒者,自能应变无穷也。《伤寒论》原文∶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
宽中理气,温暖脾胃。治腹胁胀满,呕逆恶心,全不思食。荜澄茄 高良姜(炒) 姜黄(以上三味各一两) 青橘皮(去白,一两半) 木香(一分) 草豆蔻(八枚,和皮用) 阿魏(一皂子大,用好醋一茶脚许泡开,用白
理中焦不和,脾胃宿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噎塞不通,呕吐冷痰,饮食不下,噫气吞酸,口苦失味,怠惰嗜卧,全不思食。又治伤寒时气,里寒外热,霍乱吐利,心腹绞痛,手足不安,身热不渴,及肠鸣自利,米
白术藿香叶(各半两)人参葛根(各七钱半)桔梗(七钱)干生姜(二钱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滓热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呕者。加半夏干姜各半两。琥按上三方。乃太阴阳
治脚气〔四味理中丸〕去人参,增红曲,每服二钱,白汤点服,蜜丸亦得,空心服,神效!又方,六兄单方(一在后)。苍耳叶九蒸九曝,为细末,酒打飞罗面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空心,温酒下。有一军
泗州杨吉老名医也徽庙常苦脾疾国医进药俱不效遂召吉老诊视讫进药徽庙问何药吉老对以大理中丸上云朕服之屡矣不验吉老曰臣所进汤使不同陛下之疾以食冰太过得之今臣以冰煎此药欲已受病之原果一二服而愈(琐碎录)
已产讫可服,四顺理中丸方甘草二两 人参 白术 干姜各一两右四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稍增至二十丸。新生藏虚,此所以养藏气也。
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人参(去芦)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附子理中丸主要具有温中健脾功效。如果有脾胃虚寒抵抗力比较不好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脚冰凉,复发性的口腔溃疡都可以吃的,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吃的时候有感冒,最好是不要服用,还有消
中医认为肥胖就是由于痰湿所致,所以肥胖的人也可以称为痰湿体质,而痰湿的产生与脾虚有莫大的关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有运化水和水谷精微的作用,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湿内停,水湿凝津成痰,就会
附子理中丸能够祛湿。附子理中丸可以健脾温中,对于寒性的湿邪具有非常大的治疗作用,它可以治疗湿邪所导致的腹泻、腹胀、呕吐、不喜欢吃饭、手脚发凉等等,都可以应用附子理中丸进行调整。附子理中丸作为一个
附子理中丸能够健脾回阳的同时还能大补阳气,对治疗阳痿有一定效果。附子里含有甘草能够缓解脾处疼痛,辛辣的干姜能够产生大量热量,能够去除脾中的寒气,补充男性气血,健全脾脏功能,缓解了脾脏中的亏虚问题
附子理中丸主要由附子、党参等几味中医药材制成,它的主要有温中健脾的功效。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温阳祛寒,补气健脾。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脘腹疼痛,下利
附子理中丸是需要服用一周左右才会有效果,它是由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灸甘草等药物配伍组成的。具有温阳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较严重者或脾肾阳虚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畏寒肢冷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治疗脾胃虚寒的中成药,建议饭后服用,因为脾胃虚寒,容易刺激脾胃,消化不良。其主要成分:附子、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 ,其主要临床表现:大便溏稀、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夜尿增多、腹
附子理中丸作用在中焦,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的治疗。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反酸,胃痛喜热,大便稀等。金匮肾气丸主要作用在下焦,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主要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症状的治
沙某,女,55岁。腰腿酸痛年余,以右腿为甚,伴晨起颈腰腿膝僵硬,肢体困乏少力。脉细小弦,舌淡而黯,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中根厚。屡服治关节痛中药,非但疼痛未减,更见胃脘胀痛不适,便溏泄泻。问
傅某,女,49岁。2018年5月23日初诊。诉腰膝发凉3年余。患者3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膝发凉,无明显疼痛,曾于天坛医院查腰椎CT,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未行特殊治疗。刻下:腰膝发凉,四
王某,女,31岁。2019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3年前结婚之后体重逐渐增加,外院诊断: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予奥利司他等西药口服后,血脂逐渐恢复正常,但体重未见减轻。刻下症见:患者体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