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药组成: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此方乃小柴胡汤化裁而成,正如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说:“此汤全是柴胡加减法: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楼根;胸胁满微结,故去枣加牡蛎;小便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方中柴胡、黄芩合用,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瓜蒌根即天花粉,味甘微苦,质润生津止渴;牡蛎味咸微寒,软坚散结,以散胸胁微结;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化微结;干姜味辛大热,一则辛散温通胸胁之微结,二则制黄芩、瓜蒌根之苦寒;干姜与炙甘草合用,为甘草干姜汤,辛甘发散为阳,温太阴之寒,且防邪入太阴。王春生主任医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善于经方时方结合应用。笔者有幸跟随王师侍诊,现将王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王某某,男,55岁。2012年9月4日初诊。
主诉:腹胀、消瘦10余年,加重1月。患者患乙肝肝硬化10余年,初起仅有腹胀、右胁下不适、消瘦等症状,一直服用肝泰乐、益肝灵等治疗,且间断服用中药治疗。近一月来出现腹胀如鼓,胁腹满痛,口苦,咽干,乏力,心烦,形瘦面苍,纳差,眠差,小便调,大便溏薄,舌暗、苔薄白,六脉细弦。西医诊断:肝硬化;中医诊断:鼓胀(辨证属肝郁脾虚,胆火上扰)。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柴胡16g,黄芩4g,桂枝8g,干姜8g,天花粉15g,生牡蛎30g,佛手10g,丹参15g,白术10g,茯苓12g。7剂。水煎服,日1剂。
服药后胸胁满减痛止,大便较前成形,口苦咽干减轻,效不更方,干姜加至10g以振奋脾阳。续服14剂,诸症若失。
按:肝硬化相当于中医学“鼓胀”范畴。“鼓胀”一病首见于《内经》,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论述不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李东垣认为此由脾胃虚弱生寒而致,朱丹溪认为由于湿热相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之故,张景岳认为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都是导致鼓胀的原因。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疏利少阳半表半里之方,方中寒热并用,肝脾同治,清胆热温脾寒,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之肝脾疾病疗效颇佳。正如伤寒大家陈慎吾将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概括为“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转机者用之最恰”,而伤寒大家刘渡舟则将其总结为“胆热脾寒”证。本病患者形体消瘦、腹胀、乏力、纳差、大便溏薄,为脾阳虚衰之证。又见口苦、心烦为胆热上扰之候,胁腹满痛、脉细弦为肝郁、木土不和之象,舌暗为病久入络,气不和则满,血不和则痛,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因患者久病体虚,热象不着,脾阳已伤,大便溏薄,故仅用4g黄芩既微清胆热,又不碍脾阳。见肝之病,已经传脾,尽快实脾,故加白术、云苓增强健脾之功,佛手疏肝理气,丹参养血活血、和络止痛。诸药合用,药证合拍,故收佳效。
张某某,男,70岁。2012年11月8日初诊。
主诉:头晕1周。患者胃癌次全切除术后2月,静脉点滴紫杉醇、口服西罗达化疗,1周后出现头晕,走路不稳,需要别人搀扶,烦躁,面赤,恶心,口苦,咽干,胁痛,腹胀,大便溏薄,舌暗红、苔少,六脉细弦。辅助检查:肝功能:AST150U/L,ALT160U/L,GGT720U/L。西医诊断:胃癌术后化疗性肝损伤;中医诊断:头晕(辨证为肝郁脾虚,阴液不足)。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醋柴胡12g,黄芩6g,天花粉30g,生牡蛎30g,桂枝6g,干姜6g,丹参15g,焦三仙(各)30g,生黄芪15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服药1周后复诊:诸症皆减,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周,诸症大减[方剂汇www.fane8.com],仅偶有恶心,复查肝功能,上述指标皆恢复正常。
按:本病患者古稀之年,又加胃癌切除手术损伤,气血本已受损,化疗药物乃攻伐之品,已虚之体不任攻伐,气血虚弱则出现头晕,脾寒则大便溏薄,加之病后心情不畅,肝胆火郁则口苦、咽干、胁痛、烦躁,肝气犯胃则恶心。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疏利肝胆,健脾和胃。方中柴胡劫肝阴,故用醋炙,则既疏利肝胆,又无劫伐肝阴之虞。舌苔少为阴液不足之象,故加大天花粉之用量,既生津润燥,又消肿排毒。加生黄芪健脾益气,既可扶正,又能祛邪,焦三仙开胃消食,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之阴,减轻化疗副作用。服药后气血健旺则头晕自止,脾阳复原则大便成形,肝木条达则烦躁自平。
穆某某,男,35岁。2012年12月13日初诊。
主诉:腹痛腹泻1月余。患者于10年前因酒精中毒致肝损伤,住院治疗半年后缓解,唯转肽酶一直居高不下,在300~350U/L之间波动,服用肝泰乐等保肝药物均未见好转。近1月来因工作繁忙、长期劳累、心情抑郁后病情加重,出现腹痛腹泻,泻后痛减,每日6~7次,伴全身疲乏,咽干,口苦,烦躁,胁痛,胃脘胀满,纳可,眠差多梦,舌暗、苔厚腻,脉左弦右濡。西医诊断:酒精性肝损伤;中医诊断:腹泻(辨证为肝脾不调)。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柴胡15g,黄芩6g,桂枝8g,干姜8g,天花粉15g,生牡蛎30g,陈皮9g,白芍15g,苍术10g,防风8g,藿香8g,苏叶8g,佩兰8g。14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后口苦咽干减,腹痛腹泻止,胁痛减,眠差多梦,舌暗、苔略厚,脉左细弦,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柴胡15g,黄芩6g,桂枝8g,干姜8g,天花粉10g,生牡蛎30g,半夏6g,陈皮9g,云苓15g,炙甘草6g,枳实9g,竹茹9g,菖蒲9g,远志9g,丹参15g,茵陈15g,炒枣仁15g。继服14剂,口苦咽干止,睡眠好转,胃脘胀满大减,胁痛止,复查肝功能,转肽酶降至93U/L。患者因工作繁忙且症状消失,未继续服药治疗。
按:该患者素体脾虚,又多应酬,饮酒无度,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中焦,土壅木郁,病由脾及肝,忧思恼怒,肝失条达,湿阻气机,气血失和,升降失常。肝胆郁热则口苦、咽干、烦躁、胁痛,左脉弦,土虚木乘则腹痛腹泻,脾胃虚弱则胃脘胀满,脾虚夹湿则舌苔厚腻,右脉濡。王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疏利肝胆、恢复脾阳,痛泻要方理气醒脾、升清止泻,藿香、佩兰、苏叶化湿和中。复诊中患者失眠多梦,此为胆热扰心之证,合十味温胆汤清胆宁心而奏效。
王师在临床中常常教导我们:“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肝郁胆热、脾虚有寒之证,方中有甘草干姜汤健脾阳,以方测证,必有大便溏薄之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乃为小柴胡汤之类方,因此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理论亦适用于此方。”
此3则病案虽然病因不同,案一为病毒性肝损伤,案二为化学性肝损伤,案三为酒精性肝损伤,但其病机皆为肝郁胆热,脾阳不足,故都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而效。由此可见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理论,实则为抓主症,辨病机,王师所说亦为此意。柴胡桂枝干姜汤中的“症”是:口渴,心烦,大便不成形。尽管其在临床上治疗千变万化,但是只要抓住主症,则万变不离其宗,可用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李利荣.王春生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验案3则.江苏中医药,2014,46(8):55)
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求诊,很多医生首先想到的是食管癌,但胃镜诊断为食管中断痉挛,浅表性胃炎。按照中医分证施治很难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但如果根据六经辨证,不难想到少阳阴证即厥阴阳微结,既然是厥阴阳微结,便可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正如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指出:“若津液伤的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现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
少阳枢机左侧为厥阴,右侧为太阴,气化至少阳,阳极而阴,升极而降,枢机之意尽显。柴胡桂枝干姜汤重点是和解少阳的作用。临证时充分发挥柴胡桂枝干姜汤调理少阳枢机的作用,将厥阴病引出少阳,阴病出阳则向愈;或将太阴病拉回少阳,机转回阳则病愈。
患者以便秘为主诉来就诊,按中医内科学辨证分型,便秘可以分为实秘和虚秘。实秘中的肠胃积热型便秘用麻子仁丸;气机郁滞型便秘用六磨汤;阴寒积滞型便秘用大黄附子汤;虚秘中的气虚型便秘用黄芪汤;血虚型便秘用润肠丸;阴虚型便秘用增液汤;阳虚型便秘用济川煎,很难想到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便秘。
关于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理解,争议颇多。刘渡舟教授把该方的病机概括为“胆热脾寒”,主证是“口苦、便溏”。冯世纶教授继承胡希恕先生研究成果,综合《伤寒论》第147条和148条来认识柴胡桂枝干姜汤,认为本方主治上热下寒、半表半里之阴证,为六经之厥阴病。
《丹溪心法·六郁》[3]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本案病起情绪焦虑紧张,肝胆失疏,扰及心神,故心情烦躁、夜寐欠安;《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曰:“邪在胆,逆在胃”,木郁土蕴,胆热胃浊上熏,故口苦口臭;郁病日久,肝郁抑脾,脾运失职,水湿不化,故大便溏薄、脘闷不舒;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振,化源匮乏,故倦怠自生;舌淡红、苔黄腻、脉弦亦为肝郁胆热、脾弱湿阻之征象。
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减。柴胡、黄芩清泻胆热;桂枝、干姜温脾化气;牡蛎散少阳郁结,兼以收敛止汗;天花粉清热生津;甘草益气和中。全方清胆温脾,兼化气、通利三焦,配伍精当,结构严谨,实为良方,对胆热脾寒兼有水湿内停的盗汗患者最为适用。
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此汤主之。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炙)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黄芩(三两)干姜牡蛎(熬)甘草(炙,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一时不能
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栝蒌根牡蛎所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腹下之胸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寒热心烦者金匮名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黄芩(各三两)栝蒌根(四两)干姜(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此方全是小柴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王叔和本在太阳篇中.今移置此.汗下之后.胸胁满微结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渴
段某,32岁,石家庄村人。绝育手术时,胆怯恐惧,如刃在颈。肢体颤抖不已,术后一年余,时仍颤抖。若耳闻巨响。目睹异物则抖动尤甚,强行按压可得暂止。素日心烦易怒。胸胁苦满,喜太息。生气则四末厥冷。纳便尚可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成注引内经曰。
柴胡(半斤味苦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三两味辛热)栝蒌根(四两味苦寒)黄芩(三两味苦寒)牡蛎(三两熬味咸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毛某,男,34岁。2016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纳差7年余。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曾服用中西药物,效差(具体方药不详)。刻诊:纳差,心下痞,腹痛间作,喜按,稍烦躁,口干苦,嘈杂,口臭,体型偏
李某某,男,30岁。2017年7月4日初诊。主诉:腹泻间作4月余。患者4个月前饮食不洁引起急性胃肠炎,服用药物治疗后好转,但腹泻间作,无黏液脓血便。6月22日查肠镜示:慢性结肠炎。刻下:大
袁某,男,45岁。2019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唇部干涩、瘙痒5年。患者5年来唇部干涩、瘙痒反复发作,春日以痒为主,入冬则干裂、脱皮。有饮酒史,平素喜食肥甘之品。叠进清胃散、泻黄散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