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莪术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 |
---|---|
功用 | 益气健脾,清热活血。主治气虚血瘀,湿热郁滞,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 |
运用 | 反酸、烧心者,加用乌贼骨、贝母等制酸和胃,也可选用左金丸疏肝泻热以制酸;胃痛甚者可酌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若固定刺痛,夜间痛甚,血瘀证明显者,也可用丹参、九香虫、延胡索等理气活血止痛;胃胀满较甚者,可加用佛手、枳壳以理气消胀;胃纳欠佳,食后胀甚者,可加用炙鸡内金、炒谷麦芽以健运脾胃;神疲乏力气虚症状明显者,可加用黄芪、把太子参改为党参等益气健脾;口干咽燥,舌红无苔等胃阴不足之证较明显者,可加用玉竹、石斛、百合等养阴生津;胃中虚寒者,去黄芩,酌加干姜温胃散寒;舌苔厚腻,口干苦,湿邪较重者去白术,加厚朴、苍术温化湿邪;口有异味者,可加佩兰、石菖蒲芳香化湿;大便干结,加莱菔子、决明子通便;便溏加薏仁、山药、葛根、炒楂曲运脾止泻;肝胃不和,痛连两胁者加柴胡、白芍、合欢花等疏肝理气。 |
方解 | 太子参配炒白术:益气健脾,顾护后天之本,此是治病之本,为君药。黄芩配仙鹤草:黄芩善清胃热,仙鹤草清热化湿、活血,健胃补虚[方剂汇www.fane8.com],两药配伍,清热泻胃之力有增,但不似芩连有苦寒败胃之弊,且仙鹤草尚于清泻之中寓固本之意;两药亦可有效抑杀幽门螺杆菌。 用莪术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与参、术相合,则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既能很好地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痞满、疼痛症状,也能改善胃黏膜供血;而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相配可共奏防癌,抗癌之功。 白花蛇舌草配半枝莲:清热解毒化湿,防癌抗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是癌前病变,需在其癌变之前及时干预,以期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
提示 | 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气当遵叶桂“忌刚用柔”之旨。当选用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切不可大肆开破,辛香温燥,戕伐胃阴。二是脾贵在运而不在补。不可一味壅补脾胃,以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为先。三是化湿切勿温燥助热,清热需防苦寒败胃。有时尚需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用温佐凉,用凉佐温,且要中病即止,不可久用。四是药味宜少不宜多,药量宜轻不宜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有恶变倾向。在治疗本病时需注意:不可急于求成,坚持治疗3~6个月;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以防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出现高度异型增生、癌变时及时内镜及手术治疗。 |
出处 | 《中国中医药报》单兆伟 方 |
本案处方以一贯煎加减,其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枸杞子养胃阴,滋肾水,使机体阴液生化有源,以期从根本上保护胃之和降功能;佛手、绿萼梅疏肝和胃,调节升降,消痞除胀,针对胃失和降之气滞腹胀;生甘草、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辅助养阴之品;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针对气滞疼痛主症;谷芽、麦芽消食和中,助脾胃运化,解纳呆之症。纵观全方,阴柔轻灵而又显苍劲之力,颇具四两拨千斤之妙,虽效古方而来,却有临证巧变之玄机。
患者上腹部疼痛1年余,表现为空腹及饭后均疼痛,四诊合参,考虑脾胃素虚,夹杂气滞湿阻,虚中夹实。脾胃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患者嗳气、口中异味、苔薄黄腻,考虑湿浊阻滞气机,兼有化热倾向。而湿浊之产生,多因脾主升清运化功能减弱,故患者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患者情绪不畅,脉象弦,提示肝气不疏,最易克土,加重脾胃气机失调。
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为胃痛。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也可因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口、鼻、咽、幽门部位的感染病灶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原因而导致。临床表现为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胃口差、消化不良、胃酸过多、饱胀感、嗳气等。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本案为青年男性,平素喜食生冷,脾胃受损,脾失升清,胃气不降,湿困中焦,阻滞气机,故胃脘胀满、嗳气。脾胃运化腐熟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留走肠间,肠腑传导失职,故见大便溏、矢气频、齿痕舌。土虚木乘,肝气郁滞,湿郁化热,致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故见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口苦。
本方在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气和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基础上,酌加薄荷、黄芩清郁热,加半夏、代赭石降逆、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因为肝脾同治正合病机,所以收效显著。
吴某,男,50岁。2018年1月30日初诊。患者自诉患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余,电子胃镜示:胃窦四壁散在条状黏膜充血,小弯侧可见一斑片状充血糜烂。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息肉。病理切片示:(胃窦)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中度肠化,淋巴滤泡形成。刻诊:嗳气、腹胀、泛酸,胃纳欠佳,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腻,脉濡。辨证属湿滞脾胃证。予以楂曲平胃散加减。处方:焦山楂20g,神曲10g,姜半夏10g,厚朴花10g,茯
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窦炎等。)为西医学病名,中医学无有相对应之疾病名称。且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不少患者竟毫无症状可见。中医治病,不如西医须经理化检验,中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老年人由于胃粘膜萎缩,胃酸分泌过少,称为萎缩性胃炎。这种特有症状,由于精神紧张,加上牙齿不好,咀嚼不充分,易患慢性胃炎,为老年常见多发病。中医属“胃脘痛”范畴,认为由情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鼻粘膜及鼻甲骨萎缩的慢性炎症,重者可使鼻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病因不明,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遗传,营养不良,高温环境和化学气体的刺激,特异性感染和鼻腔手术破坏组织过多等因素有关。
是鼻腔粘膜、骨膜甚至骨质发生萎缩的一种疾病,发展缓慢。鼻内常有脓痂形成;合并有恶臭者,俗称“臭鼻症”。平时自觉鼻内干燥灼热、鼻塞感是因脓痂堵塞或神经感觉迟钝引起,鼻易出血,嗅觉减退,头昏头痛。病因与维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许多不同病因所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也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在中年以上所占比例更高。本病预后良好,约80%的浅表性胃炎坚持治疗可使胃粘膜恢复正常,但如未及时而正确地获得诊断并坚持
急性胃炎是一种由许多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急性胃炎主要有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尤以前者多见。急性单纯性胃炎可由以下病因引起:(1)物理因素,如饮食过冷、过热、粗糙,进食过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病变,其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粘膜的特异再生能力以致粘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年龄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相当高,有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了胃病,其中多数是慢性胃炎。病因非常复杂,有很多因素可以引起,一般都在发病后才出现临床症状。由于病理损害情况不同,可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
宣肺,止咳,平喘。用于发热或不发热,咳嗽有痰,气促。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急性咽炎、肺胃实热证所致的咽痛、咽干、咽部灼热。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用于菌痢,肠炎,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
清肝泻火,滋阴柔肝,活血利水。主治高血压、头痛、眩晕等病。
温阳健脾,化湿消肿。主治阳虚水肿。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更甚,胸腹胀满,体倦食少,手足不温,口不渴,大便溏,小便清,舌苔厚腻而润,脉沉迟。
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用于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神经衰弱。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用于瘀血阻滞,脉管不通引起的脉管炎、硬皮病、动脉硬化性下肢血管闭塞症,对冠心病、脑血栓后遗症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膈气,宿食不消,痰毒气虚,饮食无味,壮热憎寒,霍乱吐逆,及脾泄气痢,阴阳二毒,食毒,伤寒。
男,60岁。诉胃脘不适5年余,近年来胃脘及两肋隐隐胀疼加重,易嗳气,纳食减少,进食稍多则胃脘胀满更甚。心悸,头晕,形体逐步消瘦,神疲体倦,四肢酸软无力。畏寒怕冷,有时口干。夜寐不安,大便稀
窦某,女,34岁。2014年12月8日初诊。胃痛十余年,加重月余。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刻诊:胃脘拘急疼痛,喜温按,时恶心,口干微苦,纳呆,寐安,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弦略
患者,女,35岁,以胃脘部疼痛,胀满反复发作3年余为主诉就诊,每于生气后加重,伴嗳气、恶心、口干口苦、呕吐苦水、时感烧心,纳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滑。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窦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