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甘草(炙)二两(6g)。 |
---|---|
用法 | 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
功用 |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
运用 |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
方解 | 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邪,风性开泄,卫气因之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令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等;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风寒在表,应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
方歌 | 1、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
提示 | 1、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
出处 | 《伤寒论》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半。甘草一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惟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加知母半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不用加减。 |
功用 |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
提示 | 无汗休服。 |
出处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芍药,各二钱半。甘草(炙.三钱)。 |
---|---|
用法 |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
功用 | 伤寒中风病头痛发热汉出恶风者。 |
出处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伤科补要》卷四: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 枳壳 陈皮 红花 香附 生地黄 归尾 延胡索 防风 赤芍 独活各等分 |
---|---|
用法 | 童便、陈酒煎服。 |
功用 | 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治手臂筋骨损伤。 |
出处 | 《伤科补要》卷四 |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鲍氏方》: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1两,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 |
---|---|
制备 | 上为散。 |
用法 | 每服5钱,煎8分,食前服。盖被取微汗。盛夏时及淋家、酒家、衄家,于桂枝汤加黄芩,名阳旦汤;或夏日只用本方增芍药,名建中汤。 |
功用 | 伤风头痛,鼻鸣干呕,发热自汗恶风,或寒热汗出则少解,如疟状,脉浮洪虚大。感冒过汗。 |
出处 |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鲍氏方》 |
《保命集》卷中: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半两,白术半两,芍药半两,甘草2钱(炙)。 |
---|---|
制备 | 上锉。 |
用法 | 每服半两,水1盏,煎至7分,去滓取清,宜温服之。 |
功用 | 大肠经动,下痢为鹜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内寒泄泻。 |
出处 | 《保命集》卷中 |
《千金》卷五: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半两,甘草2两半,紫菀18铢,麦冬1两18铢。 |
---|---|
用法 |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半升,以绵着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4-5次与之。 |
功用 | 婴儿猝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 |
提示 | 宜节乳哺。 |
出处 | 《千金》卷五 |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桂枝汤 | |
组成 | 桂心3两,甘草(炙)3两,大枣12枚(一方用生姜5两)。 |
---|---|
制备 | 上切。 |
用法 | 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次服。 |
功用 | 中风汗出,干呕。 |
提示 | 忌生葱、海藻、菘菜。 |
出处 |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
《圣惠》卷九: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麻黄2两(去根节)。 |
---|---|
制备 | 上为散。 |
用法 |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2茎,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如人行5里,以稀葱粥投之,衣盖取汗;如未汗,一依前法再服。 |
功用 | 伤寒1日,太阳受病,头痛项强,壮热恶寒。 |
出处 | 《圣惠》卷九 |
《回春》卷二: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芍药、防风、羌活、川芎、白术、甘草。 |
---|---|
制备 | 上锉。 |
用法 |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
功用 | 实表散邪。主冬月正伤寒,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头痛,发热恶风,脊强,自汗,脉浮缓。 |
提示 | 无汗者不可服。 |
出处 | 《回春》卷二 |
《摄生众妙方》卷四:桂枝汤 | |
组成 | 官桂、麻黄(去节,用枝)各等分。 |
---|---|
用法 | 水1钟半,加生姜3片、葱1根,煎至8分,温服。取汗。 |
功用 | 伤寒感冒。 |
出处 | 《摄生众妙方》卷四 |
《普济方》卷一○六:桂枝汤 | |
组成 | 大续命汤去白术加桂。 |
---|---|
功用 | 中风,急强大呼不自知觉,身体强直。 |
出处 | 《普济方》卷一○六 |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桂枝汤 | |
组成 | 桂(去粗皮)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前胡(去芦头)1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人参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方剂汇www.fane8.com],芎藭1两,石膏1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功用 | 产后伤寒,头目昏痛,体热烦闷。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
《儒门事亲》卷十二: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1两,茯苓半两,芍药1两,甘草7钱。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大枣同煎,温服。 |
功用 | 发汗。主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而未深,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不化,身表微热,两手脉息俱浮。 |
出处 | 《儒门事亲》卷十二 |
《活人方》卷三:桂枝汤 | |
组成 | 防风3钱,羌活2钱,茯苓1钱5分,陈皮1钱5分,苏叶1钱,桂枝5分,甘草2分,生姜3片。 |
---|---|
用法 | 水煎,午前后服。 |
功用 | 三阴自利。 |
出处 | 《活人方》卷三 |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桂枝汤 | |
组成 | 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芍药半两,干姜(炮)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黄)4-7枚,麻黄(去根节)1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并2服。以衣被盖,令汗透。 |
功用 | 初得伤寒时气。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桂枝汤 | |
组成 | 桂(去粗皮)2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术1两,甘草(炙,锉)3分,陈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功用 | 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
《症因脉治》卷一: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白芍药、麻黄、甘草。 |
---|---|
功用 | 西北方冬令伤寒,太阳经风伤卫,有汗,恶风,脉浮缓。 |
出处 | 《症因脉治》卷一 |
《医学传灯》卷上: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3钱,白芍(生用)3钱,甘草2钱,大枣3枚,浮麦1撮。 |
---|---|
用法 | 气虚脉细,加黄耆。 |
功用 | 伤风,脉来洪大无力,身热汗出者。 |
出处 | 《医学传灯》卷上 |
《幼科直言》卷四: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当归、白芍(炒)、白术(炒)、白茯苓、柴胡、熟半夏、陈皮、甘草。 |
---|---|
用法 | 生姜2片,红枣2枚为引。 |
功用 | 疟来数次后,热少寒多者。 |
出处 | 《幼科直言》卷四 |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
---|---|
用法 | 生姜1片,红枣2枚为引。 |
功用 | 厥阴伤寒,腹痛作泻,或成结胸者。 |
出处 | 《幼科直言》卷五 |
《医方类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桂枝汤 | |
组成 | 桂心3两,芍药3两,生姜(切)3两,大枣12枚(破之)。 |
---|---|
制备 | 上切。 |
用法 | 以水7升,煮取枣烂,去枣,纳药,又煮令微沸,可3升,分为3次服。取汗;无汗更进1服,得汗即止。 |
功用 | 阴伤寒。 |
出处 | 《医方类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 |
《伤风约言》: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2大园匕,芍药2大园匕,生姜7分。 |
---|---|
用法 | 以水3合,煎取1合,去滓顿服。中病即止。 |
功用 | 外感风寒,脉浮数者。 |
出处 | 《伤风约言》 |
《治痢提要新书》:桂枝汤 | |
组成 | 酒芍4钱,桂枝2钱,炙草2钱。 |
---|---|
用法 | 加生姜水煎,去滓,入饴糖3-5钱,微火解服。 |
功用 | 发热,恶寒,自汗,腹痛下痢。 |
出处 | 《治痢提要新书》 |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桂枝汤 | |
组成 | 桂(去粗皮)3分,芎藭半两,半夏(汤洗7遍,生姜等分同捣,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菖蒲半两,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白芷1分。 |
---|---|
制备 | 上锉,如麻豆大。 |
用法 |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盖覆取汗。 |
功用 | 中风伤寒初得,其外证头项疼,腰背强,壮热语涩,恍惚,涕唾稠粘,遍身拘急。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
《千金》卷八: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3两,芎藭3两,独活3两,牛膝3两,薯蓣3两,甘草3两,附子2两,防风4两,茯苓4两,天雄4两,茵芋4两,杜仲4两,白术4两,蒴藋根4两,干姜5两,大枣40枚,踯躅1升,猪椒叶1升,根皮1升。 |
---|---|
用法 | 上(口父)咀。以酒4斗,渍7日。每服4合,1日2次,加至五6合。 |
功用 | 肝虚寒,卒然瘖哑不声,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缓弱,遗失便利,宿风所损。 |
出处 | 《千金》卷八 |
《圣济总录》卷七:桂枝汤 | |
组成 | 桂(去粗皮)1两,干姜(炮)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芎藭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紫石英1两,甘草(炙)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3两,杏仁25枚(去皮尖双仁,炒),石膏2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7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服3次,夜服1次。 |
功用 | 中贼风,急强大呼,不自知觉,身体强直。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七 |
《圣惠》卷九: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1两,赤芍药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麻黄1两(去根节),芎藭1两,柴胡1两(去苗),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
---|---|
制备 | 上为粗散。 |
用法 | 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如人行10里未汗,再服。 |
功用 | 伤寒7日不解,头痛,小便清者。 |
出处 | 《圣惠》卷九 |
《幼科直言》卷五:桂枝汤 | |
组成 | 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
---|---|
用法 | 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 |
功用 | 寒气入胃,吐虫,面青,手足作冷者。 |
出处 | 《幼科直言》卷五 |
本案属太阳中风表虚外感。从患者反复感冒,病程日久,表现自汗、湿衣、恶风、恶寒、喷嚏、清涕,舌淡苔薄,脉浮缓弱。受风遇冷,且增肢体酸楚,头项强痛,说明患者平素营卫虚弱,不御风寒,符合《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患者胸闷胸痛重,以薤白重用通阳,丹参重用活血,桂枝、甘草、黄芪益气补阳,故能取效甚快。
患者脉细、舌红、口渴辨为阴伤津少之像;肩背作痛,肌肉萎缩,筋脉拘急不能伸开,则为太阳经脉感受风邪,日久不解,风阳化热伤及阴血所致。故以桂枝汤为风伤卫主治,加瓜蒌根以清气分之热而大润其太阳经既耗之液,则经气流通,风邪自解,湿气自行,筋不燥而痉愈矣。
论中有“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的记载,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其宗旨是汗后阳虚。本例营卫不和,脏无他病,虽未经发汗而汗出不止,故取桂枝加附子汤获效。继之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一则调和营卫,一则温阳益气固表,两方合用各建其功,是阳虚表不固的有效调理剂,临床每多获效。
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文系指伤寒多日,表证未尽,邪人少阳而见表里同病,方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而成。现在临床上常用以治疗颈椎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疏风,只要病机贴切,灵活加减运用,效如桴鼓。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方剂,它有五味药组成,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祛风散寒,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可助卫阳;酸味的芍药,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可以养营阴,来针对营阴外泄的自汗出。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寒,洒洒恶风,翕翕发热,鼻塞干呕。甘草(一两)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
脉细神倦。气弱也。气弱则不能统摄。精浊不已。先宜调益心脾。桑螵蛸湘莲龙骨远志柏子仁茯神龟版人参调益心脾。用王荆公法。人参益智茯神炙草麝香茯苓龙骨远志广木香辰砂
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
(桂枝汤见呕吐哕下利)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乌头(五枚)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五合,不知,即服三合,又
〔组成〕桂枝三两(10克)芍药三两(10克)甘草炙二两(6克)生姜三两(10克)大枣十二枚(五枚)〔煎服法〕原方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
桂枝汤(《伤寒论》)治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水煎,适寒温,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取微似汗。桂枝加葛根汤(同上,大阳病
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汤主之。又发汗多,亡阳谵语,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风伤卫,解肌。仲景)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发热头痛,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关前为阳,卫亦阳,阳以候卫;关后为阴,营亦阴,阴以候营)(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营气弱也)(伤于风者,头先受
清湿热,利尿。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热痛。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现用于心脏病,神经衰弱,贫血
滋阴救火。主治阴分焦燥,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症。
心狂。
健脾益胃,消积杀虫。主治小儿疳病,日渐羸瘦,腹大发竖,不能步行,面黄口臭,二便不调,肌体发热。
活血祛腐,生肌敛疮。主治痈疽疮疖,诸种溃疡,疮口腐肉已脱,脓水将尽之证。
益气补血,扶阳祛寒。治少阴三疟,久而不愈,气血两虚,形寒嗜卧,发时不渴,舌淡,脉微。
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止痛。用于小儿各种停食积滞,脘腹胀痛,面色萎黄,身体瘦弱。
牛某,男,32岁,农民,1989年1月4日诊。自诉外伤后遗留嘴角抽动2个月。2个月前不甚从房上跌下,当即昏迷,多处挫伤,经急诊入院救治痊愈,然遗留嘴角抽动症,经多方治疗乏效,求治于笔者。刻
孙XX,女 ,75岁,主诉:咳嗽、咯痰、心累、气紧1周。现病史:1周前(2015年10月23日)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咯白色粘痰,不易咯出,伴心累、气紧,稍感头昏,无咯血及痰中带血
李某,男,60岁。以“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为主诉:2个月前“中风”西医诊断“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左上肢体痉挛呈挎篮状,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已行康复训练1个月,缓解不明显。形体较为肥胖,口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