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柴胡四两(12克),龙骨、黄芩(切)、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牡蛎(熬)、茯苓各一两半(4.5克),半夏(洗)二合半(6克),大黄二两(6克),大枣(擘)六枚 |
---|---|
用法 |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 |
功用 | 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镇惊安神。主治伤寒下后,邪陷正伤,症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现常用于治疗精神、神经、泌尿、心血管、消化等多科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癫痫、心悸、高血压、胆心综合征、胃病、尿道综合征等病症。 |
运用 | 如肝火亢盛,加夏祜草、龙胆草;瘀血,加桃仁、五灵脂;痰盛[方剂汇www.fane8.com],加菖蒲、远志、竹茹;心神不安,加酸枣仁、夜交藤;癫痫,加贝齿、丹参、珍珠母。 |
方解 | 本方由小柴胡汤原量减半,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桂枝、茯苓组成。主治伤寒邪陷少阳,枢机不利,表里俱病,虚实夹杂之证。临床以胸满、烦躁、谵语、身重为辨证要点。由于病邪仍在少阳,故取小柴胡汤之意,内解外清,扶正祛邪。柴胡配黄芩伍,和解少阳;半夏合生姜,和胃降逆;人参同大枣,益气扶正;更加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 |
方歌 | (1) 参苓龙牡桂丹铅,芩夏柴黄姜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2) 柴加龙牡汤二黄,去甘小柴半量襄,龙牡铅桂茯两半,和解泻热安神良。 |
提示 | 该方中铅丹有毒,用量宜小,一舣不超过5克,不宜久服,亦可用生铁落代替。近年用此方者,多以磁石、生铁落、代赭石或朱砂代之。 |
出处 | 《伤寒论》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阴阳失和,虚劳伤精,临证只要病机契合皆可随症加减用之,不必拘泥于古人用法。本方尤其在调节神经系统、精神状态方面有显著的疗效。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唯有熟读经典,夯实基础,辨证用药才能左右逢源,效如桴鼓。
肝主筋,膝为筋之府,筋不束骨,筋骨失养,从而加速了膝关节的退化导致膝关节出现酸痛、乏力症状。施教授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认为肝主筋失常是导致膝骨关节炎的重要因素[5]。肝主筋失常,软骨失养导致过早磨损、退行性变。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或疏肝,或缓肝,或清肝,其效果较单纯的滋补肾阳更优。
刘师认为治疗本病虽以发热为主,但详问病史,患者有情志不遂的病因,加之心情郁闷,本病的发生不能局限于发热的表象,而应抓住肝气不调的病机,根据病机用药。少阳受邪,枢机不利,郁而发热,必须和解少阳,拨转枢机。因而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近期胡镜清研究员门诊治疗失眠一案,颇有启发,引发了我们对柴胡疏肝散和十味温胆汤应用的思考。
治疗本案患者,首先辨病:萎缩性胃炎(胃痞),为疾病中期寒热错杂阶段,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胃阴;其次辨证:有胁肋部胀满、心烦、脉弦等,辨为肝胃不和之证,加用柴胡疏肝散;第三审因:既往有饮食不节的诱因,嘱其改善生活作息、饮食规律,去除病因;最后辨症:兼有纳差、失眠、心烦之症,予以焦三仙健脾消食,合欢花、远志安神定志。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病人“一天昏昏沉沉没有精神”属于一身尽重,“说话语无伦次,急躁易怒,”属于胸满烦惊,失眠属于不可转侧着,怕冷,舌淡苔白腻说明有寒湿之气,合用四逆汤。后来又说有“口渴,爱出汗,小便不利”情况加天花粉有止渴,除烦热,通利小便作用。脱发和湿气太重有关,只要内在症状消除了,脱发自然就治愈了。
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少阳经病诚为宝,往来寒热日晡时,呕而胁痛用之好。本经合病在阳明,口渴而烦干呕频,目痛鼻干眠不得,葛根知(母)(白)芍炒黄芩。心中痞满热犹盛,枳(实)桔(梗)加之有功效
【原文】苦平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肝、胆、心包、三焦、相火。时珍曰,行少阳,黄芩为佐,行厥阴,黄连为佐。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昂按:人第知柴胡能发表,而不知柴
辛某,男,30岁,豆罗人。每日午后,寒止热即至,热去寒复生(体温39℃)。热时心烦汗出,解衣揭被,寒时战栗鼓噤,厚被犹冷。俟天明汗出,其热始退。住院半月,症状依然,经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遂求中医会
治发热甚而呕吐者,宜服之。柴胡人参黄芩(各三两)甘草(炙)半夏(各二两半,汤泡七次)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二片,枣子一枚,同煎至半盏,去滓温服。咳嗽者加五味子煎服。头痛发热,肢节痛者,四味升
张某,女,45岁,河拱村人。中年丧偶,失伴孤鸿,人生旅途之不幸,养老抚幼之艰辛,招致胸脘胀闷,纳化呆滞。遇事惊悸,夜间不寐等诸多病证附身。某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轻度胃下垂(钡餐),经治不效。患者胸胁苦
朱肱吴兴人尤深于伤寒在南阳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视之曰小柴胡汤证也请并进三服至晚乃觉满又视之问所服药安在取视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咀锉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今乃为散滞在膈上所以胸满而病
(半表半里仲景)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痛,或渴、或咳、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
(少阳、阳明解表攻里仲景)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阳明证也)心下痞
张某,女,54岁。2012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周身凉痛、头部冷痛3年余。现病史: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周身发凉、疼痛。诊室内暖气及空调开放,大多数人进来时都觉着热,而此患者却戴毛帽且两颞侧
程某某,男,56岁,1981年10月8日诊。眩晕月余,诊为高血压病,服降压药眩晕益甚。现症:眩晕耳鸣,心悸寐差,汗多怕风,面色萎黄,舌淡白,脉浮缓,血压180/96毫米汞柱。
刘某,男,22岁,战士,1985年5月17日初诊。患心慌、气短半年余,查心电图示:预激症候群伴短暂性室上速。西药治疗月余疗效欠佳。刻诊:心悸易惊,四肢末端冷而不温,胸闷气短,动则汗出,头昏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