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生葳蕤6~9克、生葱白2~3枚、桔梗3~4.5克、东白薇1.5~3克、淡豆豉9~12克、苏薄荷3~4.5克、炙甘草1.5克、大枣2枚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功能主治 | 滋阴解表。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表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
临床运用 | 本方专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而设,以身热微恶风寒,咽干口燥,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老年人或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于阴虚外感者。 |
方解 | 本方证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所致。外感风热犯肺,卫表不畅,故见头痛身 热,微恶风寒,咳嗽,无汗或有汗不多等;阴虚生内热,感受外邪,更易化热伤津,故见 口渴咽干,心烦,舌红,脉数等表现。大凡滋阴之品,在表证未解之时,一般不宜早用,以免留邪。但今阴液已亏,则汗源不足[方剂汇www.fane8.com],若单纯发汗,不仅难从汗解,反有劫阴耗液之弊,故治宜辛凉解表,滋阴清热。方中葳蕤(即玉竹)甘平柔润,滋阴润燥,既可润肺养胃,又能清热生津,且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者颇宜,为君药。薄荷辛凉人肺,“为 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用之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与君药合用,一治阴虚之本,一治风热之标,以滋阴解表;葱白、淡豆豉疏散外邪,共为臣药。白薇益阴清热而不伤阴,对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滋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
方歌 |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蕈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
出处 | 《重订通俗伤寒论》 |
清热导滞,化痢止泻,通气止血。主头痛身热,口渴烦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胃胀呕吐,红白痢疾,脓血夹杂,脐腹绞痛,饮食积滞。
活血通络。治妇人产后,败血流注经络,结成肿块疼痛者。
滋补肝肾之阴,以清余邪。主花翳白陷、凝脂翳转变而来,白睛淡赤,干涩不适,视物不真、青睛出现凹陷者。
治心肾不交,上盛下虚,心神恍饱,睡多惊悸,小便频数,遗泄白浊。
滋养胃阴。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或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者。
止咳化痰。治咳嗽气喘,呕吐痰涎,胸部作痛。
温经止血。治妇人月经过多,漏下不止,久而血虚者。
润肺定喘,止嗽化痰。用于阴虚久嗽,喘息不宁,痰壅气闷,夜卧不安。
消炎、止痒、杀菌。用于虫咬皮炎,毛囊炎。
清热解毒,渗湿利尿。用于肾盂肾炎和急慢性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