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象皮18克 穿山甲18克 山栀子80个 儿茶(另研极细末)6克 人头发36克 血竭(另研极细末)3克 硇砂(另研极细末)9克 黄丹(飞)香油 桑枝 槐枝 桃枝 柳枝 杏枝各45厘米 |
---|---|
用法用量 | 用香油2千克,将桑、槐、桃、柳、杏五枝燥枯,捞出;次入象皮、穿山甲、人头发,炸化;再入山栀子燥枯,用绢将药滓滤去,将香油复入锅内煎滚,离火少顷。每500克香油入黄丹180克,搅匀,用慢火熬至滴水成珠,将锅取起,再入血竭、儿茶、硇砂等末搅融,用凉水一盆,将膏药倾入水内,用手扯药千余遍,换水数次,拔去火气,瓷罐收贮,用时不宜见火,须以银杓盛之,重汤炖化,薄纸摊贴。 |
功能主治 | 化腐生肌。一切痈疽,发背,恶疮。 |
出处 |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
《疡科捷径》卷上:巴膏 | |
配方材料 | 硇砂6两,穿甲26两,儿茶3两,桃枝21两,柳枝21两,山栀子5斤,血余12两,乳香10两,槐枝21两,杏枝21两,血竭3两,桑枝21两。 |
---|---|
做法步骤 | 麻油40斤,每斤用纬丹4两煎成。 |
用法用量 | 贴患处。 |
功能主治 | 瘰疬未溃者。 |
出处 | 《疡科捷径》卷上 |
《金鉴》卷六十二:巴膏 | |
配方材料 | 象皮6钱,穿山甲6钱,山栀子80个[方剂汇www.fane8.com],儿茶(另研极细末)2钱,人头发1两2钱,血竭(另研极细末)1钱,硇砂(另研极细末)3钱,黄丹(飞),香油4斤,桑枝50寸,槐枝50寸,桃枝50寸,柳枝50寸,杏枝50寸。 |
---|---|
做法步骤 | 上将桑、槐、桃、柳、杏5枝入香油中煠枯,捞出;次入象皮、穿山甲、人头发煠化;再入山栀子煠枯,用绢将药滓滤去,将油复入锅内煎滚,离火少倾。每油1斤,入黄丹6两,搅匀,用慢火熬至滴水中成珠,将锅取起;再入血竭、儿茶、硇砂等末搅融,用凉水1盆,将膏药倾入水内,用手扯药千余遍,换水数次,拔去火气,瓷罐收贮。 |
用法用量 | 回生至宝膏(《千金珍秘方选》)。 |
功能主治 | 化腐生肌。主一切痈疽发背,恶疮。 |
提示 | 用时不宜见火。 |
出处 | 《金鉴》卷六十二 |
《类证治裁》卷八:巴膏 | |
配方材料 | 巴豆肉12两,蓖麻子12两(去壳)。 |
---|---|
做法步骤 | |
用法用量 | 摊贴。 |
功能主治 | 疔疮肿毒,疮口已破者。 |
出处 | 《类证治裁》卷八 |
交通心肾。主治心肾不交,心悸怔忡,失眠,口舌生疮,脉细数。
祛风化痰。解热镇惊。用于痰热内闭,外感风寒引起的身热面赤,咳嗽痰盛,气促作喘,急热惊风。
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养脾健胃,开郁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水土不服引起的消化不良,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泻,食欲不振,面黄肌瘦。
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
清热解毒。用于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热疖疮疡。
健健脾和胃,消食止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脘腹痞胀,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濡弱。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镇咳祛痰。用于咳嗽痰多。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