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 |
---|---|
用法用量 | 上四味,捣筛为细末。白饮和服3克,一日三次。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
功能主治 | 疏肝和脾,解郁透热。治少阴病,阳郁于里,致患热厥;以及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细。 |
临床运用 |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以手足不温,胁肋或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属于肝脾不和者。 |
方解 |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方剂汇www.fane8.com],或泄利下重,脉弦。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芍药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药,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与芍药合用,又可调理气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与芍药同用,又缓急止痛。全方四药,配伍严谨,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调,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与肝脾不和诸证。 |
方歌 |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
提示 | 使用注意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本方。 |
出处 | 《伤寒论》 |
《奇效良方》:四逆散 | |
配方材料 | 甘草(炙)、柴胡、枳实、芍药,各三钱。 |
---|---|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
功能主治 |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
提示 |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一钱半;下利悸者加官桂一钱半;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钱半;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钱半;泄利下重用薤白二十根同煎服。 |
出处 | 《奇效良方》 |
(详见伤寒症)四逆散治热厥。四逆汤治寒厥。
柴胡 芍药(炒) 枳实(麸炒) 甘草(炙)等分为末,水调饮。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
柴胡赤芍枳实甘草(炒各等分)为末。开水调下。每服四钱。加酒少许。
甘草(炙) 枳实(麸炒) 柴胡(去芦) 芍药(炒)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
甘草(炙味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药(味酸微寒)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内经
(有加减法见少阴下编本条下)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闫某,女,36岁。先是夫囚于狱,继又长女病天,迭遭不幸。悲感过甚,心胸郁闷,肝气不舒。升降道路痞塞,乳房结核如枣;气血运
(仲景。此和解之寒剂,因名四逆,附次于此。)治伤寒少阴证,阳邪入里,四逆不温,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
柴胡十分枳实十分(炙)芍药十分甘草十分(炙)上四味,各十分,捣筛〔法〕,白饮和服方寸匕〔法〕,日三服〔法〕。四逆散,与四
敛肺止咳,清热化痰。年老之人或久年咳嗽声哑症。
化痰消瘿。治瘿瘤,痈疽,便毒,恶疮,久漏不愈者。
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瞤动,口眼喎斜。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主土疡(亦叫土疳、针眼、眼疮)后期脓成,肿核局限,顶部变软或露出黄白色脓头。
治坐卧湿地,或为雨露所袭,身重脚弱,关节疼痛,发热恶寒,或多汗恶风,或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奔豚气,从小腹起,上至心下,妨胀壅闷,胸中短气,坐卧不安。
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主治皮水,周身浮肿,四肢肿胀,四肢聂动者,舌苔白,脉浮。
风肿,无问冷热。
补气血,益心肾。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气短,腰膝酸软。
清热,利湿。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