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黄芪(生)四两(120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4.5g),地龙(去土)、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3g) |
---|---|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
功能主治 |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主中风后遗症。正气亏虚,脉络瘀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苔白,脉缓。 |
临床运用 | 本方为治气虚血瘀的代表方,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
方解 | 本方证为中风后,气虚血瘀,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由于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气虚血瘀,舌本失养,约束无力,故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气虚不固,膀胱失约[方剂汇www.fane8.com],故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苔白,脉缓为气虚之象。可见,本方是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提出的“因虚致瘀”理论。治宜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为君药,意在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使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长于活血养血,化瘀不伤血,为臣药。与黄芪同用为“当归补血汤”,能补气生血,既弥补经脉血瘀而致的血虚不足,又使活血通络而不伤正。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性善走窜,通经活络,行走全身,以行药力,共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化瘀药同用,体现了益气活血法,使气虚得补,经络得通,补气而不壅滞;二是黄芪用量独重,5倍于方中活血化瘀药的总量,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 |
方歌 |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瘀阻经脉用桃红。 |
提示 | 临证时方中生黄芪宜从30~60g开始,逐渐加量至120g。本方需久服方能显效,愈后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或痰阻血瘀者忌用本方。 |
出处 | 《医林改错》卷下 |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所致的咽干口燥、食欲减退、食后脘腹胀满、倦怠乏力等症。
养肺阴,清肝热。主肝肺蕴热。(泡疹性角结膜炎)
杖伤。
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
清肺,解表,化痰,止嗽。用于小儿风寒外束、肺经痰热所致的面赤身热、咳嗽气促、痰多黏稠、咽痛声哑。
补气健脾,开胃消食。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食少便溏,或吐或泻,脘腹胀满,四肢乏力,面色萎黄。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所致的胸闷,刺痛或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色少华等症。冠心病心绞痛见以上表现者。
肿。
益气健脾,温中止痛。用于脾胃虚弱,胃寒作痛,泛酸。
补血调经,止血。用于面色萎黄,月经不调,小腹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