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
---|---|
用法 |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
功用 |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 |
出处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 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
---|---|
制备 | 上药锉散。 |
用法 |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煎取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
功用 | 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脘腹冷痛,呕逆泄泻。 |
出处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
《口齿类要》: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茯苓2钱,白芍药2钱,附子2钱,人参2钱,白术4钱。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疮疡,脾胃虚寒,或误行攻伐,手足厥冷,饮食不入,或肠鸣腹痛,呕逆吐泻。 |
出处 | 《口齿类要》 |
《寿世保元》卷三: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白术1钱5分,干姜8分,人参2钱,白茯苓(去皮)3钱,砂仁1钱,厚朴(姜汁炒)8分,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熟附子8分,甘草(炙)8分。 |
---|---|
制备 | 上锉。 |
用法 | 加生姜,水煎服。 |
功用 | 泄泻,肚腹疼痛,四肢厥冷。 |
出处 | 《寿世保元》卷三 |
《医学传灯》卷上: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芪。 |
---|---|
用法 | 有汗,宜加五味;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
功用 | 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
出处 | 《医学传灯》卷上 |
《三因》卷二: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
---|---|
制备 | 上锉散。 |
用法 | 理中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八引《澹寮》)、附子补中汤(《准绳·类方》卷六)、参附理中汤(《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
功用 |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主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痼冷,霍乱脏毒[方剂汇www.fane8.com],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
出处 | 《三因》卷二 |
《回春》卷二: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
---|---|
制备 | 上锉。 |
用法 | 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
功用 | 中寒厥倒。 |
出处 | 《回春》卷二 |
《不知医必要》卷一: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党参(去芦,米炒)1钱5分,茯苓1钱5分,白术(净,炒)2钱,制附子2钱,干姜(炒黄)1钱,炙草1钱,大枣2枚。 |
---|---|
功用 | 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
出处 | 《不知医必要》卷一 |
《麻症集成》卷四: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洋参、焦术、附子、干姜、枳壳。 |
---|---|
功用 | 麻后寒痢而呕,腹痛。厥冷吐蛔,脉沉无力。 |
出处 | 《麻症集成》卷四 |
《镐京直指》: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西潞党3钱,熟附子1钱5分,炮姜1钱,煨肉果1钱,江西术2钱(炒),白茯苓3钱,炙甘草8分。 |
---|---|
功用 | 脾脏虚寒,下利清谷,六脉细弱,舌白无滑。 |
出处 | 《镐京直指》 |
《良朋汇集》卷二: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
---|---|
用法 | 以水2钟,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热服。 |
功用 | 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
出处 | 《良朋汇集》卷二 |
《重订通俗伤寒论》:附子理中汤 | |
组成 | 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
---|---|
功用 | 热壮脾肾,急救回阳。主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
出处 | 《重订通俗伤寒论》 |
患者脾阳不足、脾虚下陷,故而腹泻经年不愈,且见肛门坠胀;湿阻气滞,故见腹部胀满、矢气频多、时而大便不畅,法以温阳健脾、燥湿清热,升降、寒热、补消并用,兼以调气。方中干姜、附片、桂枝温阳,黄芩、黄连清热,党参、白术健脾,苍术、藿香、车前子除湿,葛根、枳壳升降气机,木香理气止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成胀......湿盛则濡泻。”《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这些论述高度概括了泄泻的病机特点:病位在脾,病因在湿。本例患者泄泻日久,病位由脾及肾,由气虚及阳虚,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胃气受损,摄纳无权,故诸症发作。
肛门潮湿者多见于虚实两端,此案患者肛门潮湿,伴有黏液且质稀量多,偶有坠痛感,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食后嗳气,当属虚证,故而刘志龙教授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补脾肾、芳香化湿。药用附子、干姜、党参温补脾肾阳气,驱除在里之寒湿,木香芳香化湿、行气健脾,苍术、麸炒白术、山药、木瓜健脾燥湿,大腹皮、芡实淡渗利湿健脾,马齿苋反佐之用,甘草调合诸药。故而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为《素问·经脉别论》中讲述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中土失运则痰浊变生,肺为水之上源,中土不能升清降浊,则反将痰浊上承,壅滞肺气,使肺气失于宣降,痰浊堆积,肾阳不能温煦脾土,淤于土中之水湿不能蒸腾气化,中轴更滞。
燥者润之,本为治之大法,于此则大谬矣,是以本案投养阴清热剂无效。《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知水和精气之敷布,尤在脾之运化。
腹泻发病的原因和表现很多,急性腹泻以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因素为主,对于慢性腹泻中医主要从脾肾入手,治疗从温阳健脾和燥湿角度考虑,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举例如下。
附子(去皮脐,炮) 干姜(炮) 人参(去芦) 白术(炒) 甘草(炙)口食冷物,客寒犯胃,中焦痛甚,脉沉迟者,急以此方主之。凡吞冰饮泉及一切冷物,食之过其分量,则寒气凝于中焦,故令肚腹大痛。脉来沉者为里
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腹痛额头黧黑,手足收引,脉来沉下,无气以息者,中寒暴死也,此方主之。腹痛病因固有数种,但额头黧黑、手足收引、脉来沉下,则中寒之验也。所以无气以息者,呼出主阳,吸入主阴,三阴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人参 白术 干姜(炒) 熟附子(各一两) 甘草(炒,半两)上㕮咀。每三钱,姜五片,食前煎服。少血加当归。
即理中汤(见《真方歌括·太阴篇》)加附子(炮)二钱。陈修园曰:理中汤以参、草补阴,姜、术补阳,和平之药,以中焦为主,上交于阳,下交于阴,为吐泻等症而立法。原无加附子之法,若加附子,则偏重下焦,不可名为
即理中汤加附子(一两)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蛔,及感寒霍乱等证。人参(一钱)白术(二钱,土炒)干姜(一钱,炮)炙草(一钱)水煎服。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治中州寒极,阳脱肢冷
加味理中汤加附子治手足厥冷,脉沉细。
治瘴毒发热烦渴闷乱.外热内寒.自利呕逆.手足厥冷.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炙甘草炮干姜白术(去芦土炒)上各等分水煎温服.如欲饮冷则冷服.瘴病发热烦渴.是心肺之阳不降而然.自利呕逆.手足冷.是脾土
定喘,止咳,祛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气管炎。
通腑泄浊,利尿消肿。用于全身浮肿,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无尿少尿,头痛烦躁,舌黄,苔腻,脉实有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及肾性高血压。
治疗风热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久咳而偏于痰热者,有清肺、化痰、定咳退热之效。尤对风温(肺炎)咳嗽、痰多、发热、痰黏稠或黄脓痰,苔微黄、脉数并口渴欲饮之证,颇有速效。
补肾壮阳。适宜于肾虚腰痛、腿软、阳痿、遗精、眩晕、尿频等症,尤其对夜尿增多者,有一定疗效。
接骨。主跌打损伤。
解暑毒,止霍乱。伤暑霍乱。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用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健忘。
祛寒顺气,消食化湿。用于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胸脘胀痛,呕吐泄泻。
张某,女,60岁,1997年1月10日就诊。自述3年前出现失眠多梦,夜间睡眠最多3小时,有时连续2天彻夜不眠。曾服用安定、佳乐定、多虑平等药物,初起夜间睡眠可达6小时,后再服需较大剂量才有
陈某,女,62岁。2015年10月7日初诊。患者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2014年夏暑因暴饮生冷而致腹泻,虽治历时近1年,未见明显疗效。入冬后常于晨起腹痛如厕,大便稀溏,内夹不化完谷,伴肛门
周某某,女,70岁,初诊:2021年8月12日。主诉:胃部烧灼一个月。现病史:自诉近一个月来,胃部烧灼,胃至喉部发紧发痛至胃,冒酸、打嗝。平素畏寒,特别是背心发冷。疲乏,走路累;头晕;睡眠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