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12g)。 |
---|---|
用法 |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二次温服。 |
功用 | 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治阴血不足,血行不畅,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足温者。现常用于治疗肌肉痉挛、老年腰腿痛、胃扭转、腹痛、消化性生溃疡、先天性和萎缩性肌强直症、哮喘、百日咳、出血热后期脚挛急、痛经、呃逆、痢疾、慢性结肠炎、坐骨神经痛、老年腰腿痛、血栓性静脉炎、颈椎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跟骨骨质增生等病症。 |
运用 | 若气虚明显者,加大甘草用量,再加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若血虚甚者,加大芍药用量,再加当归、阿胶,以养血补血;若饥不思食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等。 |
方解 | 《注解伤寒论》: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方剂汇www.fane8.com],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气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涩,能行营气;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又痛为木盛克土,白芍能泻肝,甘草能缓肝和脾也。 |
研究 | 现代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有镇痛、抗炎、止咳、抗变态反应作用,能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回肠收缩,可促进细胞内花生四烯酸向磷脂的渗入,使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减少,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达到治疗月经困难的目的。 |
方歌 |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统,滋阴柔肝效立瘳。 |
提示 | 使用本方宜辨虚实,虚热者可用,虚寒者不宜用。 |
出处 | 《伤寒论》 |
(1)幽门痉挛:张某,女,36岁,1994年8月21日初诊。患者因与丈夫争吵而致胃痛,经用吗丁啉等西药和中药半夏泻心汤等方加减治疗,然无显效。现经钡餐透视,诊为“幽门痉挛并胃窦炎”。诊时除胃痛胀满外,尚伴抑郁胸闷,时时叹息,倦怠乏力,纳食呆滞,恶心欲吐,嗳气频作,胃内灼热,小便黄赤,大便已4日未行。视其形体消瘦,舌红苔薄黄少津,脉之弦细而数。综合四诊,证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参照钡餐检查结果,主以
二妙散加牛膝、薏米成为四妙散,专除湿利水,行血清热,用治下肢红肿热痛之湿热痹症,堪称良方。若湿热久蕴不退而殃及筋脉者,则常常因大筋软短,小筋软长,致肢节挛急疼痛而难以屈伸之顽症。此时,若能合用芍药甘草汤加味,酸甘化阴之法,确能起到柔筋止疼和营定痛的作用。
本案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芍药甘草汤在《伤寒论》主治“脚挛急”,仲景多用芍药治疗“腹中急痛”“心下痛”等各种痉挛性疼痛,后世归纳为缓急止痛或柔肝止痛。该患者出现下肢关节屈伸不利,夜间酸痛类似于血痹的“身体不仁”表现,符合芍药甘草汤方证。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般以脐周腹痛,彩超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点,西医输液虽可缓解,但往往容易反复发作。在临证中,笔者诊治过数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用中医辨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为芍药、甘草各四两,分温再服,据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考证,汉代1两约为15克,后世又常据临床调整比例,如《伤寒论方解》的芍药、甘草比例为5:2至2:1,即30~60克:12~24克至30~60克:15~30克。
小腿抽筋,医学上称之为腓肠肌痉挛,是腓肠肌痉孪导致腿部抽筋,并随之产生剧痛,其原因与寒冷刺激、过度疲劳、睡眠姿势不当等因素有关,一般不予医治也能慢慢自愈;但痉挛严重,或反复抽筋的时间过长,对机体造成的痛苦太大就需药物治疗。
治误汗伤血,厥逆脚挛急主之。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歌曰: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烁,苦甘相济即时伸。蔚按:芍药味苦,甘
芍药(四两)甘草(四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以上俱似桂枝症。脚挛急,里虚之象,只此一症,决非桂枝症矣。凡辨症,必于独异处着眼。反
治四时腹疼。芍药 甘草(炙)上等分,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元戎》云:腹痛,脉弦伤气用本药;脉洪伤金加黄芩;脉缓伤水加桂枝;脉涩伤血加当归;脉迟伤寒加干姜。
(腹痛)治腹中不和而痛。(此阴阳气血不和,肝木乘脾之故也。腹痛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食积、有湿痰、有死血、有虫。寒痛者,痛无增减,或兼吐利;热痛者,时痛时止,腹满坚结;实痛者,痛甚胀满,手不可按;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甘草(四两炙甘平)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韩某,女,12岁,南关小学学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今不满二七,业已潮汛,且量多期延。初因害羞不愿就医,后失血甚多,出现神疲眩晕,心悸短气,难以上
[方义]此滋阴养血,治腿脚拘挛之方,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剂。[主治]阴虚血虚,腿脚挛急,兼咽干烦躁。但必须具有阴虚内热现象,如脉数无力、喜冷等症。按:根据经验认为,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两不相碍,
治腹中不和而痛。(此阴阳气血不和,肝木乘脾而然。腹痛,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有食积,有湿痰,有死血,有虫。寒痛者,痛无增减,或兼吐利。热痛者,时痛时止,腹满坚结。实痛者,痛甚胀满,手不可按。虚痛者,按之
脚气上攻,脉沉者。
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用于肝肾两亏,风寒湿痹,腰膝冷痛,腿足屈伸不利所致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跌打损伤后期具上述症状者。
健脾行气,利湿清热。用于脾虚气滞,湿热郁结引起,宿食蓄水、脘腹胀痛,烦热口苦,倒饱嘈杂,二便不利。
养血清火,疏肝散结。主血虚火动,肝气郁结,致患鬓疽,初起尚未成脓者,毋论阴阳表里,俱可服之。
反胃吐食。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化痰软坚。主治: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引起的乳腺结节、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以及男子乳房肿块等病。
滋阴清热,祛风明目。主高血压引起的头晕目眩,耳聋耳鸣。
雷某,男,90岁,2021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一周来无原因突然出现两下肢尤其是膝关节处酸楚挛缩疼痛,但活动则可缓解,需不停地屈伸或走动,一旦静止则酸挛疼痛症状加重,因年事已高,且患有多
杨某,女,76岁,于2007年7月15日以“发作性晕厥”为主诉就诊。病人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晕厥,日发作3~5次,吃饭、休息时均可发生,发作前有胸闷、心慌症状,发作时意识丧失,发病过程
金某,女,59岁。2015年6月8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家中遭遇变故后出现反酸烧心,胃痛喜按,餐后及夜间尤甚,曾自服“气滞胃痛颗粒、斯达舒”等药物治疗,半年来症状时有反复,兼见情绪急躁,手足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