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
运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更年期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慢性胆囊炎、失眠、肿瘤化疗致呕吐、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
方解 | 温胆汤系中医经典化痰名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方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胆气清肃,烦呕得止;枳实破气消痰,与半夏相配,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燥湿化痰,助半夏祛痰,健脾加强枳实行气之力;茯芩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功;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生姜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祛湿,又与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得运。诸药相合,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得化,胆热得清,共奏理气化痰之功。 |
研究 |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心律失常、胸痹、脂肪肝、胃溃疡、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慢性咽炎、代谢综合征等证属胆郁痰扰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温胆汤具有降低皮层多巴胺的含量、升高皮层及海马组织4-轻基苯乙酸的含量、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血清干扰素的浓度、疫抑制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调节免疫应答、抑制炎症的进展等作用。 |
方歌 |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
出处 |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温胆汤 | |
组成 |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陈皮9克 竹茹6克 枳实2枚(炙)甘草3克 |
---|---|
用法 | 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方剂汇www.fane8.com],去滓,分三次温服。 |
功用 |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
提示 |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
出处 |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 |
《世医得效方》卷九:温胆汤 | |
组成 | 半夏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60克 陈皮90克 甘草(炙)30克 茯苓45克 人参30克 |
---|---|
制备 | 上锉散。 |
用法 |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空腹时服。来效,加远志(去心)、姜汁、炒北五味子各30克、酸枣仁30克(蚌粉炒入)。 |
功用 |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及惊悸自汗,触事易惊者。 |
出处 | 《世医得效方》卷九 |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温胆汤 | |
组成 | 远志 枣仁 茯神 当归 川芎 钩勾 半夏 广皮 甘草 香附 茯苓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 |
出处 |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温胆汤 | |
组成 | 半夏(汤洗去滑)麦冬(去心)各45克 茯苓60克 酸枣仁90克(炒)炙甘草 桂心 远志(去心,姜汁炒)黄芩 萆薢 人参各30克 |
---|---|
制备 | 上药锉散。 |
用法 | 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
功用 | 化痰和胃,养心安神。治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 |
出处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
痰为实邪,实中有虚,治痰宜分清虚实。较早提出者系明代的刘纯,他在《玉机微义》中提到:“治痰不能不辨虚实,血气亏乏而兼痰者,必须补泻兼行。”薛立斋在《明医杂著注》中更明确:“凡痰证欲食之思,此中气虚弱,宜用补中益气为主。”“肾气亏损,津液不降,则浊泛为痰者,宜六味地黄丸为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脉止痛是首要步骤。本病例已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解决了标的问题。治本方面,邓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气不足,心火受挫,火不生土,脾土受损,脾不养心,反而加重心气虚。脾主升运,能升腾淸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
本例胸痹辨证非阴寒凝滞,亦非痰浊盘踞,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治疗少效,而是心气不足,痰浊日久化热,痰热内蕴,方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十味温胆汤益气宁心化痰,因胃纳不佳,故去熟地等滋腻之品,石菖蒲既能化痰湿,又能健胃宁神;生龙骨、珍珠母既平肝潜阳,又安心神。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现代人多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此患者BMI27.34,属超重体型,且舌苔厚腻,可见是由宿食痰滞,酿而生热,壅遏于中,胃气失和,炽火上逆,扰动心神导致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言:“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黄连温胆汤出自清·陆子贤之《六因条辨》,是治疗痰火扰心的效方。
胸痹一病,多责之心血瘀滞,既往以活血温阳通痹法治之较多。该例患者素有痰湿,感寒后发病,如以惯例,多以散寒化痰法为治。然该患者脉象与舌象均提示有心脾血虚,故舍症从脉,以归脾汤调理心脾,附加温胆汤涤痰疏利胆胃法治之,效果良好。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生姜上六味,水煎服。罗东逸曰: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大病后,或久
陈皮(二钱去白)半夏(二钱姜制)茯苓(一钱半)枣仁(钱半炒研)远志(五分去心)人参(五分)熟地(二钱)竹茹(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一钱)大枣(三枚)酒煎按∶上方主治心虚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
(《三因》)二陈汤(和方)加枳实、竹茹、姜枣煎。治心虚胆怯,梦寐不安,气郁生痰,睡中惊惕。○东庄去竹茹,加参、地、枣仁、远志、五味子,名十味温胆汤,治前证四肢浮肿,食少心烦。
腹痛下蛔。上泛酸水。此蛔病也。宜忌甜物。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温胆汤方本二陈,竹茹枳实合和匀。(二陈加竹茹、枳实。)不眠惊悸虚烦呕,日暖风和木气伸。陈修园曰: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隔上之虚热,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除
(不眠《集验》)治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惊悸亦由于胆虚。虚火上溢,故口苦。呕吐多属半表半里少阳胆经之邪。胆虚气郁,致脾生痰涎而烦呕。伤寒病后多有此证)陈皮(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触,遂致心惊气郁,生痰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汤泡)枳实(麸炒)陈皮(去白,各二钱)白茯苓(去
治伤寒病后气脉不和,食复劳复,病证如切。半夏枳实橘红茯苓甘草上?咀,每用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竹茹一团,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热服。
奇脉亏损,经水不调,肢节酸痛,腰痛气滞,心摇神怯,晕眩。
通淋利湿,化石止痛。用于淋证,癃闭,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乳糜尿。
清热利湿,化浊通淋。主治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后余沥不尽、尿后滴白、阴部潮红、会阴、少腹、腰骶部疼痛或不适,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滑等。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见上述诸症者。
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止血,止痛,消肿。用于痔疮发炎肿痛、肛裂疼痛及痔疮手术后大便困难、便血等及老年人便秘。
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肝癌。
治妇人血风劳气,少腹疼痛,经脉不调,渐加羸瘦。
散结消瘿。主治甲状腺肿大。
余某,男,51岁。病史:有高血压病史,三年前曾因心前区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痛频繁发作,伴有心肌短气,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劳损。胸
尤某,男,67岁,安徽马鞍山人。2014年5月15日初诊。主诉:胃癌术后8月余,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患者2013年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史10余年,胃部闷堵感伴食欲减退2个月,经胃
单某,女,55岁,2018年6月15日初诊。失眠已3年,近1个月来失眠加重,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每夜只能睡3小时左右,伴口苦,右关脉大,左关脉弦,舌尖红苔薄腻。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