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
运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更年期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慢性胆囊炎、失眠、肿瘤化疗致呕吐、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
方解 | 温胆汤系中医经典化痰名方,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方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胆气清肃,烦呕得止;枳实破气消痰,与半夏相配,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燥湿化痰,助半夏祛痰,健脾加强枳实行气之力;茯芩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功;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生姜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大枣与甘草、茯苓为伍健脾祛湿,又与生姜相配,调和脾胃,使中州得运。诸药相合,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得化,胆热得清,共奏理气化痰之功。 |
研究 |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心律失常、胸痹、脂肪肝、胃溃疡、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慢性咽炎、代谢综合征等证属胆郁痰扰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温胆汤具有降低皮层多巴胺的含量、升高皮层及海马组织4-轻基苯乙酸的含量、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血清干扰素的浓度、疫抑制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调节免疫应答、抑制炎症的进展等作用。 |
方歌 |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
出处 |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温胆汤 | |
组成 |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陈皮9克 竹茹6克 枳实2枚(炙)甘草3克 |
---|---|
用法 | 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方剂汇www.fane8.com],去滓,分三次温服。 |
功用 |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
提示 |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
出处 |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 |
《世医得效方》卷九:温胆汤 | |
组成 | 半夏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各60克 陈皮90克 甘草(炙)30克 茯苓45克 人参30克 |
---|---|
制备 | 上锉散。 |
用法 |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空腹时服。来效,加远志(去心)、姜汁、炒北五味子各30克、酸枣仁30克(蚌粉炒入)。 |
功用 |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及惊悸自汗,触事易惊者。 |
出处 | 《世医得效方》卷九 |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温胆汤 | |
组成 | 远志 枣仁 茯神 当归 川芎 钩勾 半夏 广皮 甘草 香附 茯苓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治妇女经行,卒遇惊恐,因而胆怯,神志失守,经血忽闭,面青筋搐,口吐涎沫。 |
出处 |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温胆汤 | |
组成 | 半夏(汤洗去滑)麦冬(去心)各45克 茯苓60克 酸枣仁90克(炒)炙甘草 桂心 远志(去心,姜汁炒)黄芩 萆薢 人参各30克 |
---|---|
制备 | 上药锉散。 |
用法 | 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
功用 | 化痰和胃,养心安神。治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 |
出处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
《内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若是外湿壅滞经络所致者可用羌活胜湿汤治疗,但如本案内湿壅滞经络所致者当用温胆汤类,患者眼花,口略苦,脉弦为少阳,颈部疼痛伴有不适感,颈项部肌肉按压有明显的压痛感,睡眠时后背疼痛伴有沉重感,头晕,汗多,鼻腔时有鼻涕带少许血丝,口干为阳明之热,大便溏薄,小便正常,舌淡为太阴寒湿。
胸痹一病,多责之心血瘀滞,既往以活血温阳通痹法治之较多。该例患者素有痰湿,感寒后发病,如以惯例,多以散寒化痰法为治。然该患者脉象与舌象均提示有心脾血虚,故舍症从脉,以归脾汤调理心脾,附加温胆汤涤痰疏利胆胃法治之,效果良好。
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形体肥胖,平素喜肉食,致脾胃不和,脾虚则运化水液无力,以痰湿内生为特征表现,郁久化热,热扰心神而心烦不寐。痰湿阻碍气机运行,伤精耗气,故易神疲乏力;水为阴邪,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腠理不固而自汗盗汗;湿性重浊,易趋于下,故见双下肢沉重。
患者多次抗幽门螺杆菌病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近期发作胃脘不适来袁师门诊求诊,袁师辨证施治,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虚湿热论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病久耗气,则转为脾虚湿热为患。袁师以黄连温胆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辨证治疗1月半,诸症乃平,随访亦未见复发。
“夜游症”又称“梦游症”,是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无意识活动的表现。《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普济本事方》又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杨若离体也。”肝藏魂,肝受邪则魂魄不安,魂魄不安则可出现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类的病症。
现代人多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此患者BMI27.34,属超重体型,且舌苔厚腻,可见是由宿食痰滞,酿而生热,壅遏于中,胃气失和,炽火上逆,扰动心神导致不得眠。《张氏医通·不得卧》言:“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黄连温胆汤出自清·陆子贤之《六因条辨》,是治疗痰火扰心的效方。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安,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困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枳实(麸炒)半夏(汤泡)白茯苓(去皮)橘红人参(各一钱半)竹茹香附麦门冬柴胡
治病后虚烦不眠,心惊胆怯。茯苓半夏橘红枳实麦冬酸枣仁(炒)人参柴胡甘草桔梗浮小麦百粒,灯心二十寸,水煎。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竹茹 枳实 半夏 甘草 陈皮 生姜上六味,水煎服。罗东逸曰: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不喜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大病后,或久
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生姜治病后虚烦不得眠及胆虚惊悸
(集验)治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胆热则口苦,胆虚气郁,致脾生痰涎而烦呕,伤寒病后,多有此证。)半夏(姜制) 茯苓(或用茯神) 陈皮(去白) 甘草 枳宝(麸炒) 竹茹 加姜煎,或加枣。《局
半夏三钱 云苓三钱 陈皮二钱 甘草钱半 竹茹三钱 枳壳钱半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以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温之实清之也。用治痰气呕逆为宜。
(不眠《集验》)治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胆以温为候,虚则寒,寒则不眠。惊悸亦由于胆虚。虚火上溢,故口苦。呕吐多属半表半里少阳胆经之邪。胆虚气郁,致脾生痰涎而烦呕。伤寒病后多有此证)陈皮(
(《易简》)治伤寒病后,虚烦不得睡卧,兼治心胆虚怯。半夏(二钱)枳实(二钱)橘红(一钱)茯苓(一钱)甘草(半钱)竹茹(一块,如钱大)上用水二盏,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稍热服之。
益气养血,通络下乳。用于妇女产后乳汁不下,乳少。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邪扶正。配合放、化疗治疗肿瘤有增效、减毒作用;单独使用可用于不适宜放、化疗的肺癌患者的治疗。
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宣肺止咳、清肺化痰、祛湿排毒。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也可用于普通感冒和流感患者。
健脾、益气。用于体倦乏力,食少便溏。
固真气,暖丹田,坚筋骨,壮阳道,除久寒痼冷,补劳伤虚损。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癖,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力劣,脚膝疼弱,冷风顽痹,上气衄血,咳逆寒热,霍乱转筋,虚滑不利。又治痔俈湿傆縓生疮
清热燥湿,养血凉荣,治湿热下注,肠澼下血。
清热化气,通利小便。主治湿热蕴结膀胱,癃闭不通,小腹胀满,或尿道涩痛,舌红,脉细涩。
李某某,女,77岁,2018年12月26日初诊:诉反复咳嗽、咳痰2年余,再发1周。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在西安某医院查PET-CT示:左肺上叶结节,核素高摄取,结合临床,
患者某,女,32岁。2016年10月27日初诊。诉不寐5个月,患者数月来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夜不能寐,寐而不酣,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诊断:(痰热扰
张某,男,59岁。2022年2月14日初诊。主诉:全身瘙痒2个月。患者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躯干部及四肢反复出现红斑丘疹、瘙痒,间断服用左西替利嗪片,自觉瘙痒和皮疹无明显改善。无慢性疾病病史。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