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
---|---|
用法 |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2次,温开水送下。 |
功用 | 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的常用方。临床以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或阴肿阴痒,或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
方解 | 本方证是由肝胆实火循经上炎或肝胆湿热下注所致。肝胆实火,循经上炎则头部、耳目作痛,或失聪,肝火郁结,经脉不舒,则胁痛且口苦;湿热循经下注则为阴痒、阴肿、筋痿、阴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皆为火盛及湿热之象。治宜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泻肝胆实火,又利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清热燥湿,助君药清泻实火,共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且方中苦燥渗利之品居多,恐再耗其阴,故用当归、生地黄养血益阴以顾肝体,使苦燥清利不伤阴,上五味为佐药。柴胡疏达肝气以顾肝用,并引诸药人肝经;柴胡与归芍相伍,以补肝体调肝用;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兼佐使之用。综观全方,清利并行,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诚为泻肝良方。 |
方歌 |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
提示 | 本方多为苦寒清利之品,易伤脾胃之气,应中病即止,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
出处 | 《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兰室秘藏》卷下: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柴胡梢 泽泻各3克 车前子 木通各1.5克 生地黄 当归梢 草龙胆各9克 |
---|---|
用法 |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 |
功用 | 清利肝胆湿热。治肝经实火上攻而成喉口热疮;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及臊臭。 |
出处 | 《兰室秘藏》卷下 |
《卫生宝鉴》卷十二: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黄芩2.1克 柴胡3克 甘草(生)人参 天冬 黄连 知母,龙胆草 山栀子 麦冬各15克 五味子10个 |
---|---|
用法 | 上十一味,哎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远,温服。 |
功用 | 治胆气上溢,致成胆瘅,口中常苦;肝胆湿热,小便赤涩,或寒热胁胀。 |
提示 | 服药期间,忌辛热食物。 |
出处 | 《卫生宝鉴》卷十二 |
《疡科选粹》卷四: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柴胡、青皮、龙胆草、山栀子、大黄、白芍药、木通、连翘、黄连、滑石各等分。 |
---|---|
用法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功用 | 肝经湿热,或囊痈便毒,下疳悬痈,肿焮作痛,小便涩滞,或妇人阴疮痒痛,或男子阴挺肿胀,或出脓水;湿热下疳,肿痛尿涩,及茎缩纵,痒痛,出白津。 |
出处 | 《疡科选粹》卷四 |
《羊毛温证论》: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3钱,黄芩2钱,山栀子2钱,木通1钱,车前1钱,银柴胡1钱,甘草1钱,当归2钱,生地黄5钱。 |
---|---|
用法 | 水煎,去滓,下黄蜜3钱,和匀,温服。如伏邪未尽,加蝉蜕7枚,僵蚕2钱。 |
功用 | 温邪病退,余毒留于肝肾,胁痛耳聋,口苦咽干,筋痿阴汗,阴囊肿痛,白浊便血,忽寒忽热。 |
出处 | 《羊毛温证论》 |
《医钞类编》卷二十二: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胆草1钱,连翘1钱,生地黄1钱,泽泻1钱,车前仁5分,木通5分,黄芩5分,当归5分,栀仁5分,甘草(生)5分,大黄(生用)2钱。 |
---|---|
用法 | 方中甘草以上药物用量原缺。 |
功用 | 缠腰火丹,色红赤者。 |
出处 | 《医钞类编》卷二十二 |
《温热经解》: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1钱半,酒芩1钱,泽泻1钱,生地黄6钱,北柴胡3分,车前子1钱,青皮7分,黑山栀子1钱,甘草1钱。 |
---|---|
功用 | 火邪伤人,耳聋目瞑者。 |
出处 | 《温热经解》 |
《医方集解》引《局方》: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
---|---|
用法 | 泻肝汤(《类证治裁》卷四)。本方改为丸剂,名“龙胆泻肝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功用 |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肝胆火盛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肿耳聋;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尿血,带下等。 |
出处 | 《医方集解》引《局方》 |
《麻症集成》卷四: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胆草、赤芍、归尾、川芎、蒙花、黄芩、决明、蝉蜕、荆芥、甘草。 |
---|---|
功用 | 肝火,目赤痛。 |
出处 | 《麻症集成》卷四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5分(酒炒),人参5分,天冬5分(去心),甘草5分,黄连5分(炒),栀子5分(炒),知母5分,黄芩7分,柴胡1钱,五味子3分。 |
---|---|
用法 | 水煎、温服。 |
功用 | 暴怒伤肝而动火,产户不闭者。 |
出处 |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 |
《治疹全书》卷下: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胆草、山栀子(炒)、知母(盐水炒)、黄连(酒炒)、甘草、柴胡、牛蒡、天冬、黄芩、麦冬、玄参。 |
---|---|
功用 | 泻肝化痰。主急惊风。 |
出处 | 《治疹全书》卷下 |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1钱,软柴胡5分,小青皮1钱半(炒),怀生地黄5钱,车前子3钱(炒),全当归2钱[方剂汇www.fane8.com],黑山栀子1钱半(炒),鲜生姜1片。 |
---|---|
用法 | 水煎,去滓温服。 |
功用 | 肝胆火逆,面肿连颐,脉数者。 |
出处 |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
《外科全生集》卷四: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2钱,归尾2钱,银花1钱半,花粉1钱半,连翘1钱半,黄芩1钱半,牡丹皮1钱,防风1钱,木通1钱,知母1钱,甘草1钱。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泻肝火,解毒。主牙痈,肝经湿热,小便赤涩,或囊痈下疳,便毒杨梅。 |
出处 | 《外科全生集》卷四 |
《症因脉治》卷三: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子、连翘、知母、麦冬、川黄连、人参、甘草。 |
---|---|
功用 | 肝火腹胀,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脉左关弦数。 |
出处 | 《症因脉治》卷三 |
《医统》卷六十: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8分,升麻3分,柴胡3分,羌活根1钱,酒黄柏1钱,防风根2钱,麻黄根2钱,苍术5分,猪苓3分,泽泻3分,藁本2分,红花2分,当归2分,黄芩5分,炙甘草3分。 |
---|---|
用法 |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煎,稍热服。 |
功用 | 尿黄,臊臭淋沥,两丸如水,汗浸两胯,阴头亦冷。 |
提示 | 忌酒。面。 |
出处 | 《医统》卷六十 |
《会约》卷四: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酒炒)1钱,天冬1钱,麦冬1钱,甘草1钱,黄连1钱,黄芩1钱半,柴胡1钱半,山栀子1钱,知母1钱,五味3分。 |
---|---|
用法 | 水煎,热服。 |
功用 | 筋疝。 |
出处 | 《会约》卷四 |
《症因脉治》卷四: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黄连、山栀子、黄芩、柴胡、青皮、龙胆草、木通、甘草、牡丹皮、生地黄、当归、白芍药。 |
---|---|
功用 | 积热泄泻,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脉左关数。 |
出处 | 《症因脉治》卷四 |
《症因脉治》卷一: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山栀子、知母、麦冬、甘草。 |
---|---|
用法 | 元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药;大便结,加大黄;气结,加青皮。 |
功用 | 外感齿痛,身发寒热,痛连头目,甚则攻注牙龈,肿痛作脓,属肝经积热者。 |
出处 | 《症因脉治》卷一 |
《症因脉治》卷一: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知母、川黄连、人参、麦冬、天冬、山栀子、黄芩、甘草、柴胡。 |
---|---|
功用 | 肝热舌音不清,身热口燥,面色多红,二便赤涩,神智昏沉,语言不便,脉左关弦数;肝火刑金,肺热身肿,喘咳烦满,不得仰卧,喘息倚肩,身首皆肿,小便赤涩;木火乘脾,积热酸软,四肢烦疼,时或重滞,手足心时冷时热,或发热如疟,时或清爽,时或倦怠,时或身重,如负重物,小便黄赤,大便乍难乍易,脉多弦数;燥火腹痛,目黄便赤,痛连小腹;热积腹痛,脉左关洪数。 |
出处 | 《症因脉治》卷一 |
《东医宝鉴》卷四引《入门》: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1钱,柴胡1钱,泽泻1钱,木通5分,车前子5分,赤茯苓5分,生地黄5分,当归5分,酒拌山栀子仁5分,黄芩5分,甘草5分。 |
---|---|
制备 | 上锉,作1帖。 |
用法 | 水煎,空心服。 |
功用 | 肝脏湿热,男子阴挺肿胀,妇人阴挺疮疡,或阴茎湿痒,出脓水,此因酒得之。 |
出处 | 《东医宝鉴》卷四引《入门》 |
《医学传灯》卷下: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连翘、生地黄、黄芩、黄连、山栀子、归尾、甘草、泽泻、车前子、木通、大黄。 |
---|---|
功用 | 水疝。 |
出处 | 《医学传灯》卷下 |
《验方新编》卷十一: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1钱半(酒炒),归尾1钱半,黄芩1钱(酒炒),泽泻1钱,木通1钱,车前子1钱,生地黄1钱(酒炒),生甘草1钱。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 |
出处 | 《验方新编》卷十一 |
《外科正宗》卷三: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1钱,连翘1钱,生地黄1钱,泽泻1钱,车前子5分,木通5分,归尾5分,山栀子5分,甘草5分,黄连5分,黄芩5分。 |
---|---|
用法 | 水2钟,煎8分,食前服。便秘,加大黄2钱。 |
功用 | 肝经湿热,玉茎患疮,或便毒、悬痈,小便赤涩,或久溃烂不愈;又治阴囊肿痛,红热甚者。缠腰火丹,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 |
出处 | 《外科正宗》卷三 |
《伤寒大白》卷二: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子、川黄连、知母、麦冬、人参、甘草。 |
---|---|
功用 | 肝经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 |
出处 | 《伤寒大白》卷二 |
《伤寒大白》卷三: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麦冬、陈胆星、知母、甘草、真青黛、山栀子。 |
---|---|
功用 | 肝胆有火,目不能合;胆涎沃心,目不得瞑。 |
出处 | 《伤寒大白》卷三 |
《症因脉治》卷四:龙胆泻肝汤 | |
组成 | 柴胡、黄芩、山栀子、知母、麦冬、黄连、人参、胆草、甘草、大黄。 |
---|---|
功用 | 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脉左关洪大。 |
出处 | 《症因脉治》卷四 |
阴茎异常勃起是指在无性兴奋、无性欲要求的情况下,阴茎持续性勃起不倒,且无任何快感,并常伴有痛感的一种男科急症,中医称此为“阳强”、“强中”、“阴纵不收”等,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异常勃起症[3]。陈师临床常根据病情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神经性皮炎患者最痛苦的症状是瘙痒,其次是皮损肥厚粗糙,尤其对于慢性顽固性神经性皮炎,皮损往往消退缓慢或者容易复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地为化”,肝五行属木,五气属风,主藏血。
本方以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清肝胆实火和湿热。加浙贝母、鱼腥草、地龙清肺化痰,地龙又具有通络开窍的作用,葛根解热升清阳,改善脑血管循环,是治疗耳聋要药,石菖蒲豁痰开窍,治耳闭耳聋。
本方主治肝火上炎之头痛、耳鸣及胁痛;湿热下注之淋证、黄疸及带下等症。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内外妇儿无所不及,笔者谈谈其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本方以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泻肝胆之火,清下焦湿热。加苦参、茯苓、白鲜皮,增加燥湿止痒之功。半夏燥湿散结,加丹参并重用当归,促进药物进入肥厚皮肤,修复皮损。服药期间,禁食海鲜和辛辣食物,不徒手接触化学制剂。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治疗1个月,基本不痒,皮肤逐渐恢复正常。
化脓性汗腺炎,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外科正宗》载:“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疡医大全》载:“阴户一边结肿,亦有两边结肿,名曰阴茧,得之于肝火湿热。”本例虽经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不久仍反复再现,询其因辨其症,病之根本是肝经湿热下注,蕴结化毒,而呈炎性结节,故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酒拌炒(10克)柴胡各一钱(10克)泽泻(12克)车前子炒(10克)木通(10克)生地黄酒拌炒(10克)当归尾酒拌(10克)栀子炒(10克)黄芩酒炒(10克)甘草各五分(10克)〔服法〕
治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筋痿,阴湿热痒,阴肿,血浊溲血。龙胆泻肝通泽柴,车前生地草归偕。栀芩一派清凉品,湿热肝邪力可排。(胆草三分,栀子、黄芩、泽泻、柴胡各一钱,车前子、木通各五分,当归、甘草、生地各三
木通一钱 泽泻二钱 柴胡二钱 车前子三钱 生地黄三钱 甘草钱半 当归三钱 黄芩三钱 炒栀子二钱 龙胆草二钱
草龙胆黄连人参麦冬五味柴胡黄芩栀仁知母天冬甘草过虑不决,睛痛水绿,此方主之。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过虑则火起于肝,故睛痛;不决则火起于胆,故膏绿。治胆火宜直折,故用芩、连、柴胡、山栀、胆草;治肝火宜克制
龙胆泻肝汤(肝胆火《局方》)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胁者,肝胆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胆脉络于耳故聋。肝者,将军之官也,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也,决断出焉。
用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去黄柏加柴胡龙胆草天门冬甘草知母上水煎服治肝经湿涩或寒热胁胀痰咳等症凡肝经有余之症并宜服之
(见火症)治狂症因大惊大怒者。
治肝经实火。龙胆草(一钱五分)焦栀子(三钱)黄芩(一钱五分)柴胡(一钱五分)木通(一钱)甘草水煎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