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芒硝半升(15g)。 |
---|---|
用法 | 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
功用 | 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现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炎、肠梗阻、胆系感染、不明原因高热、牙周炎、便秘、鼻衄、糖尿病、妊娠黄疸、流行性结膜炎、稻田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等。 |
运用 | 如里热炽盛,加石膏、知母;胸膈烦热,加黄芩、山栀、连翘;腹胀较重,加莱菔子、厚朴、枳实;瘀血,加桃仁、赤芍;牙龈肿痛,加黄莲、玄参、石膏;黄疸,加茵陈、山栀;血热妄行,加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热结阴亏,加生地、玄参、麦冬。 |
方解 | 本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泻热通便,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海热通便,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硝、黄之峻,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药。诸药配伍,可以软坚通便,泻热和胃。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
研究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抗菌消炎等作用。 |
方歌 | 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 |
提示 | 凡产妇、孕妇,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虚寒性便闭忌用。 |
出处 | 《伤寒论》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 | |
组成 | 大黄(五钱) 甘草(三钱) 芒硝(一钱半) |
---|---|
用法 |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方剂汇www.fane8.com],食前服。 |
功用 | 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
出处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伤寒大白》卷四:调胃承气汤 | |
组成 | 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
---|---|
功用 | 伤寒阴厥。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
出处 | 《伤寒大白》卷四 |
《伤寒全生集》卷二:调胃承气汤 | |
组成 | 大黄、芒消、枳实、厚朴、黄芩。 |
---|---|
用法 | 加甘草,水煎服。以利为度。 |
功用 | 阳明经胃实,潮热谵语,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谵语,脉洪数,或揭去衣被,恶热,饮水不止者。 |
出处 | 《伤寒全生集》卷二 |
《片玉痘疹》卷十二:调胃承气汤 | |
组成 | 枳壳、酒大黄、槟榔末、甘草。 |
---|---|
用法 | 水煎服。次用黄芩汤 |
功用 | 痘后滞下。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积热,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疗肠垢,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者。 |
出处 | 《片玉痘疹》卷十二 |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调胃承气汤 | |
组成 | 大黄3钱(酒制),元明粉1钱5分,甘草1钱,枳壳1钱5分。 |
---|---|
用法 | 上水煎,去滓,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
功用 | 牙衄,阳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
出处 |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
《普济方》卷四○四:调胃承气汤 | |
组成 | 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
---|---|
用法 | 上用水1盏半,先煎大黄、甘草、姜,煎至6分,后入消,水煎去滓,温服。 |
功用 | 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 |
出处 | 《普济方》卷四○四 |
(此方自原论中第二卷移附于此)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成注引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邪在中焦作满,大便秘,谵语呕哕。甘草(五钱)大黄(一两,酒浸)芒硝(九分)上剉,水先煎大黄、甘草至七分,去柤,入硝煎一沸,温服取利。五钱作一服。
大黄(酒浸)芒硝一两甘草(炙)五钱少少温服。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恶热口渴、腹满,中焦燥实”数语,最宜着眼。可见病在脾胃,全与上焦无涉,若杂入枳、朴以犯上焦,则下焦之浊气必随感而上,反致喘逆者
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谵语、呕哕。甘草(五钱)芒硝(七分)大黄(一两,酒浸)上剉,水一盅,先煎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煎一沸,温服取利。另用五钱作一服。
治汗后恶热谵语,心烦中满,脉浮者主之。大黄(四两,去皮,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歌曰: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
(胃实缓攻仲景)治伤寒阳明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秘,谵语,腹满,中焦燥实。及伤寒吐后腹胀满者。(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已入里,则表证罢,故不恶寒身热汗出而反恶热也。汗多亡津,热又入里,故口
大黄(五钱)芒硝(二钱五分)甘草(一钱)水姜煎服。吴又可曰∶三承气汤,功用仿佛,热邪传里。但上焦痞满者,宜小承气汤。中有坚结者,加芒硝软坚而润燥。病久失下,虽有结粪,然多粘腻,得芒硝则大黄有荡涤之能。
沈宝宝(上巳日)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生川军(
温补精气。治男子精寒,难于得子者。(不育)
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主治:干燥综合征(阴虚燥热证)。
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主治带状疱疹。
主时气五日,大热,三部脉悉洪数者。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
熄风,化痰,开窍。治心脾中风,痰阻廉泉,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清热解毒。用于肺结核病。
清热生津,开音利咽。用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咽喉肿痛,声哑失音,用声过度后的咽干、喉痒、发声费力、起声困难。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