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
---|---|
用法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
功用 | 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现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
运用 |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
方解 | 本方主治梅核气是由情志不畅,痰气互结咽喉所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致肺胃宣降失常,聚津为痰,气郁痰阻,互结于咽喉,故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痰气上逆,肺、胃失和,则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均为痰阻气滞之征。气不行则郁难开,痰不化则结难散,故治宜化痰、行气兼顾,使气行则郁开,痰化则结散。方中半夏化痰开结,降逆和胃,重在降逆;厚朴下气除满,以散胸中滞气,重在行气,二者相伍,一化痰结,一行气滞,痰气并治,使痰降则气行,郁开则痰降,共为君药。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祛湿化痰;苏叶芳香宣肺,顺气宽胸,宣通胸中之郁结之气,助厚朴顺气宽胸,共为臣药。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且制半夏之毒,为佐药。五药辛苦合用,辛以开结,苦能降逆,温以化痰,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
方歌 |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
提示 |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方剂汇www.fane8.com],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
出处 | 《金匮要略》卷下 |
《兰室秘藏》卷上:半夏厚朴汤 | |
组成 | 红花5厘,苏木5厘,吴茱萸1分,干生姜1分,黄连1分,木香2分,青皮2分,肉桂3分,苍术3分,白茯苓3分,泽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生黄芩3分,草豆蔻仁3分,生甘草3分,京三棱4分,当归梢4分,猪苓4分,升麻4分,神曲6分,厚朴8分,半夏1钱,桃仁7个,昆布少许。 |
---|---|
用法 | 服广茂溃坚汤二服之后,中满减半,止有积不消,再服此药。渴,加葛根3分。 |
功用 | 消胀化积。主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喘气促,面色萎黄,通身虚肿。 |
出处 | 《兰室秘藏》卷上 |
《直指附遗》卷七:半夏厚朴汤 | |
组成 | 半夏(汤泡7次)1钱,厚朴(姜汁制)1钱,山栀子(去皮,炒黑)1钱,川黄连(姜汁炒)1钱,广陈皮(去白)8分,茯苓(去粗皮)8分,甘草(生用)3分,黑枳实(麸炒)1钱,苍术(泔浸,炒)8分,泽泻5分,香附子5分,青皮5分,当归6分,白豆蔻6分。 |
---|---|
用法 | 上(口父)咀。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不拘时候服。 |
功用 | 翻胃吐痰,胸满肋痛,嘈杂吐涎。 |
出处 | 《直指附遗》卷七 |
《肿瘤方剂大辞典》:半夏厚朴汤 | |
组成 | 半夏9g,姜制厚朴2.4g,桃仁7枚(去皮尖,研如泥),神曲1.8g,昆布1.5g,三棱、当归梢、猪苓、升麻各1.2g,苍术、茯苓、泽泻、陈皮、黄芩、肉蔻〔肉豆蔻〕、草豆蔻(面煨)、生甘草各0.9g,木香、青皮各0.6g,吴茱萸、干姜、黄连各0.3g,苏木、红花各0.15g。 |
---|---|
用法 | 水煎温服。每日1剂。 |
功用 | 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 |
运用 | 渴加干葛0.9g。 |
出处 | 《肿瘤方剂大辞典》 |
情志之病,涉及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师认为,本例患者憋闷、唿吸困难、胃中嘈杂、夜寐欠安,而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合舌脉,显系肝郁气滞、肺气痹结之征。治以疏肝行气,开泄除满。
半夏厚朴汤是主治咽喉部异物感的专方。这种异物感常常表现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前贤谓之“梅核气”,妇人尤其多见。据此,可以看出本方经典主治的两大特点:一是病位多在咽喉,二是病性多为自我感觉的异常。
西医对梅核气成因及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认识,有研究认为与咽喉局部疾患有关,更多学者认为本病属于神经官能症,由精神疾病引起。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是病人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吐不出、进食无碍。多因情志怫郁、气郁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
阳气虚弱的人一般易出现腰背冰冷,而痰饮患者的背部冰冷与阳虚的冰冷不一样,仲景描述是“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此患者乃脾肾阳虚的体质,加之人流术后护养不当,遭受风邪,故而出现腰背部冰冷呈游走性,乃因风善行数变之性。
甲状腺术后引起声音改变的原因很多,主要手术对喉返神经造成损伤。本案乃最常见的术后水肿引起的声音改变,气滞血瘀是其病理基础。患者自觉咽喉部异常干燥不适,口干少津,舌红少津苔少,属阴伤证表现;胸闷气短,易出汗,且较难控制,为术后气血不足、脾虚失统所致。
初临床,曾用半夏厚朴汤加清热解毒类欲“消炎”,或加重剂量求“安神”。自然是有效的少,无效的多,还有许多加重的。临床即久,通过对三类患者的比对分析,逐步意识到此证远非局部红肿有滤泡就是炎症,否则就是异感症这么简单。
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此汤主之。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歌曰:状如炙脔贴咽中,却是痰凝气不通。半夏一升茯四
下痰涎,养脾肾。半夏五分 茯苓四分 厚朴三分 紫苏子二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
半夏(一钱)厚朴(八分)神曲(六分)桃仁(去皮尖,十五个)黄芩(生用)泽泻红花白茯苓橘红苏木青皮吴茱萸苍术草豆蔻黄连(以上各五分)当归梢猪苓京三棱升麻(以上各四分)干生姜肉桂生甘草柴胡木香昆布干葛(以
治咽中如炙肉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此胃寒乘肺,肺寒则津液聚而成痰,肺管不利,与痰相搏,其脉涩大,宜此药。半夏五两 厚朴三两 茯苓 紫苏子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妇人胸满,心下坚硬,咽中贴贴如有炙肉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厚朴三两 紫苏叶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
半夏厚朴汤(《金匮》)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生姜(五两)上水煎,温服。(《千金》云一方无苏叶、生姜。《易简》名四七汤,又名大七气汤,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
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止痛。用于急性扭挫伤,风湿痛,关节和肌肉酸痛。
破血祛瘀,通络止痛。用于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心瘀阻证。症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或心悸不宁、失眠、面色黯,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沉弦。
补肾健脾,益精通络。适用于肾阳亏虚证,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纳差腹泻,脱发齿槁,视物昏花,口干舌燥。
温肾养心,壮腰安神。用于腰脊酸软,夜多小便,神经衰弱。
清热,搜脓,生肌。主治疮毒溃破,脓出不畅,或溃疡脓腐难脱,或已成瘘管等。
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养心安神,补气益血。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食少体倦,气短多汗等症。
攻逐水饮,利水通便。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现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痰饮型胃肠神经症等病症。临床应用以腹胀肠鸣、口舌干燥、舌苔黄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元某,61岁,男。初诊1985年12月。体格、营养均普通,面色偏红,舌有厚白苔、稍干燥,血压110/60mmHg。主诉6年前起喉头刺痒、常咳嗽、声音变嘶哑,易感冒。在多所大学医院诊治,迄今
李某,女,38岁,2021年10月18日初诊。患者自入秋一次感冒开始,间断喉痒咳嗽。服用大量中西药物,病情反复发作。行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因不愿服用西药而求助中医
易某,女,30岁。病者患咳嗽已月余,曾服中西药至今咳嗽不止。出示病历:中药已服过祛风、散寒、清热、润燥之剂;西药则注射、内服镇静止咳药剂亦已备尝。症见咳嗽吐痰,早晚为甚,气上逆则咳剧,兼头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