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
---|---|
用法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
功用 | 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现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
运用 | 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
方解 | 本方主治梅核气是由情志不畅,痰气互结咽喉所致。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致肺胃宣降失常,聚津为痰,气郁痰阻,互结于咽喉,故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痰气上逆,肺、胃失和,则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滑腻,脉滑或弦,均为痰阻气滞之征。气不行则郁难开,痰不化则结难散,故治宜化痰、行气兼顾,使气行则郁开,痰化则结散。方中半夏化痰开结,降逆和胃,重在降逆;厚朴下气除满,以散胸中滞气,重在行气,二者相伍,一化痰结,一行气滞,痰气并治,使痰降则气行,郁开则痰降,共为君药。茯苓渗湿健脾,助半夏祛湿化痰;苏叶芳香宣肺,顺气宽胸,宣通胸中之郁结之气,助厚朴顺气宽胸,共为臣药。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且制半夏之毒,为佐药。五药辛苦合用,辛以开结,苦能降逆,温以化痰,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方剂汇www.fane8.com],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
方歌 |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
提示 |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
出处 | 《金匮要略》卷下 |
《兰室秘藏》卷上:半夏厚朴汤 | |
组成 | 红花5厘,苏木5厘,吴茱萸1分,干生姜1分,黄连1分,木香2分,青皮2分,肉桂3分,苍术3分,白茯苓3分,泽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生黄芩3分,草豆蔻仁3分,生甘草3分,京三棱4分,当归梢4分,猪苓4分,升麻4分,神曲6分,厚朴8分,半夏1钱,桃仁7个,昆布少许。 |
---|---|
用法 | 服广茂溃坚汤二服之后,中满减半,止有积不消,再服此药。渴,加葛根3分。 |
功用 | 消胀化积。主中满腹胀,内有积聚,坚硬如石,其形如盘,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涩滞,上喘气促,面色萎黄,通身虚肿。 |
出处 | 《兰室秘藏》卷上 |
《直指附遗》卷七:半夏厚朴汤 | |
组成 | 半夏(汤泡7次)1钱,厚朴(姜汁制)1钱,山栀子(去皮,炒黑)1钱,川黄连(姜汁炒)1钱,广陈皮(去白)8分,茯苓(去粗皮)8分,甘草(生用)3分,黑枳实(麸炒)1钱,苍术(泔浸,炒)8分,泽泻5分,香附子5分,青皮5分,当归6分,白豆蔻6分。 |
---|---|
用法 | 上(口父)咀。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8分,不拘时候服。 |
功用 | 翻胃吐痰,胸满肋痛,嘈杂吐涎。 |
出处 | 《直指附遗》卷七 |
西医对梅核气成因及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认识,有研究认为与咽喉局部疾患有关,更多学者认为本病属于神经官能症,由精神疾病引起。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是病人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吐不出、进食无碍。多因情志怫郁、气郁生痰、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
患者以吞咽困难为主症求诊,很多医生首先想到的是食管癌,但胃镜诊断为食管中断痉挛,浅表性胃炎。按照中医分证施治很难想到柴胡桂枝干姜汤,但如果根据六经辨证,不难想到少阳阴证即厥阴阳微结,既然是厥阴阳微结,便可径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正如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指出:“若津液伤的严重,出现阳微结,下寒明显,则呈现半表半里阴证,就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非他莫属”。
咽喉异物感女性多见,往往见于性格敏感之人,这类患者易患得患失,思想负担较重,易受心理暗示,故而容易七情郁结,气机不畅则易导致痰滞气阻喉中,治疗一般用加味四七汤治疗,而经方医生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治疗。半夏厚朴汤降气化痰,四逆散疏肝解郁,两方合用可标本兼治,临床效果明显,经方名家黄煌老师的八味解郁汤即脱胎于此。
甲状腺术后引起声音改变的原因很多,主要手术对喉返神经造成损伤。本案乃最常见的术后水肿引起的声音改变,气滞血瘀是其病理基础。患者自觉咽喉部异常干燥不适,口干少津,舌红少津苔少,属阴伤证表现;胸闷气短,易出汗,且较难控制,为术后气血不足、脾虚失统所致。
阳气虚弱的人一般易出现腰背冰冷,而痰饮患者的背部冰冷与阳虚的冰冷不一样,仲景描述是“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此患者乃脾肾阳虚的体质,加之人流术后护养不当,遭受风邪,故而出现腰背部冰冷呈游走性,乃因风善行数变之性。
“咽部异物感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表现咽中阻塞如物在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多可顺利饮食,吞咽无碍。其病因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祖国医学称其为“梅核气”。读“古今医鉴”云:“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之状也。
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此汤主之。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歌曰:状如炙脔贴咽中,却是痰凝气不通。半夏一升茯四
治咽中如炙肉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此胃寒乘肺,肺寒则津液聚而成痰,肺管不利,与痰相搏,其脉涩大,宜此药。半夏五两 厚朴三两 茯苓 紫苏子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半夏(一钱)厚朴(八分)神曲(六分)桃仁(去皮尖,十五个)黄芩(生用)泽泻红花白茯苓橘红苏木青皮吴茱萸苍术草豆蔻黄连(以上各五分)当归梢猪苓京三棱升麻(以上各四分)干生姜肉桂生甘草柴胡木香昆布干葛(以
半夏厚朴汤(《金匮》)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紫苏叶(二两)生姜(五两)上水煎,温服。(《千金》云一方无苏叶、生姜。《易简》名四七汤,又名大七气汤,治中脘痞满,痰涎壅盛
治妇人胸满,心下坚硬,咽中贴贴如有炙肉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厚朴三两 紫苏叶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
下痰涎,养脾肾。半夏五分 茯苓四分 厚朴三分 紫苏子二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
韩某,女,70岁。2017年3月22日初诊。患“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近1年来,患者咽中如堵,吞咽不畅,进食无阻,喉间呃呃连声,反酸,嗳气,两胁胀满,胃脘不适,情志不遂或独处时症状加重,纳
黄某,女,47岁,2021年6月26日就诊。主诉味觉消失月余。月余前突发味觉消失,伴腹胀、咽喉略梗。望诊见头发枯黄,面色少华。脉细,舌暗红、舌苔白腻,咽略红。笔者约20年前受示于《金匮·肺
姜某,女,44岁。2016年12月20日初诊。咽中似有梅核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情志不畅则加重,咳嗽有痰,干食无妨,胃脘胀满,食后为甚,时有嗳气反酸,大便尚调,平素性情急躁,舌苔白腻,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