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麻黄七分(2.1克)、杏仁(去皮、尖)一钱(3克)、甘草四分(1.2克)、细茶(炒)八分(2.4克)、白石膏一钱五分(4.5克) |
---|---|
用法用量 | 上作一剂。水煎服。 |
功能主治 |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主治小儿暴喘发热以及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痰黄喘急之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临床运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痰热型肺系疾病等病症。 |
方解 | 本方为小儿治喘名方,其组成即“麻杏石甘汤”加茶叶,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客肺,郁而化热,热伤肺络,肺气不宣之证。临床应用以外感风寒、发热畏寒、喘咳不止、痰多色黄、脉浮滑数为辨证要点。清.《医宗金鉴》:“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扇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方最灵。” |
现代研究 |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小儿肺炎、喘憋性肺炎、婴幼儿哮喘、非典型性肺炎等。实验研究表明,五虎汤具有止咳、平喘、化痰等作用。 |
方歌 | 五虎汤清热定喘[方剂汇www.fane8.com],腊茶入麻杏石甘。 |
出处 | 《仁斋直指》卷八 |
《杨氏家藏方》卷一:五虎汤 | |
配方材料 | 天南星 草乌头(不去皮、尖)川乌头(不去皮、尖)半夏(汤洗七遍)皂角(去皮、弦、子)各等分,并生用 |
---|---|
做法步骤 | 上药哎咀。 |
用法用量 | 每服3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并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功能主治 | 治中风不遂,目睛上视,牙关紧急,涎盛壅塞,不省人事。 |
出处 | 《杨氏家藏方》卷一 |
温经活血止痛。主治腰痛。
温中益气、补精添髓。适用于劳伤虚损、气血不足、阳痿、失眠、健忘、惊悸、食少、泄泻、消渴、小便频数等症。
治久嗽痰喘,浮肿者。
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
小儿吐泻气脱,四肢冷,肚疼眼慢。
七疝诸寒在脐旁痛,上冲胸中满,少气。
小儿蛊毒痢,下血体羸。
凉血活血,化瘀通络,益血安神,宁心定智,除烦止呕。用于脑外伤引起的头痛、头晕,烦躁失眠,健忘惊悸,恶心呕吐。
破瘀止痛,化积消胀,追风散寒,舒筋活血。用于筋骨酸痛,四肢麻木,腰背疼痛,筋骨拘挛,肚腹寒痛,胃脘胀痛,积瘀寒块,水泻寒痢。
消食健脾,清热导滞。用于小儿疳积、纳差、腹胀、腹痛、泻下、发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