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吴茱萸三两(9g),当归二两(6g),芍药二两(6g),川芎二两(6g),人参二两(6g),桂枝二两(6g),阿胶二两(6g),牡丹皮(去心)二两(6g),生姜二两(6g),甘草二两(6g),半夏半升(6g),麦冬(去心)一升(9g)。 |
---|---|
用法 |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功用 |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症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现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
运用 | 若小腹冷痛甚者,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寒凝而气滞者,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者,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傍晚发热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
方解 | 本方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方剂汇www.fane8.com],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是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能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
研究 |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温经汤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尤其是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平衡作用,同时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本方作用是多靶点的,同时具有镇痛、抑菌等作用。 |
方歌 | 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
提示 |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
出处 | 《金匮要略》 |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温经汤 | |
组成 | 当归 川芎 芍药 桂心 牡丹皮 莪茂各15克 人参 甘草 牛膝各30克 |
---|---|
制备 | 上哎咀。 |
用法 |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
功用 |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致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者。 |
出处 | 《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经汤 | |
组成 | 阿胶(蛤粉碎炒)、当归(去芦)、川芎、人参、肉桂(去粗皮)、甘草(炒)、芍药、牡丹皮,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炒)三两,麦冬(去心)五两半。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服。 |
功用 | 治冲任虚损,月候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又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干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 |
出处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温经汤见于《金贵要略》妇人杂病篇,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下利”的“利”字,《金匮要略直解》、《医宗金鉴》等皆谓当是“血”字),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系“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所致者。亦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中提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本案患者体瘦肤白、怕冷、易疲劳、挑食、脱发、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脉弱、下肢皮肤干燥、足跟部皮肤皲裂,符合温经汤方证,故选用本方。
温经汤中蕴含吴茱萸汤 仲景论吴茱萸汤的条文共4处。《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患者为阑尾切除术后发生腹部胀痛,西医考虑手术后引起的肠黏连所致,中医考虑是手术损伤了经脉,诱发脉络不通,血行不畅,引起腹胀、腹痛,或因气滞而加重或因寒凝而痛增,选用温经汤加枳壳正中病机,所以取效甚捷。
治冲任经虚,血气不足,小腹久冷,崩中不止,漏下赤白,或曾半产瘀血在腹内,绕脐撮痛,相引腰背,咳唾涎,唇口干燥,五心烦热,奄忽眩冒,寒热倦怠,月水过多,及过期不至,不成妊。一方,无芎麦门冬。吴茱萸三两
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此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此汤主之。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藭 芍药
当归二钱川芎一钱芍药二钱阿胶桂枝麦冬各二钱党参炙甘草各三钱法半夏二钱吴茱萸生姜各一钱丹皮二钱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经过多,或至期不来。又治带下,唇口干燥,内有淤血。又治妇人年五十内
〔组成〕吴茱萸三两(9克)当归三两(9克)芍药二两(12克)川芎二两(10克)人参二两(6克)桂枝二两(6克)阿胶二两(9克)牡丹皮二两(10克)生姜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10克)麦冬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桂 牡丹皮 蓬莪术各半两 人参 甘草 牛膝各一两(重校定:此方无捣罗服饵法度,此方《指迷方》内亦载之,今开具在上。)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妇人血海虚寒,月水不利。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不时。
(《和剂方》)治冲任虚损,月候不调,或耒多不已,或过期不行、或崩中去血过多,或经损娠,瘀血停留,小腹急痛,五心烦热。阿胶(碎,炒) 芎 当归(去芦) 人参(去芦) 肉桂(去皮) 甘草(炒) 芍药 牡
后世治妇人病,统以四物汤为王。当归川芎白芍地黄。谓男子以气为王,女子以血为王。不问内伤百病,皆用四物汤加减,即外感各病,亦用四物汤加减。名六物四合汤。无一点理法,一人倡之,众人和之,误人多矣。不知人是
苏某,女,27岁。2016年12月19日初诊。主诉:人流术后月经量稀少3年余。患者2013年于外院行人工流产术,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2016年6月外院就诊提示宫腔粘连,行宫腔粘连电切术,术
陈某,女,49岁。初诊日期:2013年10月16日。患者月经稀发伴烘热汗出1年余。来诊见体形中等,面色暗黄;査双小腿皮肤干燥如鳞,足跟皮肤皲裂;近1年来月经稀发,伴烘热汗出,手指关节酸痛。
任某,女,35岁。2021年9月26日初诊。主诉:双手皮疹伴瘙痒2年余。患者2年前产后双手背渐出现红色丘疹,双手掌脱屑,瘙痒。外用润肤霜,瘙痒能缓解。月经调,无系统疾病。平素怕风怕冷,疲劳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