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大黄3两,附子(炮)3枚,细辛2两 |
---|---|
用法用量 |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
功能主治 |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
临床运用 | 本方为温下的代表方,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 |
方解 | 本方证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阳气不运所致。寒邪内侵,阳气不通,肠道传化失职,故腹痛、大便秘结;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内停[方剂汇www.fane8.com],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足不温;阳气郁闭,故见发热,但非大热;阴寒内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象。治宜温通并用,以温散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而除积滞。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为君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积滞,为臣药,二者寒温并用,温阳之中具有导滞之功。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为佐药。三药合用,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共奏温下之功。 |
方歌 |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
提示 | 方中大黄的用量一般不宜超过附子。 |
出处 | 《金匮要略》卷上 |
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大黄(二两) 附子(炮,二枚) 细辛(二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治胁下偏痛,脉弦,大便难,发热恶寒。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水五升,煮二升,分温三服。大黄黄连泻心汤,
桂林医学院附院中医科 王群珠患者,朱X X,男,42岁,教师,合浦县人。患者因左肾结石1.5cmX2cm导致肾积水,19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之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上三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
刘某,28岁。有泄泻夙疾,婚后不久,阳痿不振,龟头发冷。补肾壮阳之品,虽已多服,终不见效。观其面色淡黄,神态萎靡,舌质淡
马某,男,37岁,部落村人,1993年2月23日门诊。婚后十余年,其妻不孕,四处寻医,服药六七年,恳求菩萨,跪拜千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