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蜀椒(炒去汗)(3克)、干姜(12克)、人参(6克) |
---|---|
用法用量 |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
功能主治 |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逆不能食,或腹中漉漉有声,苔薄白,脉沉。 |
临床运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胃溃疡、阳痿等病症。 |
方解 | 本方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
现代研究 |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腹腔术后肠梗阻、胃溃疡、胆绞痛、胰腺炎、休息痢、腹股沟斜疝、胃下垂、睾丸鞘膜积液、重症便秘、多发性大动脉炎、浅表性胃炎、痛经、妊娠恶阻、克隆病等证属中阳衰弱,阴寒内盛的病症。实验研究表明,大建中汤具有促进肠管运动、增加肠管血流的作用。 |
方歌 | (一) 大建中汤用干姜,人参蜀椒加饴糖,里虚寒重腹痛甚,更使蛔虫无处藏。 (二)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
提示 | |
出处 | 《金匮要略》卷上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甘草6克 人参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饴糖24克 |
---|---|
做法步骤 | 上六味,哎咀。 |
用法用量 | 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3克。 |
功能主治 | 主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
出处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
《重订严氏济生方》: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黄芪(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续断 石斛(去根)人参 川芎 当归(去芦,酒浸)白芍药 小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
---|---|
做法步骤 | 上药叹咀。 |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
功能主治 | 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促,咳嗽痰多,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酸痛,多卧少气。 |
出处 | 《重订严氏济生方》 |
《千金》卷十九: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饴糖半斤,黄芪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2两,生姜8两,大枣20枚。 |
---|---|
用法用量 | 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功能主治 | 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失精,惊恐虚乏。 |
出处 | 《千金》卷十九 |
《千金》卷十九: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甘草2两,人参3两,半夏1升,生姜1斤,蜀椒2合,饴糖8两。 |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糖消,服7合。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3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1两。 |
功能主治 | 虚劳寒澼,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忽忽多忘。 |
出处 | 《千金》卷十九 |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黄芪4两,人参2两,大枣20枚(擘),当归2两,桂心6两,生姜1斤,半夏1升(洗),芍药4两,附子1两(炮),甘草2两(炙)。 |
---|---|
做法步骤 | 上切。 |
用法用量 | 八味大建中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
功能主治 | 补中益气。主虚劳气血俱虚,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温喜按,呼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不温,及阴证发斑。内虚绝,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疼,不能久立[方剂汇www.fane8.com],多梦寤。阴证发斑。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胸背、手足发斑,稀少而微红,如蚊、蚋、虱、蚤咬形状。发黄;兼治下焦虚寒之证。 |
提示 |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羊肉、饧、冷水等。 |
出处 |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
《圣济总录》卷五十: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干姜(炮裂)1两半,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 |
---|---|
做法步骤 | 上为粗末。 |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匕,加大枣3枚(去核),饧1块,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1日3次。 |
功能主治 | 大肠虚。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宣明论》卷一: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黄芪3两,远志(去心)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炙)2两。 |
---|---|
做法步骤 | 上为末。 |
用法用量 | 大建中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黄耆建中汤(《普济方》卷二一八)。 |
功能主治 | 房事过度,气血俱亏,精关不固,少腹急痛,尿频尿精,虚热,自汗或盗汗,形体羸瘦。蛊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使,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日间小剧,至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虚热盗汗,四肢倦怠,百节烦疼,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
出处 | 《宣明论》卷一 |
《女科百问》卷上: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白芍6两,黄芪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龙骨2两,人参2两,草(炙)2两,吴术1分。 |
---|---|
做法步骤 | 上为粗末。 |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入饴少许,煎1盏,食前温服。 |
功能主治 | 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或寐而汗,日渐羸瘦。 |
出处 | 《女科百问》卷上 |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苁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药、甘草、人参、茯苓、鹿茸(蜜炙)、龙骨(煅)各等分。 |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能主治 | 滋气养血,充益五脏。主 |
出处 |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 |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人参(去芦)2两,粉草(炙)2两,龙齿(研)3两,当归(酒洗,去芦)3两,酸枣仁(去皮)3两,黄芪(去芦)3两,白芍药4两,远志(去心)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石莲子肉(去心)1两半,泽泻1两半。 |
---|---|
做法步骤 | 上为粗末。 |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入饧少许,再煎溶,空心温服,1日2次。 |
功能主治 | 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归,小便或赤或白,甚则尿精滑数,夜梦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渐瘦悴,或生虚热,六脉虚弱,或大而软,按之不应。 |
出处 |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 |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人参、桂心、归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饴糖、南枣。 |
---|---|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医学从众录》引作“加减大建中汤”。 |
功能主治 | 劳伤阳气,不肯复元,清阳凋丧,闪气疼痛,脘中痞结,经和补调理,右脉濡,来去涩者。虚劳腹痛。 |
出处 |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
《济生》卷一:大建中汤 | |
配方材料 | 黄芪(去芦)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鹿茸(酒蒸)1两,地骨皮(去木)1两,续断1两,石斛(去根)1两,人参1两,川芎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白芍药1两,小草1两,甘草(炙)半两。 |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
功能主治 | 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咄,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气。 |
出处 | 《济生》卷一 |
人参 黄 (炙) 当归 芍药(酒炒) 桂心 甘草(炙) 半夏(制) 黑附子(制)中气不足,无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成斑者
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煎,去滓,内饴糖一升,微煎温服。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水
治心胸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
蜀椒 干姜 人参 饴糖头风痛不敢触,服攻散之剂加甚者,与此方。阳气藏于土木,会于头。阳虚适风邪中之,故发痛。误攻与散,阴
治虚症不足,小腹急痛,肠胁 胀,骨肉酸痛,短气,喘咳痰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直,多卧少起。黄 附子 鹿茸(炙)
治虚劳寒 ,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决决然也,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目KT KT ,忽
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舌颊生疮,咽喉肿痛,面热口干,目赤鼻衄,丹瘤结核,痈疮肿痛。又治伏暑燥热,疮疹馀毒,及大便下血,小便赤涩。
肾漏。阴囊先肿,后穿破,出黄水,疮如鱼口,能致害命者。
温经活血,消滞止痛。主气血虚有滞。
热病,若10余日不大便者。
理气化瘀,消积散痞。治积聚,症瘕,痃癖,痰饮,食积,死血成块者。
脾胃虚弱,脏腑频滑,不思饮食,肠鸣腹痛。
滋其脏阴,泄其腑热,勿令阳亢而阴亡。主温病肺脾津液、肝肾精血为相火煎熬,燥热烦蒸,脏阴枯竭;阳明腑病,谵语腹满,潮热作渴。
小儿风热涎盛,发喘咳嗽。
清热镇惊,开窍醒脑,息风安神。用于脑炎、高血压及各种高烧
芳香开窍,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气滞血痰,痰浊阻窍引起的胸痹闷痛,气短心烦,突然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