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 大青12克 甘草 阿胶各6克 豉(淡豆豉)5克 |
---|---|
用法 | 上药以水1升,煮二物,取300毫升,去滓;纳豉煮三沸,去滓;乃纳胶,分作四服。 |
功用 | 主温毒发斑,或伤寒热病七八日,发汗不解,及吐下后热不除,下利不止者。 |
提示 |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备急千余要方》卷九补。 |
出处 | 《肘后备急方》卷二 |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 木通 元 参 桔梗 知母 山栀子 升麻 石膏 |
---|---|
用法 | 水煎,调路东黄土末6~9克服之。如大便结闭,口干腹胀,身热烦躁者,此热秘也,加酒炒大黄。 |
功用 | 主风寒所冲,毒邪内陷,疹子出一日即没;温毒发斑,其形焮肿,如蚊蚤所啮,或成片如锦纹云霞。 |
出处 |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 |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半两,鳖甲(醋炙,去裙襕)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切,焙)1分,茵陈蒿1分,麻黄(去节,煎去沫,焙)1分,猪苓(去黑皮)1分。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半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 |
功用 | 小儿诸疟。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
《圣济总录》卷五十: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锉)3分,麻黄(去根节)1两半,石膏(碎)1两半,芒消1两半,黄柏(去粗皮)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枳壳(麸炒,去瓤)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苦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每日3次。 |
功用 | 大肠热满,肠中切痛,或生鼠乳,大便不通。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痧喉汇言》: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3分,知母8分,荆芥1钱,木通6分,石膏4钱,生地黄3钱,甘草6分,地骨皮2钱,玄参1钱。 |
---|---|
用法 | 水煎,热服。 |
功用 | 喉痧得透,惟口渴烦躁,小便短少,热盛舌绛。 |
出处 | 《痧喉汇言》 |
《痘疹全书》卷下:大青汤 | |
组成 | 玄参、大青、桔梗、人中黄、知母、升麻、石膏、栀子仁、木通。 |
---|---|
用法 | 水煎,调烧人屎服之。便闭者,加酒蒸大黄。 |
功用 | 麻疹之出,浑身如锦纹黑斑者。 |
出处 | 《痘疹全书》卷下 |
《圣济总录》卷一八○: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3分,黄连(去须)3分。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2分,去滓,食后服。 |
功用 | 小儿口疮。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一八○ |
《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通》: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3钱,玄参2钱,山栀子2钱,黄芩1钱,黄柏1钱5分,黄连6分,甘草8分。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伤寒久热不解者。 |
出处 | 《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通》 |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半两,大黄(锉,炒)1分,甘草(炙)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2-3岁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食后服,相继3服。 |
功用 | 小儿诸热[方剂汇www.fane8.com],服药吐利后,身壮热,精神昏昧,或微利而内有热结。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2两,秦艽(去苗土)1两,犀角(镑)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黄连(去须)半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豉100粒,薤白7寸,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
功用 | 阳毒伤寒,烦躁不解,或下利危困。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
《伤寒总病论》卷三: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叶2分,秦艽2分,吴兰2分,升麻2分,荠苨2分,天花粉2分,甘菊1分,石膏3分,竹沥2合,朴消3分。 |
---|---|
用法 | 上(口父)咀,分2帖。每服1贴,水2升半,煎至1升2合,去滓,下竹沥、朴消,分温4服。肉色黄,加茵陈6分;面似火,加栀子14枚。 |
功用 | 时行头痛,心如醉状,面爱向黑处,不欲见人,此为里热不散,甚则狂走赶人。 |
出处 | 《伤寒总病论》卷三 |
《肘后方》卷二: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4两,甘草3两,胶2两,豉2合,赤石脂3两。 |
---|---|
用法 |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尽更作,日夜两剂,愈。 |
功用 | 热病不解,而下痢困笃欲死者。 |
出处 | 《肘后方》卷二 |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4两,甘草2两,胶2两,豉8合。 |
---|---|
用法 | 大青四物汤(《活人书》卷十八)、阿胶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阿胶大青汤(《古今医彻》卷一)。 |
功用 | 止下痢,除热,止吐泻。主伤寒、热病,发热多日,汗、吐、下不解;或下利不止,或发黄疸,或发斑疹,烦躁不安不得卧。 |
提示 | 忌菘菜、海藻。 |
出处 |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3两,栀子2-7枚(擘),犀角(屑)1两,豉5合。 |
---|---|
用法 | 上切。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次服。 |
功用 | 天行壮热头痛,遍身发疮如豌豆者。 |
出处 |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3两,百部根5两,紫菀(去苗土)2两,茜根2两,黄芩(去黑心)2两,生干地黄(焙)1两,白前1两,五味子(炒)1两,甘草(生)1两。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 |
功用 | 上焦气胜,热结头痛。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大青汤 | |
组成 | 大青、玄参、生地黄、石膏、知母、木通、甘草、地骨皮、荆芥穗各等分。 |
---|---|
制备 | 上锉细。 |
用法 | 水1盏,加淡竹叶12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功用 | 斑疹火毒。 |
出处 |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
妊妇发斑,变为黑色,尿血。宜栀子大青汤。(《外台》云∶出《救急》方)升麻栀子仁(各二两)大青杏仁黄芩(各一两半)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葱白三寸,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治斑出已盛,心烦大热,错语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犀角屑大青元参甘草升麻黄连黄芩黄柏黑山栀(各一钱五分)水煎服。口大渴,加石膏;虚者,加人参。
治疔毒误灸,逼毒入里,燥渴谵语。大青叶、元参、桔梗、知母、升麻、栀子、木通石膏末、人中黄、麦冬(去心)、淡竹叶等分。便秘加煨大黄,闷乱加烧焦人屎。
治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痢不止,斑出皆治大青(四两)甘草阿胶(各二两)豆豉(一升)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纳阿胶令烊,顿服一升,日三服。欲尽复作,常使有
大青(四两)甘草(二两炙)阿胶(二两炒)香豉(二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五六欲尽。复作常使有汤。渴便饮。无毒除热止吐下。伤寒一二日。上至十数日。困笃发汗热不解。吐下后。热不
治咽喉唇肿,口舌糜烂,疳恶口疮。大青叶升麻大黄(锉,炒。各二两)地黄(生,切,焙,三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微利止。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失音声哑,口干舌燥、肺燥咳嗽。
补益肺气,举陷升提。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
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精神虚惫,头眩耳鸣,面色萎黄,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阳痿精冷;妇人宫寒不孕,崩漏带下;老年阳衰,精髓空虚,步履不便,手足麻木,遗尿失禁,舌淡嫩苔薄,脉沉细软、两
治健忘。
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
健脾和胃,收敛止痛。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胃脘痛,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症状。
足太阴脾经,腹满身目发黄,小水不利,大便实,发渴,或头汗至颈节还,脉来沉重。
消积开胃,化痰降气,止吐解渴。用于饮食积滞,腹满噎酸,痰涎气逆,呕吐口渴。
一般吃药不会影响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主要是检测病毒的核酸,一般的药物是不会直接影响到核酸的,而且现在的药物对于病毒也没有作用,对于病毒的核酸不会有所改变,所以如果吃了药是不妨碍核酸的检测的。
不会。狐臭是腋部顶靡汗腺分泌物被细菌分解所产生的特殊臭味,一般与遗传有关系。而湿热是指湿热之邪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其并不会导致狐臭,因此可以放心。但对于本身有狐臭的人来说,身体内热可能会
(1)痰气交阻:噎膈,吞咽梗塞,胸腑痞满,大便难,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腻,脉弦。(2)瘀血内结:噎膈,食入反出,甚则水饮难下,胸膈疼痛,体态消瘦,肌肤甲错,舌青紫,或带瘀斑,脉细涩。(3)
理论上来说是越陈越好的。化橘红与陈皮的性质类似,一般是陈放时间越长,里面的黄酮结合物越丰富,因此对于人体来说药效也会越好。但是在陈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发生变质的情况,如果化橘红已经变质了的话,那么就
1、取三七粉3克左右,放入小杯中。2、加入温开水调匀服下即可。3、或者直接将三七粉放入口中,用温开水送服。4、早晚各服一次。
新鲜魔芋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碱成分,所以不宜直接食用。拿到魔芋首先要将新鲜魔芋磨成粉,并加入开水将其溶解开。再将溶解好的魔芋倒入锅中,一边加热一边搅拌,以防止其出现粘锅的情况,煮开以后用小火,一直让
在食材的性味上来看,黄芪性微温、味甘,甘草性平、味甘,而蒲公英性寒、味甘、苦,三者搭配泡水饮用,性温的黄芪可以中和掉蒲公英的寒气,减少对身体的刺激。而在营养成分上,甘草味道甘甜,含有不少糖分,可以调节
一般不会。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热性症状,比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也就是说热性食物、药物都有可能会引起上火。而甘草是一种平性的药材,并且有清热解毒功效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