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材料 | 薯蓣(山药)9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豆黄卷各30克,甘草84克,人参21克,川芎、芍药、白术、麦冬、杏仁各18克,柴胡、桔梗、茯苓各15克,阿胶21克,干姜9克,白蔹6克,防风18克,大枣100枚(为膏) |
---|---|
用法用量 | 上药二十一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
功能主治 | 补气养血,疏风散邪。治虚劳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兼风邪,头晕目花,消瘦乏力,心悸气短,不思饮食,骨节酸痛,微有寒热[方剂汇www.fane8.com],舌淡苔白,脉沉细。 |
临床运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慢性荨麻疹、慢性肾炎等病症。 |
方解 | 本方薯蓣丸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虚劳亏损而易感外邪或兼有外邪之证。方中重用薯蓣(即山药)“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神农本草经》),合以八珍汤补益气血,阿胶、麦门冬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白蔹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疏利气机。诸药相伍,共奏补虚祛风,扶正祛邪之功。如见营血亏损明显,可去桂枝、干姜;风邪不甚,可去桂枝、防风、桔梗。甘草生用则清热解毒,炙用则补中益气。细研方义,本方之甘草当以炙用始为合拍。原方大豆黄卷药源常缺,以扁豆代之,不影响疗效。 |
现代研究 | 近期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小儿变应性鼻炎、心功能减退等病症。早期文献报道本方,治疗肺结核、反复感冒、外伤经久不愈,又用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荨麻疹、白内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症。 |
方歌 | 三十薯蓣二十草,三姜二敛百枚枣,桔茯柴胡五分匀,人参阿胶七分讨。更有六分不参差,芎芍杏防麦术好,豆卷地归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药捣。 |
出处 | 《金匮要略》卷上 |
用薯蓣(三十分)甘草(二十八分)桂枝神曲大豆黄卷当归干地黄(各十分)川芎芍药白白蔹(二分)虚劳诸不足风气
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薯蓣(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胶(《金匮》作阿胶) 大豆黄卷 桂心(各七分)药
治男子五劳七伤。久虚损。羸瘦。腰脚无力。颜色萎瘁。下元衰惫。脾胃气寒。饮食无味。薯蓣(二两)石斛(去根锉)牛膝(去苗)鹿
治肾脏虚弱客风流入四肢腰背拘急不能俯仰体热身重毒风上攻心胸闷满攻注颈项志意不乐肌热四生地黄人参防风薯蓣五味子茯苓(各一两
治健忘安魂魄薯蓣远志熟地黄天门冬茯神龙齿地骨皮防风茯苓麦门冬人参桂(各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食后临卧
治男子女人虚损伤绝,头目眩,骨节烦疼,饮食减少,羸瘦百病方。山药 附子(《古今录验》作茯苓) 人参 泽泻(各八分) 天冬
木主疏泄,其气本动。木动风生,第一克土气,第二耗木气,第三煽火气,第四侮金气。第一克土气者,木本克土,土气旋转,须木气调
薯蓣丸即山药麦冬当归阿胶地黄炙甘草党参白朮茯苓白敛豆黄卷 各二两防风杏仁神曲桔梗干姜各五钱大枣熬膏三两蜜为丸,每服三钱,
治诸虚劳百损方。山药(二两) 苁蓉(四两) 五味子 菟丝子 杜仲(各三两) 牛膝 山萸肉 地黄 泽泻 茯神(一作茯苓)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三十分。)人参(七分。)白术(六分。)茯苓(五分。)甘草(二十分。)(六分。)(六分。)桂
元脏风气攻注,腰脚疼痛,及一切风气。
子气。妊娠三月之后,两足浮肿,甚则自脚面肿至腿膝,饮食不甘,小便流利者,属湿气为病。
治丈夫、妇人卒中诸风,牙关紧急,膈上多痰,或语言蹇涩,口眼斜。又治瘫缓,暗风病,手足潮搐,心神不安,遍身烦麻,肠风痔瘘,肾脏风毒,上攻下注。妇人血风,头旋吐逆,皮肤肿痒,遍身疼痛。
少阴寒证,背寒蜷卧,咽痛腹痛,肢冷下利,脉沉细。
滋补。主一切风虚。
久生恶疮,或在手足,或在头面,经年不愈,臭腐不堪。
积热呕吐。
小儿慢惊。
消炎,收敛,止痒。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用于气虚所致的身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失眠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