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贝桔止咳糖浆 |
---|---|
拼音 | eijuzhiketangjiang |
成份 | 平贝母、桔梗、远志、甘草、薄荷脑、盐酸麻黄碱、蔗糖、苯甲酸钠、香精。 |
性状 | 本品为棕色的黏稠液体,气香,味甜。 |
功用 | 止咳祛痰。用于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多痰。 |
规格 | 每支装10ml(含盐酸麻黄碱5mg) |
用法 | 口服,一次10-15ml[方剂汇www.fane8.com],一日3次。 |
注意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药物相互作用 |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贮藏 | 密封。 |
有效期 | 24个月 |
标准 | WS-10385(ZD-0385)-2002 |
毛德西系首届全国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善于总结,乐于传承。今将所谈之止咳平喘药对,整理于后,与同道共飨。
此例患者喘促较着,动则尤甚,热象不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且伴口干、大便偏干,可知其肺肾素虚,痰浊内阻,因此,朱老先予炙麻黄、杏仁、紫菀、款冬花、黄荆子平喘止咳,银杏“入肺经、益脾气、定喘咳”(李时珍),钟乳石、核桃仁温肺助阳、补肾纳气,并用甘松理气健胃醒脾。
患者咳嗽反复发作,这一般是体弱气虚、气道敏感性高。此患者为吃冰糕引发,内有寒邪可知,辨证为寒饮阻肺、气虚体弱的病机,临床选用干姜、细辛、五味子配合二陈汤温肺化痰除饮,效佳,再加止嗽四药(桑叶、苏叶、贝母、前胡)以加强止咳之力;加神曲以健胃消食。诸药合用,温肺化痰、除饮止嗽,效果良好。
蔡主任认为,小儿咳嗽病位在肺,常表现为热证,与肝脾关系密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咳嗽发病期间根据患儿症状,相关脏腑随证治疗,咳嗽好转后,根据脏腑部位不同,有重点的进行调理,尤以脾胃为主,达到预防咳嗽反复发作的目的。
部分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开始可以咳嗽,关节痛,或低热,手足皮肤出现红斑,或雷诺氏综合征等前来就诊,查抗核抗体示阳性,但无法确诊何种风湿病。此例口干眼干、咽痒、咳嗽已逾半载,干咳痰少,外院查抗核抗体阳性,抗SS-A抗体弱阳性,曾经使用激素,目前已停用,辨属阴虚失润,肺失宣降。
风邪为患导致喉源性咳嗽,有偏风寒如案一者,亦有偏风燥、风热者,如本案即属外感风燥所致之喉源性咳嗽。患者发病于金秋十月,此时燥气当令,风燥犯肺伤及肺津,故而患者以咽喉干痒咳嗽为主要症状,治疗上虽仍以祛风止痒、清利咽喉、理肺止咳为基本大法,但同时应注意润燥生津。
主要原料:柴胡、白芍、香附子、枳壳、生麦芽各30克,甘草、川芎各10克,白糖250克。制作方法:将柴胡、白芍、香附子、枳壳、生麦芽、甘草、川芎加水2000克,煮汁去渣,取汁1500克,加白糖制成糖浆。
主要原料:鲜垂盆草200克,红枣20个,白糖15克。制作方法:将鲜垂盆草切碎,红枣洗净,加水1000克共煎成浆约600克,加白糖即成。效用说明:适宜于急性肝炎、低热烦燥、脾胃素虚、体倦乏力患者。
常用食物海蜇(《食物本草会纂》)【基原】为海蜇科动物海蜇的口腕部。【异名】水母。【性味归经】咸,平。入肝、肾经。【功效】化痰软坚,平肝解毒,止咳,降压,养阴,消疡。【应用】1.痰饮咳嗽,肝阳上亢:海蜇
白前味甘,性平,无毒。入肺经。甘草汤泡,去须,焙。疗喉间喘唿欲绝,宽胸中气满难舒。感秋之气,得土之味,清肺有神,喉中作水鸡声音,服之立愈。白前,性无补益,肺实邪壅者宜之,否则忌也。葶苈子味辛,性寒,无
(出《灵苑》)羌活 附子(炮) 茴香(微炒。各半两) 木香 干姜(炮各枣许)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盐一捻,煎一二十沸。带热服,一服止。
凡能止咳嗽、降气平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本节药物运用于多种咳喘的病证,但咳喘之证,较为复杂。有干咳无痰者,有咳吐清痰或稠痰者,有外感咳逆者,有虚劳咳喘者,寒热不一,虚实各异。应用时必选用适宜的药物,
驱风祛湿,通络除痹,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筋脉拘挛,关节肿痛。
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痛,两胁刺胀,小腹坚疼,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常服
祛痰止咳。用于感冒咳嗽及支气管炎。
治风不仁,皮肤帬麻,绕腰遍身似蛇皮,黑瘾旋生旋没,通身帬麻。
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主治湿脚气,症见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咳嗽上气,心膈烦闷,胸中不利。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消肿止痛。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Ⅰ、Ⅱ期出现的便血、肿胀、疼痛,以及炎性外痔出现的肛门坠胀疼痛、水肿、局部不适。
袁某,女,21岁,湖南衡阳市人。初诊(2007-01-17):面口㖞斜,面部麻木,迎风流泪2个月不愈。曾在当地医院服中药数剂,针灸治疗疗效不显,经介绍前来长沙就诊。现除口面㖞斜,迎风流泪外
谢某,男,59岁。1970年2月23日初诊。主诉:咳嗽气促1周。现病史:哮喘反复发作已有2年余,近1周来咳嗽气逆,哮吼痰鸣,咳甚则痰中带血,痰多呈稀薄,服抗生素及氨茶碱疗效不明显。舌苔薄腻
张某,男,6岁。2022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咳嗽2月余。患儿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有痰难咯,活动后明显,遂于外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予孟鲁司特、阿奇霉素治疗后未见好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