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是一味常用中药,又名铜芸、屏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防风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称为“关防风”,质量最佳,列为正品,云防风亦为同科植物竹叶邪蒿的根,做为习用品也可药用。除此之外,也有用同科植物狗英子的干燥根冒充防风,使用时注意鉴别。
防风又名关防风、东防风、口防风。载《神农本草经》。系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两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根头及须根,晾晒至半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防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解表祛风、除湿止痉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风邪、风痛、风湿痹痛、目眩烦热、四肢拘挛等病症。
防风通圣散本祛风解毒之剂,用于三焦俱实者,然实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使人体之开阖趋于正常,既可祛外来及内生之浊邪,亦能激发人体内蕴之正气,自能达到祛邪扶正目的,观本例一般病状,确乎适用防风通圣散。若其表现一派气虚、阳虚、湿胜、阴亏,则本方未必适宜。
从方药上看,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凉膈散加上桔梗、荆芥、当归、芍药、滑石、川芎、防风、石膏、麻黄、白术,就与防风通圣散一致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黏,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本案患者体壮多毛、面油痤疮、皮肤瘙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有力、腹壁肥厚有弹性、下肢皮肤粗糙干燥,符合防风通圣散方证,故选用本方。
防风通圣丸可以用作痤疮的口服治疗。但防风通圣丸在临床当中治疗痤疮的效果一般。痤疮往往是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分泌旺盛导致的,属于慢性毛囊皮脂炎症性皮肤病。一般是建议患者在应用一些像外涂的,比如维A
后天获得性风疹通常症状较轻,一般预后良好,故似不需要特别预防,但先天性风疹危害大,可造成死胎、早产或多种先天畸形,因此预防应着重在先天性风疹。1.妊娠期、特别妊娠早期的妇女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
用防风、艾叶治疗酒糟鼻:防风、艾叶100克,花椒、雄黄各10克。用法:煎液。外洗,连用7〜8天。备注:皮肤瘙痒症。
采用防风12克,葱白3根,粳米60克。将防风去灰渣,葱白洗净。再将防风人沙锅,加水置火上烧开,改用小火慢煎,取两次药汁,澄清去渣。取淘洗干净的粳米加适量水煮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和葱白,煮10分钟后拣去葱
防风通圣丸不具有减肥的功效。防风通圣丸的主要副作用可以见于轻度的腹泻症状,其主要功效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感内热所引起的便秘,风疹疮毒等病症的治疗。患有肥胖的患者或减肥的患者应注意合理营
1、确定感冒类型再治疗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在治疗方法上是不一样的,如果是风寒感冒,却用治风热的方法,那就只会越来越糟。所以为了避免风寒感冒转成风热感冒,一定要根据现有的症状先确定自己是得了什么类型的感冒
材料黄芪、防风、白术。做法1、首先把党参、黄芪、白术洗净,冷水泡发。2、然后往煮锅中加适量水煎煮黄芪、防风、白术。3、反复煎煮3次,每煎煮一次加水一次。4、第三次时然后滤出里面的药液。5、等浓缩液冷却
食材牛肉100g,黄芪30g,防风20g,升麻6g制法牛肉洗净切块,黄芪防风升麻等装入纱布袋中,仪器放入砂锅中,加水文火炖猪至牛肉烂熟,去药袋,加调料即成,喝唐吃肉。功效黄芪防风炖牛肉有补中益气,升阳
柴胡人参黄芩防风甘草芍药大黄当归滑石(以上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亚麻子_图缺)出兖州、威胜军。味甘,微温,无毒。苗、叶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其实用。又名鸦麻,治大风疾。
甘温,走膀胱,泻肺实火,头风眼泪,祛湿,而黄得之,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泻肺金、疗诸风,开结气,理目痛。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解附子毒。按∶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气之结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风之患也,宜并主之。东垣云∶卑贱之卒
防风、黄世多相须而用。唐许胤宗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
见膀胱散。
治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弱者。防风 黄芪等分水煎服。柯韵伯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风以驱逐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
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黄耆四两生防风一钱水煎服。小儿减半。
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利尿通淋。用于肺痨咳血,咳嗽痰喘,小便不利,热淋涩痛。
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本方为治肝胆实火上
大瘕泄,有太阴、阳明二经证者。
清热故结、消肿止痛。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
补气敛肺,止咳平喘,温化痰饮。用于肺虚咳嗽,气喘痰多,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更宜。对反复感冒者有预防作用。
通阳散结,祛痰宽胸。治胸痹,痰浊较甚,心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消肿止痛,舒筋活血,止血生肌,活血祛瘀。用于挫伤筋骨,新旧瘀患,风湿瘀痛。
温经止痢。适用冷劳泄痢;腹冷下痢;产后带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