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辛甘大热.入手厥阴少阳经.功专引药上行.治面上百病.作面脂.消瘢疵.去游风.惟性燥毒.似中风证虽有痰.并小儿慢惊均忌.此药已无真者.今闻凉州尚有生者.
「气味」辛、甘、大温、有小毒。「主治」1、中风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等分,生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2、风痰眩晕(头痛,胸隔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脐)半斤、朱砂二两二钱半,龙脑一
炮用。辛,甘,大温,有小毒。阳明经药也。除头面游风,瘢痕悉疗,解阴下湿痒,疥癣风疮亦医。止心痛而散血痹,疗足弱而补肝虚,中风失音之疾,风痰眩晕之。生蜀郡。三月采。又曰此物久绝,后无真者。时珍曰∶根如草
辛甘大热,入阳明经。能行诸药上行头面,祛风痰。治心气冷痛,中风、失音。燥毒之品,勿可轻用。
治诸风痰甚,头疼目眩,旋运欲倒,呕哕恶心,恍惚不宁,神思昏愦,强硬,手足顽麻。常服除风化痰,清利头目。白附子(炮)半夏(汤洗)川芎菊花南星僵蚕(炒)陈皮(去白)旋复花天麻上为细末,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
辛甘性热,入阳明而善祛游走之风,能引药势上行,治头面百病。虚者忌之。
白附子甘辛行药势,上治风疮头面痕,中心腹痛外血痹,下湿阴囊及腿豚。色白,苗似黑附子,性走行药亦近之,气温。小毒。治诸风癣疮,头面痕,面上游风百病,冷气心痛血痹皮肤不仁,阴囊下湿,腿豚无力。兼治中风失音
味辛、甘,性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驱风泻湿,逐痹行痰,温燥发泄,表散风湿,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耳聋喉痹,疥癣疝瘕,面上(黑干)黯,阴下湿痒。行痰涎,止唾。
清热解毒。用于湿温暑疫,高热不退,痉阙昏狂,谵语发斑。
凉血清热。主阳盛血热。
温肾壮阳。适用肾阳虚阳痿、肢冷;宫寒不孕;女子性欲低下;遗精。
疏表化滞,舒肝和胃。主肝胃气滞,胸闷脘胀,腹痛,呕吐吞酸。
补肝健脾,益气养血。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滋阴清热。治肾水不足,虚热内炽,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粘,伴有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者。
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血虚兼血瘀证,症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腰腿痛、便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除上述病症外,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症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