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斌,男,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现任大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盐城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曾获江苏省首届青年中医奖励基金奖,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二届盐城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是盐城市“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毕业后20多年来,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医教研工作,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胃镜、肠镜检查和脾胃疾病的诊治。主持研制的“管炎灵冲剂”、“舒胃丸”、“复方胃康片”、“整肠宁丸”等中成药制剂,对返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等疾病有独特疗效。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临床科研课题10多项。
情志之病,久郁则易聚湿生痰,痰气互结,形成梅核气。宋代《仁斋直指方》指出:“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回之不下,如梅核状者是也。始因恚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历痰郁结,致有斯疾耳。”可见梅核气的“历痰郁结”非一日之过,黄师认为本例患者长期情志内郁,影响气机流通,聚湿生痰,咽中炙脔,梗噎不适促成了典型的梅核气之征。
情志之病,涉及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师认为,本例患者憋闷、唿吸困难、胃中嘈杂、夜寐欠安,而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合舌脉,显系肝郁气滞、肺气痹结之征。治以疏肝行气,开泄除满。
久泻虽以虚证为主,但黄教授认为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纯虚纯实者少,而以虚实夹杂者为多。虚以脾虚为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病久常伴肾阳损伤,导致脾肾两虚。脾虚而生湿浊,或复因外感、饮食所伤,引动内湿,则见虚中夹实。然湿邪又因有夹热、夹寒之不同,而有湿热、寒湿之别。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常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导致土虚木贼,肝脾失调。
开泄法源于清代叶桂在《温热论》中治疗痰湿痞闷或湿邪偏盛的温病证候之法。晚清温病大家王孟英氏曾云:“凡视温证,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必先开泄。若苔白不渴,多挟痰湿,轻者橘、蔻、菖、薤;重者枳实、连、夏,皆可用之。”[1]此法常用药物如郁金、蔻仁、橘皮、桔梗、菖蒲、薤白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