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0℃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患儿暴受惊恐,阴阳失调,而致高热;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热扰心神,则烦躁哭闹。方中远志、菖蒲、茯神、龙齿安神定志,钩藤、菊花息风定惊,矾水炒郁金、灯心草解郁清心。诸药配伍,以图安神镇惊、平调阴阳,神安,阴阳和,热自退焉。
贾六金根据患者“每于阳气盛时发热”的特点,经过“阳盛则阴伤”的推论,得出病久则“气阴两伤”的诊断。依据患者高热而不恶寒,确定了“热在气分”,进而制定了以“清气”为主的治疗原则,选用治疗气分高热的主方白虎汤和银翘散。他没有忽视对“气阴两伤”的治疗。
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常出现高热情况,虽然现代医学有冬眠疗法等,但并发症较多,并不常规使用。白虎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主治阳明病表里俱热之证。本案中,患者面红赤,大热,脉洪大,为阳明经证之表现,故予大剂白虎汤,方中重用生石膏至120g,每日2剂。
张某某,女,11月。2017年10月23日初诊:患儿发热3天,体温高达39.5℃。下午开始发热,夜间达高峰,伴寒战,发热时面赤,手足厥冷,伴咳嗽、声哑,便干,鼻流清涕。
患儿腮腺炎高热5天后出现头痛项强、神昏嗜睡、烦躁便结、口干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等症状,皆为疫毒之气上攻于脑,邪热内陷所致,治拟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方中石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定惊,共为君;大青叶清解热毒,黄连清热泻火解毒共为臣药;钩藤、僵蚕清热平肝、祛风止痉,知母清热养阴,青蒿、柴胡、葛根退热,连翘、黄芩、天花粉、蒲公英、马勃、甘草清热解毒,共为佐使。
此例为暑热合并阴虚发热,是实热和虚热错杂之病,应清暑热和退虚热双解。方用安宫牛黄丸、羚羊角、淡竹叶、莲叶、石膏、黄芩、连翘、青蒿等清暑透热;用知母、地骨皮、白薇、西洋参等益阴退潮热。热退神清后,以益气养阴为主善后。
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 小生地黄(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 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
羚角片(先煎)一钱半(4.5克),霜桑叶二钱(6克),京川贝(去心)四钱(12克),鲜生地黄五钱(15克),双钩藤(后入)三钱(9克),滁菊花三钱(9克),茯神木三钱(9克),生白芍三钱(9克),生甘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芒硝半升(15g)。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
葛根 6克,板蓝根6克,山豆根6克,芦根6克,白茅根6克,藿香6克,红花3克,大黄2克。消炎杀菌、抗病毒。主治小儿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发炎(乳蛾证),猩红热,无名高热。
全蝎、蜈蚣各等分祛风止痉,通络止痛。主治痉厥,四肢抽搐,舌淡红,脉弦;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等。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破伤风、癫痫、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也用于流脑
牛黄、郁金、犀角(水牛角浓缩粉代) 、黄连、黄芩、山栀子、朱砂、雄黄各一两(30g),梅片、麝香各二钱五分(7.5g),珍珠五钱(15g)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高热烦
桑叶1钱,菊花1钱,杏仁1钱,薄荷(后下)7分,桔梗7分,芦根3钱,甘草8分,连翘1钱,僵蚕1钱半,蝉蜕(全)7个,葛根1钱,黄芩7分,葱白2寸(后下)。宣肺祛风,辛凉透表。主风热闭肺(腺病毒肺炎)高
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半斤(24g),枳实(炙)五枚(12g),芒硝三合(9g)。峻下热结。主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
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小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硬叶吊兰、钓兰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用于小儿高热,肺热咳嗽,吐血,跌打肿痛。
蜂糖树、大灰果、白杖木、米团花、山蜂蜜、渍糖花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血。主治皮肤溃疡,外伤出血,无名肿毒,骨折,骨髓炎,肌炎,高热无汗无涕。还可治肝炎,肺结核等症。
高鼻羚羊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接骨木(《广西药植名录》),山黄皮、假黄皮(《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山茴香(《贵州药植目录》)。疏风理气,除湿和瘀。治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风湿,水肿,扭挫伤折脱臼。①《广西药植名录》:"
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奇丹、青翘、落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毛发唐松草清热解毒,利湿。用于小儿高热,肺炎,百日咳,膀胱炎,肠炎,痢疾。
蒜辫子草、羊胡子根、地参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张××,女,24岁。四川郫县红光乡,农民。【病史】1960年10月某日于田间劳动后,自觉身热头痛,周身不适,入夜尤甚。次日,××医院按感冒论治,后改服中药,反复汗出,而热势不减。十余日后,忽感下肢痿弱
病、伤后,当腋下温度超过39℃时称为高热症。小儿腋温37.5~38℃时为低热,超过39℃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持续高热对身体损害很大,应及时查明原因或纠正高热症。一、主因病毒感染流行必乙型脑炎、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巾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男患,39岁,1992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强壮,极少生病。发病前半月,情怀不畅,以洒遣忧,眠食渐差,精神不振。—日,感觉渐渐恶寒,周身酸懒,体温38,5
张跂,女,43岁。【初诊】1983年8月1日。主诉:家属代诉,反复高热十多天,体温38-40℃,多汗口渴,便秘,尿少,继而出现尿闭,人工导尿已九天。曾用抗生素及清营汤、白虎汤加减治疗无效。辨证:病发于
长春中医学院教授肖永林吉林省人民医院夏文静患者,女,34岁,工人,1983年3月末初诊。该患发热已3年余,经多方医治,未能确诊,疗效不显。询其病情,3年来,经常发热,一般上午多在37?813之间,下午
张××,女,24岁。四川郫县红光乡,农民。【病史】1960年10月某日于田间劳动后,自觉身热头痛,周身不适,入夜尤甚。次日,××医院按感冒论治,后改服中药,反复汗出,而热势不减。十余日后,忽感下肢痿弱
车××,男,74岁。成都市居民。【病史】1975年4月初,感受风寒,全身不适。自以为年迈体衰,营卫不固,加之经济困难,略知方药,遂自拟温补汤剂服之。拖延十余日,病未减轻,勉强外出散步,受风而病情加重。
长春中医学院教授肖永林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周世民宫XX,男,61岁,吉林省集安县人。1983年7月来诊。该患于半月前发病,始觉恶寒,发热,嗣后恶寒渐解而发热日重,体温达39.5℃左右,曾于当地医院治疗
胡黄连、黄连、儿茶、冰片、香墨、熊胆粉、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牛胆汁。清热,镇惊。解毒;用于口舌生疮,牙龈、咽喉肿痛;小儿高热,烦躁易惊等。
羚羊角粉 赤芍 板蓝根 连翘 金银花 知母 天花粉 琥珀 甘草 朱砂 石膏 冰片 栀子 芦根 水牛角浓缩粉 川贝母 桔梗 僵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化痰息风。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烦燥口渴,痉厥抽搐及小
牛黄 羚羊角 珍珠 朱砂 冰片 郁金 九节菖蒲 黄芩 桅子 珍珠母 知母 甘草 龙胆 雄黄 葛根 水牛角浓缩粉 黄连清热解毒,通窍镇惊。用于高热不退,窍闭神昏,惊厥抽搐,咽喉肿痛。
石膏、北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玄明粉、硝石(制)、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人工麝香、朱砂。清热解毒,止痉开窍。用于热病,高热烦燥,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叶衄,尿赤便秘
连翘 大黄 黄连 石膏 石决明 雄黄 赭石 磁石 金银花 天花粉 甘草 葛根 胆膏 玄参 栀子 麦冬 黄芩 郁金 板蓝根 地黄 蒲公英 牛黄 珍珠 朱砂 冰片清热解毒,清脑安神。用于头身高热、头昏脑晕
羚羊角水解液。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以及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麻疹,小儿肺炎及原因不明的高热等。
牛黄、麝香、黄连、水牛角浓缩粉、黄芩、冰片、栀子、郁金、朱砂、玳瑁、雄黄、珍珠。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高热,昏迷惊厥,烦燥不安,小儿惊风抽搐,失眠等症。
狼毒(制)、草乌(制)、藏菖蒲、黑云香、甘松、雄黄(制)、硫磺(制)、大黄、诃子、姜黄、黄矾(制)、黑矾(制)、等14味。清瘟排毒,凉血退热。用于外感时疫瘟毒,内陷营血,高热不退,神昏谵语。
朱某,男,7.5岁。1978年9月2日初诊。病程已历9日,热度稽留有汗不解,最高峰达40°C,今晨体温39.5°C,面色困顿,呛咳无痰,舌苔厚腻,脉搏徐缓,大便排行不畅,据述经西药治疗热不
吴某,女,3岁。1951年2月21日晨初诊。患者咳嗽,高热39°C,声音嘶哑,神疲,迷昧欲睡,面色青紫,舌苔黄糙质白,腹胀便溏,病期业经4日,显示热毒侵肺,深虑心脏受邪,势颇重险。
李某,男性,45岁。主诉“反复高热3周余”,于2011年9月13日15:00初诊。患者自诉于2011年8月2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于首钢医院就诊,查:T39.5°C,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