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皮5钱,大腹皮3钱,川朴1钱,制茅术2钱,蒲种壳1两,天仙藤3钱,冬瓜皮4钱,陈皮1钱,丝瓜络1钱5分,炒苡仁6钱,地骷髅1两。久泻伤脾,脾虚不能运湿,湿滞气阻,一身浮肿。
栀子21枚,甘竹茹1两(熬),香豉(淡豆豉)6合(熬,绵裹),大青2两,陈皮(去脉)2两,赤蜜3合。胆腑实热,精神不守。
柴胡10克、黄芩12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治疗少阳气郁化火,经气不利比较严重,如胸胁苦满或疼痛,口苦,目赤,偏头疼痛或气窜作痛等。
瓜蒌仁、牛蒡子、花粉、黄芩、生栀子、连翘、皂角刺、金银花、生甘草、陈皮、青皮各一钱(3克)、柴胡五分(1.5克)清热疏肝,通乳散结。主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或身发寒热。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等病症
制香附1钱半,绿萼梅(绿梅花)8分,陈皮8分,青皮5分,乌药8分,左金丸1钱,焦枳实7分,甘草8分,白芍1钱。肝气为病,脾寒肝旺。
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90克),白茯苓(去皮)一两半(45克),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人参各一两(30
舶上茴香(微炒)1两,川山甲(欠,蛤粉炒,去粉)1两,陈皮半两,白牵牛(微炒,取末)半两,延胡索(擦去皮)半两,甘草1两半,南木香(土木香)7钱半,黑牵牛(微炒)1两。诸气壅滞,荣卫不通,筋脉缓弱,手
苍术、桔梗各二十两(600克),枳壳、陈皮各六两(180克),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90克),厚朴、干姜各四两(120克),麻黄(去根、节)六两(180克)散寒
广陈皮、陈橘皮、橘子皮、橘皮、红皮、广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陈皮(孟诜),贵老(侯宁极《药谱》),黄橘皮(《鸡峰普济方》),红皮(《汤液本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亦解鱼、蟹毒。①《本经》:"主胸中瘕热
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1、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
厚壳贻贝[壳菜]、贻贝[壳菜紫贻贝]、翡翠贻贝、扁顶蛤、菲律宾偏顶蛤补虚,去胸中烦热,降丹石毒。老年头晕,阴虚,肝阳上升。淡菜(干品)10两,焙干研细末,陈皮5两,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1~2钱,日
《百草镜》:"消痰降气,生津开郁,运脾调胃,解毒安神。"
黄果皮、理陈皮(《滇南本草》)。理气,化痰,健脾,导滞。治感冒咳嗽,食欲不振,胸腹胀痛,肠鸣便泻,乳痈。①《滇南本草》:"主降气宽中,破老痰结痰固如胶者。"②《岭南采药录》:&qu
广陈皮、新会皮(《药性切用》),陈柑皮(《本草求原》)。下气,调中,化痰,醒酒。治病后饮食失调,上气烦满,伤酒口渴。①崔禹锡《食经》:"主上气烦满。"②《本草拾遗》:"去
无患子(《滇南本草》整理本),油患子(四川)。治疝气,疥癞。①《滇南本草》:"皮:治膀胱疝气疼痛。子壳:杀虫。"②《滇南本草图说》:"治七疝肝气症,狐疝用茴香为使;水疝用
陈皮,味辛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留白补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气。
气温味苦辛,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陈皮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无毒,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主气
橘皮,味辛、苦,气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陈皮治高,青皮治低,亦以功力大小不同也。入少阳三焦、胆腑,又入厥阴肝脏、太阴脾脏。青皮,消坚辟,消瘟疟滞气,尤胁下郁怒痛甚者须投,却疝疏肝,消食宽胃。橘红名
主要原料:生黄芪30克,粳米100克,陈皮未1克,红糖少量。制作方法:将生黄芪浓煎取汁,粳米、红糖少量与之同煮,粥成加陈皮末,稍煮即成。效用说明:适宜于慢性腹泻、体虚自汗、老年性浮肿、慢性肝炎、肾炎、
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为气母,肺为气龠。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治
〔原文〕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为气母,肺为气龠。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张洁古曰
气温,味辛微苦,气薄味浓,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必须年久者为美。去白性热,能除寒发表。存白性温,能补胃和中。与白术半夏同用,则渗湿而健胃。与甘草白术同用,则补脾而益胃。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
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开胃气,下痰,破冷积。
胆南星(酒炙)、僵蚕(麸炒)、全蝎、蜈蚣、猪牙皂、天麻、天竺黄、青礞石(煅)、钩藤、羌活、防风、麻黄、薄荷、陈皮、茯苓、甘草、琥珀粉、牛黄、冰片、珍珠、朱砂。本品功效为祛风化痰,解热镇惊。用于小儿痰热
红茶、广藿香、羌活、紫苏叶、苍术、连翘、厚朴、六神曲(炒)、山楂、麦芽(炒)、甘草、柴胡、防风、白芷、川芎、前胡、陈皮、枳实、桔梗。辅料为蔗糖。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症见恶寒发
海螵蛸(炒)、白及、延胡索(醋制)、黄连、吴茱萸、香附(醋制)、干松、郁金(醋制)、陈皮、半夏、鸡内金(炒焦)等疏肝和胃、制酸止痛。用于肝、十二指肠溃疡属肝胃气滞兼血瘀证,症见胃脘疼痛,胀满不适,两胁
香附(醋制)、苍术(炒)、川芎、半夏(制)、麦芽(炒)、六神曲(炒)、栀子(炒)、陈皮、茯苓、甘草。理气解郁,化痰和中,用于胸腹闷胀,嗳气不断,吞酸呕吐,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党参、鹿茸(去毛)、补骨脂(盐炒)、枸杞子、菟丝子(盐炙)、当归、熟地黄、麦冬、五味子(酒制)、远志(制)、酸枣仁(炒)、柏子仁、白术(土炒)、山药(麸炒)、陈皮、独活、甘草(蜜炙)。补气养血,益精安
熟地黄、当归、炙黄芪、党参、白芍(麸炒)、白术(麸炒)、茯苓、肉桂、陈皮、远志(制)、生姜、大枣(去核微炒)等14味。益气,补血,养心。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乳香(制) 没药(制) 莪术 红花 苏木 木香 乌药 青皮 枳壳 肉桂 当归 五加皮 地黄 栀子 赤芍 蒲黄(炭) 血竭 广陈皮 五灵脂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或刺
党参、炒白术、山药、白芍、芡实、车前子(炒)、当归、苍术、陈皮、白果仁、荆芥炭、柴胡、黄柏炭、茜草、海螵蛸、煅牡蛎。辅料为:无。除湿健脾。用于脾虚,湿盛白带。
老陈皮一般是不苦的,可能是浸泡时间过长和冲泡比例不当影响了口感。陈皮本身味属辛、苦,如果较长时间浸泡,容易产生苦涩味,从而影响口感。所以在冲泡时要及时将陈皮倒出,并尽快饮用。另一个方面是很多人在冲泡陈
1、看颜色陈皮又称广陈皮、陈橘皮等,多产于广东、福建、重庆等地,其中以广东新会的质量最佳,一般来说,年份短的陈皮外表呈鲜红色、暗红色,而年份高的陈皮,表面是棕褐色或黑色,建议选择色泽鲜亮,表面呈黄褐色
陈皮茉莉茶原料陈皮、茉莉花、冰糖、开水。做法1、将陈皮、茉莉花洗净,沥干水分;2、将陈皮、茉莉花放入茶杯中,加适量冰糖;3、冲泡开水,搅拌均匀,盖上杯盖;4、焖泡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陈皮茯苓茶材料茯苓5克、陈皮2克、茉莉花茶3克。做法1、将茯苓、陈皮用水洗净,沥干;2、将陈皮、茯苓、茉莉花放入杯中;3、倒适量开水,盖上杯盖;4、冲泡1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陈皮生姜茶材料陈皮20克
有一定作用。柠檬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还含有柠檬酸、果糖、膳食纤维等成分,可以增加胃液分泌,推动肠胃蠕动,而陈皮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有开胃消食的作用,两者搭配泡水,能促进食物消化,加速新陈代谢,能辅助
5-10年左右。陈皮是由新鲜桔子皮晒制而成,并且晒制时间越久营养价值会越高。像1-3年左右的陈皮被称为新皮,此时是陈皮的初级阶段,药效还未完全散发,但口感比较好,像这样的陈皮更适合用来做菜。晒制时间在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低年份的陈皮需要陈化,那么就要透气保存,但是要注意防潮,必要时密封,有利于陈化;而高年份陈皮可以密封保存但不是抽真空,可以借助玻璃罐,陶瓷罐等,其次就是5年内的陈皮要适时返晒,每
材料紫苏叶9克,萝卜片12克,橘皮9克。做法上述食材一同加入水煮半小时即可,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功效散寒止咳,适用于小儿受寒后引起的咳嗽、咳痰清稀色白、畏寒、流清涕等症。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