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祛湿剂,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患者胸闷胸痛重,以薤白重用通阳,丹参重用活血,桂枝、甘草、黄芪益气补阳,故能取效甚快。
张仲景用本方一治“风湿”、一治“风水”。水之与湿,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因此,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无实质上的不同,故可一并治之。风湿与风水,有表虚与表实之不同,本方所治,乃表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经络之间所致。肺主气,外合皮毛,又主表;脾主运化水湿,亦主肌肉。
《素问•玉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曹师认为肾盂积水一病是体内水液运化障碍所致,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本例患者症见眼睑浮肿,腰酸尿频等症属脾肾两虚,气虚不能行水而致水湿逗留。治疗中虽宜脾肾同治,但有轻重缓急之分。曹师指出凡有“肿满”之症,先当治脾利水,选用防己黄芪汤补气行水,酌加川续断,杜仲以补肾。肿满消退后,重在补肾缓图其功。
阳和汤本为治阴疽之主方。而本证的病机不仅在于表虚不固,更主要在于阳虚寒凝,故借用阳和汤,取其温经解凝之功用。习古方者,贵在变通运用也。
王某,男,9岁。主诉:左耳听力下降半月。患儿于半月前感冒后出现左耳听力下降耳闷、鼻塞,抗生素已用两周无好转。平时易于出汗,遇冷易于感冒,常用抗生素。胃纳好,大便不成形。肤白体胖,肌肉松软。舌淡胖,苔白厚,脉细滑。检查:左鼓膜充血,内陷,有积液,双下鼻甲充血肿胀。声导抗图呈B型。西医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闭。证属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治宜益气健脾,利水通窍。方拟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味。处方: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主之。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一本,用一两)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
治风湿相抟,客于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疼。防己(三钱)黄芪(四钱)白术(三钱)甘草(一钱)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二片,红枣一个,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防己黄芪汤(《金匮》)(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关节疼痛,腰以下疼重,脉浮自汗恶风。)防己酒洗 黄芪各钱半 白术一钱 甘草炙,八分 生姜四片 大枣二枚,擘(上六味,水煎热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腰以下如冰,
防己黄芪汤(风水诸湿《金匮》)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解见前)及诸风诸湿,麻木身痛。(按东垣曰:麻木为风,三尺童子皆知之。细核则有区别,如久坐亦麻木,绳缚之人亦麻木,非有风邪,乃气不行也。当补肺气
(见湿病)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治荣卫虚弱,风湿相乘,关节烦疼,一身尽重,恶风自汗,洒淅不欲去衣,及治风水客搏,腰脚浮肿,上轻下重,不能屈伸,大便不利。黄芪五两 防己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
(《集成》)治风湿相搏,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烦痛。防己(四钱)黄芪(五钱)甘草(二钱半)白术(三钱)上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
吴某,男,3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患者诉左足第1跖趾关节间断肿痛3年。3年前大量饮酒后出现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步行困难,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关节肿
孙某某,女,24岁,学生,1982年8月3日诊治。身患狐臭,内心痛苦不堪。两腋下潮湿粘手,黄染衣服,臊气甚浓,经来加重,四季如此,尤以夏季为甚。口淡,食谷不香,肢懒身倦,便溏,月经后期,色
刘某某,男,24岁。1991年7月就诊。患者1年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自,脉细。此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