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1032年~1117年),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着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着,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着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着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内经》在论述五脏病理特点的过程中,用“虚”“实”作为辨证纲领,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对五脏的虚实病证及其临床表现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钱乙在《直诀·五脏所主》[2]2和《五脏病》两节中沿袭了这种五脏虚实分论的方法。
钱乙是我国北宋着名的儿科医家,其所着《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儿科专着,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儿科临床。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亦为儿科四大难症之一。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惊风有急慢惊之别,其中以急惊风尤为多见。现将钱乙辨治小儿急惊风之要略浅析如下,以飨同道。
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①、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
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仅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曰: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肺主身温且热者,为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
广亲宅四大王宫五太尉,病吐泻不止,水谷不化。众医用补药,言用姜汁调服服,六月中服温药,一日益加喘吐不定。钱曰:当用凉药治之,所以然者,谓伤热在内也。用石膏汤①三服并服之。众医皆言吐泻多而米谷不化,当补
治胃热火郁,及口疮。升麻、防风、白芷、黄芩、枳壳、半夏、石斛、甘草、水煎服。
(脾胃火郁)钱乙泻黄(散)升防芷,芩夏石斛同甘枳。亦治胃热及口疮,火郁发之斯为美。(升麻、防风、白芷各钱半,黄芩、枳壳、石斛各一钱,甘草七分。升、防、白芷以散胃火,芩、夏、枳壳以清热开郁,石斛、甘草以
东都王氏子吐泻,诸医药下之,致虚变慢惊,其候睡露睛,手足瘛疭①而身冷。钱曰:此慢惊也,与栝篓汤②。其子胃气实,即开目而身温。王疑其子不大小便,令诸医以药利之。医留八正散等,数服,不利而身复冷。令钱利小
转运使①李公,有孙八岁,病嗽而胸满短气,医者言肺经有热,用竹叶汤②、牛黄膏③各二服治之,三日加喘。钱曰:此肺气不足,复有寒邪,即使喘满,当补肺脾,勿服凉药。李曰:医已用竹叶汤、牛黄膏。钱曰:何治也?医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着有《小儿药证直诀》,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