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中医所谓清法,是指用气味寒凉的药物为主要部分所组成的方剂,以治疗热证的治病方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能。《内经》云:“热者寒之”“治热以寒”,即是指清法而言。《金匮要略》对清法的运用,较为慎重,因治热方药,多属寒凉,易于损伤人体阳气,对于平素虚寒患者,仲景更是慎用。但后世医家对于清法应用有很大的拓展。清热生津《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六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
《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指此而言。《金匮要略》中对于补法的运用,重在脾肾,这是因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真阴真阳所寄之处,先天之本,是气血津液精髓营卫生化之源,故补脾补肾是补法中的重要环节。
黄汗一词首先出现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与“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是一种以汗出入水,水热互结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证。
所谓咳嗽上气,是指咳嗽之时,咽喉有气上逆症象。《金匮要略》谓:“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又称“肺胀,咳而上气”。可见咳嗽上气,《金匮要略》称之为肺胀,从原文来看,咳嗽上气与咳而上气、咳逆上气、上气同义。肺胀之名,后世未曾沿用,而以咳嗽代之。
仲圣开篇言“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指出了胸痹的脉象和病机,即阳微阴弦。对于“微”字的理解,历代医家多当虚字解释,即上焦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冲是发病的机理。如《金匮要略心典》言:“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开,阴主关,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
复法大方是针对疾病的复杂病机,组合运用数种治法,处方药味数目超过常规的一种特别的治法用药组方。复法大方所含治法一般在3种以上,处方用药多在15味以上,甚至多达20~30味。复法大方的实践始于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中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薯蓣丸均是治疗疑难症复法大方的代表方剂。
川乌(《金匮要略》)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①《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②李杲:"除寒
发髭(《本经》),乱发(《金匮要略》)。消瘀,止血。治吐血,鼻衄,齿龈出血,血痢,血淋,崩漏。①《本经》:"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②《别录》:"
赤鲑(《山海经》),鯸鮧鱼(《金匮要略》),鯸鲐(《吴都赋》),鲑鱼(《山海经》郭璞传),鹕夷鱼、嗔鱼、规鱼(《本草拾遗》),鰄鱼、吹肚鱼、鰗鮧(《日华子本草》),河鲀鱼(《日用本草》),气泡鱼(《纲
甘李根白皮(《金匮要略》)。清热,下气。治消渴心烦,奔豚气逆,带下,齿痛。①《吴普本草》:"治疮。"②《别录》:"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③陶弘景:"
白瓜子(《本经》),瓜子、瓜瓣(《金匮要略》),冬瓜仁(《别录》),瓜犀(《荆楚岁时记》)。清肺、化痰、排脓。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
葵子(《金匮要略》),葵菜子(《妇人良方》)。利水,滑肠,下乳。治二便不通,淋病,水肿,妇女乳汁不行,乳房肿痛。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②《本草经集注》:
①《金匮要略》:"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以姜叶汁饮之一升。"②《本草汇言》:"散水结,杀鱼脍生冷诸积,捣汁和酒饮。"
猪膏、猪脂(《金匮要略》),猪肪膏(《别录》),猪脂肪(《千金·食治》)。补虚,润燥,解毒。治脏腑枯涩,大便不利,燥咳,皮肤皲裂。①《别录》:"猪脂膏主煎诸膏药,解斑猫、芫青毒。&
『金匮要略』一书,其世远而就阙误也,与『伤寒论』等。如□饦之「□」字,与缓中补虚用大黄□虫圆主之之类,俱不可以为法。爰加斟酌其改移删补诸式,与夫存疑之二十八条,悉仿『伤寒论』叙次云。┌────────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克)薯蓣(即山药)四两(12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泽泻三两(90克)茯苓三两(90克)牡丹皮三两(90克)桂枝一两(30克)附子一两,炮(30克)〔服法〕上八味,末之,
〔组成〕大黄四两(18克)牡丹皮一两(9克)桃仁五十个(12克)冬瓜子半升(30克)芒硝三合(9克)〔服法〕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即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水煎服)〔讲解〕本方为治肠痈
〔组成〕吴茱萸三两(9克)当归三两(9克)芍药二两(12克)川芎二两(10克)人参二两(6克)桂枝二两(6克)阿胶二两(9克)牡丹皮二两(10克)生姜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10克)麦冬
现在流传的《金匮要略》一书。是现在流传的《伤寒论》一书的姐妹篇,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经典着作之一,它汇粹了后汉及其以前的医学知识,整理了后汉及其以前的医疗经验,以阴阳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白芍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丹皮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麦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以上的用量为汉剂。我在临床上使
桂枝12克、白芍9克、知母12克、生姜15克、白朮15克、防风12克、麻黄6克、制附片6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分为3次服,每日1剂。本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的全身关节
炒川椒6~9克、干姜9~12克、人参4.5~6克、饴糖3羹匙。前三味药用水500毫升,煮取250毫升,去滓,加入饴糖,再用微火煎取160毫升,分为两次温服。服药后约25分钟,再喝稀粥半碗,以助药力。一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