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安神剂。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症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者。
本案患者对惊吓等刺激高度敏感,出现了精神上的不良情绪和肉体上的肌肉紧张,胸闷气短。受惊吓后心神失养,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虚火上扰。悲哀焦虑过度,耗伤阴血,心肝失养则魂不守舍,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失所养则气郁不舒,疏泄失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
一般而论,治疗肝虚惊悸,益气养肝、镇静安神是为常法,然疗效似有不佳。临床上以动静互根、刚柔兼济立法,取非常之效。小剂独活实关键药物,盖其能疏散达邪、息风定惊,乃动中求静也。量大反温燥升散,非其治也。惜乎近人治惊恐多重镇安神、化痰清热之味大剂杂投,一味以静制动,而肝喜条达之动性每为人所忽,诚为憾事。
因患者白天烦躁、烘热,辨为阴虚,故用生地、玄参、麦冬、知母、沙参、天冬,滋阴;用龙骨、牡蛎,潜阳入阴;用桂枝、芍药,调和阴阳。因患者左关脉细,辨为肝血不足,故合用酸枣仁汤养血安神。因患者六脉皆弦,姚梅龄所著《临证脉学十六讲》认为是阴虚风动,故加钩藤息风。仅服1服,失眠好转;服完3服,及告痊愈。
《金匮要略》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仲景创此方以治肝血不足,导致木不生火,心神失养之证。患者前后多次求医他处,观前医用药,亦有酸枣仁汤加减者,却未有疗效。此案证虽属肝血亏虚,但知母之类性寒,此不宜用,患者舌质淡象亦可佐证。
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制何首乌大补肝之阴血,退虚热;用蒲公英、泽泻清除因气机阻滞所生之少量实热以固护阴液。用白术、焦山楂、槟榔燥湿和胃,延胡索、郁金以行血中之气。用炙远志改善朱某的睡眠问题。全方治肝为主,兼治心、肺、脾、胃、肾,五脏一腑同调,故复诊时月经虽未来潮,但嗜睡、多梦、手指发胀消失,口干减轻,大便调畅,为月经的来潮铺平了道路。
酸枣仁汤乃临床治疗失眠症常用方剂。据药理研究:酸枣仁含有多种脂肪酸及蛋白质,并含两种植物甾醇,还含有酸枣皂甙。生枣仁与炒枣仁均有镇静作用,然生枣仁的作用较弱,但久炒油枯后反失镇静之效,因而可知其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与其油有关。
酸枣仁(炒)二升(15g),甘草一两(3g),知母二两(6g),茯苓二两(6g),芎穷(川芎)二两(6g)。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煤,舌红
酸枣仁(泡,去皮,炒)远志肉(净)黄芪 莲子肉(去心)罗参 当归(酒浸,焙)白茯苓 茯神各30克 陈皮(净)粉草(炙)各15克补血养心,化痰安神。治心肾水火不交,精血虚耗,痰饮内蓄,怔忡恍饱,夜卧不安
酸枣仁(炒)1两,茯神(去木)1两,人参(去芦)1两,白术(炒)1两,黄芪(蜜炙)1两,山药1两,朱砂(别研)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远志(去心)半两。补心气不足。主小便涩浊。
枣仁四钱 甘草一钱 知母三钱 茯神五钱 川芎一钱清火和血安神,则能寐矣。
张某,女,32岁,农民。患冬温,经治旬日。发热始退,旋即心悸怔忡,昼夜不得眠,或刚入寐便觉厉鬼随身,噩梦纷纭,寤后犹惶恐不已。身不热而汗自出,胃纳甚少,大便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视其舌,质红无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藭(一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歌曰:酸枣(仁)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甘各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川芎二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枣仁得六升,纳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罗东逸曰:经曰:"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
治肝虚不寐。茯神(三钱)炙甘草(五分)知母(一钱)枣仁(炒一钱五分)川芎(八分)如有痰加姜半夏(一钱)橘红(七分)水煎。
失眠除因胆经寒外,有胃气不降者,用法半夏五钱,党参五钱,红枣六枚。半夏专降胃逆,参枣补中气。胃气降相火乃降,相火降入肾家,故眠也。脉象平和,或右关脉大,无肝胆病证者,便是。有因胆经热者,半夜手掌发胀,
酸枣仁四钱川芎三钱知母二钱炙甘草三钱茯苓三钱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脉象虚浮者。此升肝以降胆之法也。人身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者,相火下行,须得胆经右降,胆经不降,多由于热。此病之胆经不降,则
治霍乱,吐下增剧,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或发寒热,头疼晕闷。酸枣仁(炒,一两三分)人参桂心(各一分)知母茯苓(各三钱三字)石膏(,半两)甘草(炙,二钱)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
朱某,男,58岁。1987年3月25日初诊。主诉:反复失眠20余载。患者长年夜不能寐,时轻时重,甚则彻夜不寐,胃部不适,下肢浮肿,近来较着,阳入于阴则寐,阴入于阳则寤,阴阳失于调和,则心神
李某,男,10岁,学生。1983年4月16日门诊。患儿低热三月,经多次检查原因不明。平素心烦失眠,近周尿涩淋痛,尿检有少量白细胞。口苦尿黄,舌红苔薄黄,脉数。此
患某,男性,19岁。于1965年2月11日初诊。于一周前因旅行之后,发现咽中异物感,似有一物停于咽中,咯之不出,吞之不下,纳差不知饥饱,睡眠不佳,同时尿道中有似痛非痛之感,头晕发木,口中乏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