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症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或见于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蔡某,女,75岁,2019年1月5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明显,伴有胸闷气短,经中西医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转到我院中医科求治,现症见: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下肢浮肿,大便难解稍干,小便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余无特殊病史记载。体格检查:BP160/90mmHgHR52次/分颈部软,心律齐,未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糙。腹部软,肝脾肋下未及,双肾无叩击痛。舌淡,苔
患者起病于女子“五七”之后,阳明脉已衰,加之长期饮用寒凉之绿豆汤,留下中阳挫损之弊,今已为“六七”之年,三阳脉衰,寒自内生,故常年穿多盖厚。恶风怕冷、倦怠汗出乃中阳不足、卫阳失固之象;纳差腹胀因中土虚弱不运之故;大便秘结实为阳气无力推动;舌淡嫩边有齿痕、脉沉无力亦是阳虚之征。
凡治病者,辨证为先。患者反复口腔溃疡,疮面淡白,周边稍红,肿痛较轻,伴见口中清涎、少气乏力、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脉沉弱等症,常服消炎药及苦寒中药治疗无效。考虑过用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清气不升,精微失布,口腔失于濡养,另外阳虚不潜,虚火上炎,灼蚀口舌,皆可引发溃疡。
夏永良是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中医陈意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师从李德新教授、晁恩祥教授及宋康教授。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补中益气汤为补气之纲,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取得了明显疗效。该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书中记载:“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黄芪味甘微温,入肺脾经,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佐;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使。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张恩树在临床中,凡遇中气不足引起的诸证,用本方加减治之,多获显效。兹举案例2则,以窥一斑。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效,前人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临床多用于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如中风虚弱,四肢倦怠等;或饮食失节,劳倦身热,脉洪大无力;或头痛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脉微细软弱,自汗,体倦少食;或气虚不能摄血;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等症。
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6克,陈皮(不去白)、升麻、柴胡各6~9克,白术9克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
补中益气汤合小建中汤加防风。脾土不及,肝木乘之,以致中风。
人参6克 黄芪6克 广皮3克 炙甘草3克 归身6克 炒白芍9克 防风1.5克 升麻0.9克补气升阳。治气虚下陷,门户不藏,下利不止。
人参、黄芪、当归身、白术、升麻、柴胡、橘红、甘草、麻黄根、浮小麦、白芍、桂皮、酸枣仁。阳虚自汗。
补中益气汤加神曲、麦芽。中虚微滞,饮食减少。
上党参1两,炙黄芪5钱,当归2钱,甜白术3钱,陈皮1钱5分,炙甘草5分,柴胡(炒)5分,升麻(炒)8分,生姜2钱,大枣5枚。病后气弱之证。
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中虚挟饮,胸膨嗳气。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广皮3克,升麻3克,桔梗3克,苍术5克,晚蚕砂10克。益气补中,健脾助化。主肾脾气弱,筋脉弛缓,眼胞下垂。
(补气升阳)补中益气(汤,东垣)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黄芪(蜜炙)钱半,人参、甘草(炙)各一钱,白术(土炒)、陈皮(留白)、归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表虚者,升麻用蜜水炒用。东垣曰
阳虚者,气多陷而不举,故补中益气多用参、、术、草,甘温益气,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阴虚者,气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黄丸多用熟地、萸肉、山药,味浓体重者,补阴益精,而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助之下降。气陷者多
黄(蜜炙)一钱五分人参甘草(炙)一钱白术(土炒)陈皮(留白)当归五分升麻二分柴胡三分姜三片、枣二枚煎。气也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大气积于胸中,归于丹田,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无一处不到,无一
(升阳补中东垣)治虚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宜本汤加麻黄根、浮小麦、升、柴,俱宜蜜水炒过,欲其引参、芪至表,故又不可缺)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黄芪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柯韵
党参二两,黄芪二两,白术二两,甘草一两,当归一两,广皮一两,柴胡一两,升麻一两。如治眼病,加龙眼二两或四两,红枣二两,如治心痛,用生姜四两为引。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2克)甘草(炙)五分(6克)人参去芦三分(3克)当归二分(6克)橘皮三分(6克)升麻三分(3克)柴胡三分(3克)白术三分(6克)注:括号内剂量为参考剂量〔服法〕上药㕮
治大小脾胃不和,四肢怠惰,饮食不进,日渐羸瘦,及男妇劳伤,诸虚百损并效。人参(五分)白术(一钱二分)黄芪(一钱)陈皮(八分)甘草(五分,炙)当归(一钱)柴胡(五分)升麻(五分)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
刘某某,女,78岁。因“反复胃脘部痞满3余年”于2021-5-26就诊。病史提供:3年前,患者自感胃脘部痞满感不适,稍食即胃脘部胀满感明显,下午尤甚;伴有心累,稍微活动后心累明显;先后到我
李某,男,67岁。1987年12月14日初诊。主诉:尿频、尿急、余沥不尽年余。平素多伴有小腹坠胀,乏力感,劳累受寒更显,年事渐高。B超示:前列腺肥大,伴有少量残余尿。舌苔薄白,脉象细弦。
戚某,男,60岁。患小便涩滞难出,解后淋沥不尽,已逾旬。初起不以为意,三日来逐渐加甚。下腹及阴囊坠胀不适,四肢发冷,舌质淡,苔薄白,六脉沉弱无力。病属脾肾气虚,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