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我国VD的患病率为1.1%~3.0%,年发病率在5~9/1000人。
本案凃师始终以益气活血、通窍醒神为主要治法,重用生黄芪,与淫羊藿配伍补益肾气,石菖蒲与蔓荆子同用疏风、化痰、开窍。《神农本草经》认为蔓荆子“利九窍”,石菖蒲开心孔、补五脏、明耳目,《重庆堂随笔》认为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因病起于内,又与外感六淫的临床征象相似,故称“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五个方面。“内生五邪”的相关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多分而论之。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血管源因素导致脑区低灌注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症状常缓慢发生,呈阶梯式进展,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两方面。血管性痴呆早期病情相对稳定,以善忘、反应迟钝等智能缺损为主,多无行为异常,日常生活尚可自理;后期智能损害严重,常可伴有情志异常,病情波动大,甚可危及生命。
《吴鞠通医案·中风》云:“中风神呆不语,前能语时,自云头晕,左肢麻,口大歪。”患者老年男性,有中风病病史,中风后血瘀气滞,瘀阻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相连接,而致痴呆;且瘀久化火,形成瘀毒,使火炎髓竭,元神渐昏,加重痴呆。
杜建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善用补虚祛实之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之神明依赖髓之荣养。肾衰生髓不足,继之髓海空虚,脑失充润,神明呆滞而痴呆始生。杜建认为痴呆之为病属本虚标实,本虚即脾肾亏虚,脑髓失养,标实为痰浊阻窍和瘀血内阻。
痴呆在祖国医学中首见于《灵枢·天年》之“言善误”,传统理论往往将痴呆病机归纳为:髓海渐空,元神失养;或邪扰清窍,神机失用。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气虚为主,标实有风、火、痰、瘀、毒之分。《素问·调经论》云:“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柴胡10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丹参12克,栀子10克,三七粉3克(分吞)。调肝解郁、化瘀通络。主治老年性血管性痴呆、健忘等,症见记忆力减退、情志不遂、神疲乏力、反应迟钝等,属肝郁血瘀者。
西洋参10g,黄芪30 g,白术15 g,仙灵脾(淫羊藿)30 g,女贞子15 g,菟丝子25 g,沙苑子20 g,泽泻30 g,石菖蒲12 g,全虫(全蝎)10 g,水蛭12 g,半夏10g。补肾健
石菖蒲10g,郁金10g,半夏12g,陈皮10g,甘草10g,枳实10g,竹茹20g,水蛭10g,决明子15g,焦山楂30g,葛根30g,丹参20g。逐瘀通络,豁痰开窍。主治脑动脉硬化、多发性脑梗死等
制何首乌、荷叶、肉苁蓉、地龙、漏芦。益智养肝,活血化浊,健脑增智。用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症见智力减退、思维迟钝、神情呆滞、健忘,或喜怒不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
人参、丹参、补骨脂、茯苓、川芎、石菖蒲、何首乌(制)、赤芍、远志。活血化瘀,补肾益智、适用于老年期血管性痴呆轻度之髓海不足兼痰瘀阻络证。症见近事善忘、呆钝少言、头昏耳鸣、肢体麻木不遂等。
苁蓉总苷。补肾益髓,健脑益智。用于髓海不足证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症见脑血管病后出现的认知功能损伤表现的智力减退、思维迟钝、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能力和判断力降低、个性改变、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表情呆
丹参、赤芍、降香、红花、川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萎缩、血管性
苁蓉总苷补肾益髓,健脑益智。用于髓海不足证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症见脑血管病后出现的认知功能损伤表现的智力减退、思维迟钝、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能力和判断力降低、个性改变、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表情呆板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